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及其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治療方法,轉化為今天最強有力的抗瘧疾藥。因為發現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拉斯克基金會將獎盃授予屠呦呦的理由。的確,這是一個造福人類的理由!
屠呦呦、青蒿素、黃花蒿,3個不為普通人熟悉的名字,一夜之間成了微信朋友圈的刷屏文字。
其實在中醫藥千年的歷史中,現今大名鼎鼎的黃花蒿( 又名臭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nnua L.)連假藥資格都沒有,因為它的臭味較大,很難當成青蒿(香蒿)來賣錢。老百姓只是用它來薰薰蚊子而已。
自古以來,中國各地中醫草醫使用數種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藥。但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歷史中,青蒿( 又名香蒿,拉丁學名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為正品,穩居「太子」之位。其他均為贅品( 假藥)。直至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1990年版)將藥用「青蒿」定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黃花蒿忽然時來運轉,搖身一變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舉成名天下知。
黃花蒿是菊科蒿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達1.5米,全體近於無毛。莖直立,圓柱形,表面具有縱淺槽,幼時綠色,老時變為枯黃色;下部木質化,上部多分枝。莖葉互生;3回羽狀細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葉軸兩側有狹翅,莖上部的葉,向上漸小,分裂更細。頭狀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葉片的圓錐花序,幾密布在全植物體上部;每一頭狀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線形苞片;總苞平滑無毛,苞片2~3層,背面中央部分為綠色,邊緣呈淡黃色,膜質狀而透明;花託矩圓形,花均為管狀花,黃色,外圍為雌花,僅有雌蕊1枚;中央為兩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葯合生,花絲細短,著生於花冠管內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絲狀,柱頭2裂,呈叉狀。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縱條紋。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黃花蒿可生長於荒野、山坡、路邊及河岸邊。分布幾遍及全國。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如果你想親自看一下,或者聞一下黃花蒿的氣味,請來我們的百草園一睹它的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