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故事(六)泊松亮斑實驗,一個泊松不願意掛名的實驗

2020-12-06 三個爸爸實驗室

光的故事(六

前情提要

託馬斯·楊做了一個名垂千古的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引發了第二次光的波粒之戰。

1818年,法國科學院提出了一個徵文競賽題目:

1:利用精確的實驗確定光線的衍射效應

2:根據實驗,利用數學歸納法推導出光通過物體附近時候的運動情況。

法國科學院

這個競賽評委會由許多知名科學家組成,包括拉普拉斯,泊松和比奧等微粒說的擁護者。

在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果和安培的鼓勵和支持下,波動說陣營的一顆新星菲涅爾向科學院提交了應徵論文。

在論文裡,菲涅爾採用了波動說的觀點,用嚴密的數學推理,極為圓滿的解釋了光的衍射問題。

菲涅爾

這篇論文遞交到委員會的時候,遭到了委員會裡堅持微粒說的科學家的反對。在委員會會議上,科學家泊松指出,根據菲涅爾的理論,用數學計算應該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

如果在一束光的傳播路徑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圓板擋住,在離圓板一定距離的地方,圓板陰影的中央應當出現一個亮斑。

這在人們的意識中是一種十分荒繆的事情,用一塊板子擋住光線,怎麼可能在背面反而會出現一個亮斑?所以泊松認為自己已經駁倒了波動說。

泊松

在這之前,菲涅爾沒有發現過這個亮斑。從數學角度,這需要高深的數學技巧才能計算出來,泊松是當時很厲害的數學家,換了一個人可能還計算不出來這個亮斑。

評委會中的另一位科學家阿拉果在關鍵時刻堅持一定要用實驗進行檢測。

阿拉果

菲涅爾和阿拉果一起做了這個實驗,實驗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個計算出來的亮斑真的出現了。這個亮斑也因此被稱為「泊松亮斑」,泊松本來用來打擊波動派的理論,竟然變成了支持波動學說的最有力武器。

泊松亮斑

這個著名實驗,也成為了第二次光的波粒之戰的決定性事件,菲涅爾獲得了那一屆的科學獎。

數學和物理的魅力同時出擊,讓光的微粒說開始節節敗退,無力反攻。

泊松亮斑

但是微粒說有一個堡壘一直存在,那就是光的偏振問題,之前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縱波,但是這沒法解釋光的偏振問題。

之後菲涅爾又創造性的提出了光是一種橫波的理論,解釋了光的偏振問題,攻克了戰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堡壘,從此以後光的波動說開始節節勝利。

縱波和橫波

大決戰的日子來臨了,那就是光的速度。根據微粒說,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要快。而波動說一直認為光在水中速度是要比真空中要慢的。但是因為光速實在是太快,之前一直很難測量。

1850年,傅科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他關於光速測量實驗的報告。在準確測量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之後 ,他進行了水中光速的測量,發現這個值只有真空中光速的四分之三,這一結果徹底宣判了微粒說的死刑。

光在真空中速度為299792458m/s

波動說終於在100多年後推翻了微粒王朝!

沒過多久,另一個領域又傳來了更為爆炸性的發現,讓「光是一種波」這一結論變的牢不可破。同時又埋下了一個隱患。這是什麼發現呢?我們下周再說。

相關焦點

  • 聞名的四大反證物理實驗,推翻了主流學說,第一篇:泊松亮斑
    第一個實驗:泊松亮斑要說清楚這個實驗,必需回到18世紀時期,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背景。這樣,胡克被排擠,最後鬱郁而死,因為牛頓的權威,光的粒子學說成為主流和權威學說,統治長達一百多年。1807年,英國有個醫生改行研究物理學,作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即光的雙縫幹涉實驗,他就是託馬斯—楊,實驗驗證了光是波,他繼續發揚胡克、惠更斯的光的波動理論。
  • 老師上課必講的那些科普小段子,洛必達法則、苯環、泊松亮斑
    關於苯的結構式的發現,一直都是化學史上的趣聞,和前面的洛必達法則不同,關於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環狀結構的經過,幾乎每位化學老師都要講,大家可能也都知道這個故事。凱庫勒當年還在在比利時的根特大學任教時,晚上他在書房打瞌睡,眼前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長鏈像蛇一樣盤繞捲曲,蛇忽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成了一個環狀,並旋轉不停。她從夢中驚醒,立刻開始整理自己的知識,由此發現了苯環。
  • 泊松分布
    一個故事:你已經做了10年的自由職業者了。到目前為止,你的平均年收入約為8萬美元。
  • 這可能是科學史上著名的打臉案例——光本質鬥爭中的光速打臉時刻
    在那個時候,光是波還是粒子的討論來到了白熱化地步,而光波動說雖然被粒子派發對,但基本一直佔據著主流陣營。這個時候,兩個重要人物登場了,他們分別是支持波動說的菲涅耳和支持粒子說的泊松。彼時,菲涅耳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者,而泊松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物理學家了。
  • 從泊松方程的解法,聊到泊松圖像融合
    先看看其驚人的融合結果(非論文配圖,本人實驗結果):這篇文章的實現,無關目前算法領域大火的神經網絡,而是基於泊松方程推導得出。很多朋友比較熟悉概率論裡面的泊松分布。泊松方程,也是同一個數學家泊松發明的。但卻和泊松分布沒有什麼關係,是泊松物理學領域提出的一個偏微分方程。這裡表示的是拉普拉斯算子,和 (在泊松方程中是已知量)可以是實數或複數值方程,特殊情況當時被稱為拉普拉斯方程。當處於歐幾裡得空間時,拉普拉斯算子通常表示為。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光的衍射
    教學建議   有關光的衍射的教學建議   應該讓學生了解,光的直進,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光的衍射現象並沒有完全否定光的直進,而是指出了光的直進的適用範圍或者說它的局限性.   課本只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光的衍射現象,不做理論討論,因此與機械波類比和觀察實驗現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結合機械波的衍射,使學生明確光產生衍射的條件.
  • 如何理解泊松分布?
    公司樓下有家饅頭店:每天早上六點到十點營業,生意挺好,就是發愁一個事情,應該準備多少個饅頭才能既不浪費又能充分供應?老闆統計了一周每日賣出的饅頭(為了方便計算和講解,縮小了數據): 均分為四個時間段:此時,在每一個時間段上,要不賣出了(一個)饅頭,要不沒有賣出:在每個時間段,就有點像拋硬幣,要不是正面(賣出),要不是反面(沒有賣出):
  • 六西格瑪管理基礎-常用離散分布之-泊松分布
    質量控制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僅要關注不合格品,而且要關注每件不合格品所包含的不合格項的情況。例如,全面檢查生產的計算機總會發現一些不合格項,即使有些不合格項不重要,此時所關注的不再是產品合格與否的問題,而是產品出現的不合格項。
  • 泊松分布與二項分布
    如果我們學習的意義是為了通過考試,那麼我們大可停留在「只會做題」的階段,因為試卷上不會出現「請發表一下你對泊松公式的看法」這樣的題目,因為那樣一來卷子就變得不容易批改。所以現在的大部分考試都會出一些客觀題。而如果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理解一樣東西,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停下來去思考一下諸如「為什麼要有泊松分布?」、「泊松分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哲學」問題。
  • 機器學習:泊松分布與指數分布
    打開APP 機器學習:泊松分布與指數分布 阮一峰 發表於 2017-11-29 03:44:03 我舉一個例子,什麼是泊松分布和指數分布
  • 簡述泊松分布假設條件
    離散型隨機變量概率分布— —泊松分布背景介紹泊松分布是一種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比較廣的離散型概率分布模型,它可以恰當的計算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例如:工廠生產的電纜上出現的缺陷個數;1立方釐米血液中白細胞的個數;一輛嶄新的汽車表面塗層的缺陷個數;零售店內某種產品銷售的數量等等。
  • 量子力學前傳:跨越300年的光是波還是粒子之爭,到底爭些啥?
    要揭開量子力學之迷,不得不先從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始。如果量子力學是一部傳奇的故事,光的「波」「粒」之爭就是它的前傳,我們就從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論戰」開始吧......楊於1803年發表了他的論文報告,闡述了如何用光的幹涉效應來解釋牛頓環和衍射的現象,還計算出了波的長度。楊氏雙縫實驗之後,菲涅爾再次用他的理論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支持微粒說的泊松並不相信菲涅爾,他認為按菲涅爾的理論,當光照射在一定大小的圓盤上時,會在後面的光屏上出現環狀的衍射條紋,並且在圓心處出現一個亮斑,這是不可思議的!
  • 泊松分布及其實際應用場景
    若n趨向於無窮,也就是這段時間或空間被分成無數的小段,那麼λ/n的值將趨近於0,也就是在每個等份的時間或空間內,該隨機事件發生兩次或兩次以上是不可能的。根據以上假設條件,在固定長度時間或固定大小空間內,隨機事件發生k次的概率服從二項概率分布,可以表示為:
  • 二維晶體具有奇特彎曲泊松效應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試驗室的納米力學研究團隊利用密度泛函原理研究發現了二維晶體中的彎曲泊松效應。
  • 牛頓力學的泊松方程
    西莫恩·德尼·泊松本文是從萬有引力定律出發,通過類比電場中高斯定律推出引力場中泊松方程。萬有引力:引力場:寫成矢量形式引力勢:其中引力場和引力勢之間的關係為接著,我們假設,在一個封閉曲面S內部某一個質量為m1的靜止物體該物體在S面的質通量為由任意包圍m1的封閉曲面,質通量不變,則對於以m1為中心,半徑為r的球面求解,得
  • 從零開始學統計(五)——泊松分布
    時,泊松分布近似為正態分布;上面第一條我剛說了,不重複,第二條怎麼理解呢?其實,對於一個總體抽出兩個樣本,樣本量分別為X1和X2,對於T= X1+ X2,一般來說是具有可加性和可乘性的,此時,當兩個樣本的均值分別為
  • 泊松分布在足球博彩中的實際應用
    、泊松變換、泊松代數、泊松比、泊松流、泊松核、泊松括號、泊松穩定性、泊松積分表示、泊松求和法等。一個大寫的服,我看就差泊松啪啪啪了~ 那啥是個柏松分布?簡單來說就是假設我們知道某一個事件的平均發生次數,並且假設事件與事件之間發生是相互獨立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計算出這些不確定事件的發生概率分布。泊松分布被運用到很多小概率事件上,比如二戰中的V-2飛彈襲擊倫敦,交通事故的概率,放射性衰變等。
  • 細思恐極的「雙縫幹涉實驗」?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1807年,託馬斯·楊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現在在紙後面再放一張紙,不同的是第二張紙上開了兩道平行的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現在眾人皆知的雙縫幹涉條紋。雙縫實驗證明了光有波動性,並有「泊松亮斑」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 為什麼電話呼叫次數服從泊松分布?
    這裡,我們來討論一下泊松分布在電話呼叫中心資源配置中的應用。泊松分布適合於描述單位時間內隨機事件發生的次數。如某一服務設施在一定時間內到達的人數,電話交換機接到呼叫的次數,汽車站臺的候客人數,機器出現的故障數,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等等。若隨機變量X取0和一切正整數值,在n次獨立試驗中出現的次數x恰為k次的概率P(X=k)=(k=0,1,…,n),式中λ是一個大於0的參數,此概率分布稱為泊松分布。
  • 普渡大學教授首次發現天然材料磷烯存在負泊松比特性
    這種有悖常理的現象稱為負泊松比特性,研究人員已針對此特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未來這種工程材料可能會應用於醫療、組織工程學、防彈衣和「強化護甲優化處理」等領域。 這種負泊松比行為是研究人員在研究一種從黑磷中剝離出的二維材料磷烯時發現的。泊松比是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能之一,泊松比描述了材料在拉伸作用下發生的物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