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在生活中很常見,可是梁的布置與基本概念是什麼樣的呢?
1梁的布置
設在曲線上的鋼筋混凝土簡支梁式橋,每孔梁仍是直的,於是各孔梁中線的連接線成為折線,以適應梁上曲線線路之需要。但若按圖1所示布置,使線路中線與梁的中線在梁端相交,則由圖可以看出,線路中線總是偏在梁跨中線的外側,當列車過橋時,外側那片梁必然受力較大;況且列車運行時要產生離心力,使外側的一片梁受力較大的現象更加嚴重。
為了使兩片梁受力較為均衡,合理的布置方案應把梁的中線向曲線外側適當移動。一般情況下梁的布置有兩種方案:
⑴平分中矢布置:在跨中處梁的中線平分矢距f,即梁的中線與線路中線的偏距f1=f/2;在橋墩中線處梁的中線與線路中線的偏距E=f/2。這種布置的特點是內外側兩片梁的偏距相同(f1=E=f/2),故兩片梁的人行道加寬值相等。
⑵切線布置:在跨中處梁的中線與線路中線相切,即偏距f1=0;在橋墩中心處梁的中線與線路中線的偏距為E=f。
2,基本概念
橋梁工作線:在曲線上的橋,各孔梁中心線的連線是一折線,稱橋梁工作線,與線路中線不一致,如圖2,AB-BC是橋梁工作線,abc是線路中線。
橋墩中心:兩相鄰梁中心線之交點是橋墩中心,如圖2中的A,B及C各點。基本概念中所述均指橋墩無預偏心的情況(見橋墩布置圖3);有預偏心時見橋墩布置圖4,橋墩中心在偏距的基礎上再向曲線外側偏移一距離,偏移距離詳見設計圖。
橋墩軸線:過橋墩中心作一直線平分相鄰二孔梁中心線的夾角,這個角平分線即橋墩橫軸(又稱橫向中線),如圖2中的Bb;過橋墩中心作橋墩橫軸的垂線為橋墩縱軸(又稱縱向中線)。
橋墩中心裡程:橋墩橫軸與線路中線之交點稱橋墩中心在線路中線上的對應點,如圖2中的a、b及c點。橋墩中心裡程即以其對應點的裡程表示之。
偏距E:橋墩中心與其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稱為偏距,如圖2的Aa、Bb及Cc;偏距的大小由梁長及曲線半徑決定之。
弧距:兩相鄰橋墩中心對應點之間的曲線長度稱為弧距,如圖2中的ab與bc,但邊孔之弧距為橋臺胸牆(擋碴前牆)至相鄰橋墩中心對應點之間的曲線長度。
偏角:兩相鄰梁中心線之轉角稱為偏角,如圖2中的α角。
弦切角:弦線(即梁中心線)與橋墩中心處的切線(或切線之平行線)之夾角稱弦切角,如圖2中的β角。一個橋墩的左右二弦切角之和等於偏角。
交點距:兩相鄰橋墩中心或相鄰二交點(指梁中線與相鄰的左右二梁中心線相交的兩個交點)之間的距離稱交點距,如圖2中的AB及BC長度;但邊孔的交點距是指橋臺胸牆中點與相鄰橋墩中心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