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將淘汰?吃感冒藥可能導致肝衰竭?X射線安檢儀危害大?這些10月的「科學」流言究竟靠不靠譜?10月31日,微博「央視新聞」為您揭開了真相。
1.血栓抽吸裝置問世,心臟支架被淘汰?
流言:2016年7月1日起,臺灣某醫院發明一項新技術,可將血管內沉澱物吸出來,再也不用放支架了。
資料圖
真相:血栓,可以是從心臟某處脫落的,也可能是因為堵塞而凝固的。對於血栓,抽吸裝置分兩種:一種是手動的,一種是機械的。對沒有急性心梗的冠心病患者來說,儘管血管狹窄到80%以上,但並無新鮮血栓存在,多是依附在血管壁上鈣化的斑塊所致,很硬而且不規則,這種裝置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
實際上,國內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等情況下已應用了很多年,技術確實在不斷改進,但並不存在這樣一種代替支架的「新技術」。
2.長期使用鉛筆會導致鉛中毒?
流言:近來多地曝出的「兒童血鉛超標」事件很大程度上和「咬鉛筆」有關。
真相:長期使用鉛筆會不會導致鉛中毒?產生這種疑問的人往往認為鉛筆芯中含有鉛,使用含鉛的鉛筆,自然就有可能導致鉛中毒。
資料圖
鉛筆芯中到底含不含鉛?據說公元16世紀,在英格蘭一個叫博羅代爾的地方,人們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石墨。很快,當地的一些牧羊人發現,可以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後來,拿破崙軍隊中有一名叫康特的軍官,他在反覆試驗後,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裡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非常耐用的鉛筆芯。
鉛筆的生產過程,根本沒用到鉛這種金屬。當然,咬鉛筆的習慣還是要改掉。鉛筆的木桿外面一般塗有彩色的顏料,如果顏料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屬或是其他有害物質,那麼有害物質往往會在咬的過程中進入人的口腔。
3.吃感冒藥暗藏巨大安全風險?
流言:過量服用含對乙醯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藥,可能導致肝衰竭,而經常服用這類藥的人對於自己已經處於死亡邊緣卻渾然不知。
真相:感康、泰諾、999感冒靈顆粒等常用非處方感冒藥,都含有一種叫作對乙醯氨基酚的成分,用於輔助治療感冒中常見的疼痛和發熱症狀。對乙醯氨基酚是目前公認安全有效、消化道不良反應較少的解熱鎮痛藥。
資料圖
服用對乙醯氨基酚造成肝損傷的危險,多發生在同一時間服用多種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藥物製劑,或加大劑量(超過對乙醯氨基酚24小時最大安全劑量4克),或長期服用的情況。有研究表明,長期酗酒者服用大劑量對乙醯氨基酚肝毒性增加,即使正常劑量下也可導致部分人特異性肝損傷。兒童和具有基礎肝臟疾病的病人,使用此類感冒藥的肝臟損傷可能性更大。
雖然感冒藥中的對乙醯氨基酚成分存在潛在危害,但並不需要因此視其為洪水猛獸。藥物都具有不同的不良反應,正確使用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並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4.日本「睡眠水」喝完可狂睡15小時?
流言:上班族頻繁加班,壓力大、睡不著。沒關係,一款來自日本的「睡眠水」讓你一覺睡15小時,睡到不省人事。
真相:「睡眠水」主要成分與普通飲料並無二致,無外乎水、甜味劑、礦物質、維生素、香精等,唯一標稱「可改善睡眠」的成分是一種稱為「左旋茶氨酸」的物質。
資料圖
左旋茶氨酸是何方神聖?有了它就能獲得金質睡眠?對此,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申遠表示,茶氨酸是一種存在於茶葉中的胺基酸,目前尚無可靠證據表明它有鎮靜助眠作用。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睡眠水」之所以能夠「有效」,更多是心理暗示使然。
5.低焦油捲菸降焦減害?
流言:低焦油捲菸能夠「降焦減害」,降低菸草中焦油的含量,解決了菸草給菸民帶來的危害,同時還能為控煙做貢獻。
真相:為什麼吸菸者實際攝入的焦油量要高於煙盒上標註的焦油量?專家分析,在用機器測量時,過濾嘴周圍的透氣孔可以稀釋被吸入的菸草煙霧,降低所測得的焦油濃度,但在實際吸菸過程中,由於透氣孔部分或者完全被手指或嘴唇堵住時,透氣孔不能真正起到稀釋菸草煙霧的作用。
資料圖
所謂的低焦油捲菸並不能減少吸菸危害,吸菸沒有安全水平可言。吸菸時人體對有害物質的實際吸入量比吸菸機測得的量更大,其成分也複雜得多,不能僅根據釋放量來評估吸菸者的吸入量和健康風險。
6.X射線安檢儀對人體有很大傷害?
流言:成都雙流機場使用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其實就是利用X射線進行透視掃面,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真相:X射線安檢儀到底有沒有危害,還是要看安檢儀輻射的X射線劑量。按照我國制定的《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單次使用中,X射線機的入射劑量不應超過10mGy;而據媒體報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弱光子人體安檢儀」一次的輻射量控制在0.2μSv以內(1Gy=1Sv=1000mSv=1000000μSv)。因此,完全不需要擔心這點輻射量。
資料圖
不過,由於X射線的累積效應,安檢儀運用需要十分謹慎。如果到處都能碰到微小劑量的X射線,存在不知不覺就積累過量的風險。所以國家環保部已向四川省環保廳發函,要求其對未經許可違法生產、銷售、使用X射線人體安檢設備的單位,責令立即停止違法行為,確保公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