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嶽慶平漫談大學之道與北大精神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核心提示:

  ● 北大精神就是十六個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 科學家都應該是「高舉科學的骨頭前進」

  ● 大學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中國的知識分子依附性太強,所以大學有的時候獨立的校格顯得不足

  ● 全國的高校當中,北大的官本位是最少的,平等的風氣我認為是最濃的

  ● 我們要吸取法國大革命和我們辛亥革命之前的教訓,參照英國和印度的經驗,用推進改革來替代革命,來防止革命

  在北京大學二教的一間教室裡,嶽慶平教授正在給學生們做一場題為《漫談大學之道與北大精神》的講座。北京的深秋已然寒意濃濃,卻抵擋不住同學們火一樣的聽講熱情。

  大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北大是一所怎樣的大學?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又能收穫什麼呢?

  嶽慶平清晰地點題:「我在北大三十多年,對北大還是有北大情結的,這次講座我主要是給新生談一談大學之道和北大精神。」

  嶽慶平很消瘦、精幹,這是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正如嶽慶平自己描述的那樣,「你看我雖然很瘦,很單薄,你看我現在像遊泳啊,跑步啊,我一個禮拜至少有兩次。五千米和一萬米我都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這都是北大文化燻出來的,這是北大帶給我的財富。

  他說,「我們今天講北大精神,我自己認為呢,北大精神實際上它就是十六個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我認為這是我的版本的北大精神。」

嶽慶平(資料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摘自《大學》

  「大學之道」在咱們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在《禮記》裡面專門有一篇篇名就叫《大學》,內容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談到這裡,嶽慶平強調,「所以我今天講大學之道我儘可能要靜一點,避免走來走去,在這裡,我要安靜、淡定,坐在這裡講大學之道。」

  嶽慶平解釋說,「古人所講的《大學》,和我們現在所講的『大學』,也有重合的地方,但還不完全一樣,古人講大學,有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兩個『明』字,第一個是動詞,是闡明、是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呢,『明德』,是指比較光明正大的品德,我們弘揚這種好的品德,是在明明德。『止於至善』,就是到達,達到至善,那就是說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了。」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視這種「道」。嶽慶平談到,要講道家的道,那就高了去了。所以你要知道,中國為什麼「神」的觀念比較不發達,它不是說有上帝,它沒有上帝,它就是一個「道」字。「道」字是它的崇拜。中國不管是講佛學,還是講我們土生土長的道學,都有中國的特點,就是說比較重視修身,探求道的精神。

  下面是八目,嶽慶平說,「物格而後知至」,物格,換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探索、探究,「物」呢,就是一種道理。我們要好好的考慮小事中的道理,你把這個道理都探究清楚了,然後「知」就「至」了。然後意誠,然後心正,然後身修,然後家齊,然後國治,然後天下平。

  嶽慶平提到,後面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中,這個「本」字太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裡比較講究修身克己,向內探求,而不是向外去埋怨。

  「不管一個人是好還是壞,都有一個良心和良知。這就是大自然給每個人心裏面都安上了一個非常精密的天平。」嶽慶平說,「一個人越到老年,這個人對自己以往所做的錯事越會有這種內心的譴責,會有一個是非的評判。所以呢,我們當前的很多問題,包括道德層面上不太完美的地方,最後到修身,修身為本,是為真本。」

  科學家應該高舉科學的骨頭前進

  從現代的角度來講,大學精神是大學在存在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誌。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大學本身的人格是獨立的。既不要過多的依附於政治,也不要過多的依附於經濟,或者其他的方面。大學就按照自身的規律,教育規律,去培養人。去出研究成果,然後為社會服務,加強國際的交流合作。或者更好地引導社會。大學還要有一種社會關懷的精神。

  「世間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學更美。當防線崩癱,價值崩潰,水壩倒塌,洪水為害,前途變得灰暗,古蹟淪為泥淖時,只要有大學屹立在那裡,它就屹立閃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顆被引導去從事美滿探索的自由心靈仍會給人類帶來智慧。」

  ——英國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

  嶽慶平堅信,科學家都應該是「高舉科學的骨頭前進」。什麼叫高舉科學的骨頭前進呢?科學家得追求真理,追求科學,不怕犧牲。一定要有這個風骨。高舉科學的骨頭,我堅守真理。

  嶽慶平說,「大學與其他機構不同,大學應有其獨立的人格特質,不要隨波逐流。大學要既能夠抵禦金錢的迷惑,又能夠抵抗政治的壓力幹擾。這就是大學之道的體現。它是維護大學純潔獨立的和民主的金色盾牌,這可能有點理想化了。在大學裡面,我想它可以脫離開那種世俗的東西,恢復它本來應該具有的大學的本色。」

「如果把大學擬人化的話,她是校格,應該是獨立的。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和國外的不太一樣。牛津大學曾經拒絕沙特一位富翁一千多萬英鎊的捐款,因為沙特富翁捐款時提出來一個附加條件,他要求牛津大學辦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商學院。牛津大學非常慎重,經過董事會討論,認為不應該因為錢,而放棄大學獨立自主的傳統,不能開「大學受制於個人」的先例。牛津大學於是毅然拒絕了這種唾手可得的巨額錢財。」

  「不是說大學不需要錢,關鍵是大學不願意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不願意以大學的這種獨立的人格作為代價。」嶽慶平說到動情處,「我覺得這就是對大學精神的一個守護。當然在目前中國,有很多東西也不是說學校本身就可以決定的。」

  「我們自己在講大學之道,不管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我覺得要有一種社會關懷的精神,這些都和政治經濟沒有直接的密切關係,這是我們大學的校格或者說是人格。」

  他有些惋惜地談到,「大學都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中國的知識分子依附性太強,所以大學有的時候本身這種獨立的校格也顯得不足。」

  北大不能沒有思想者

  嶽慶平例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有一次,別人罵北大,我還真有點傷心。說『北大現在沒有思想了,既沒有思想家,也沒有思想者,甚至北大被閹割了。』這話我聽著很傷心的。北大應該是思想家的這樣一個沃土,你可以不出政治家、甚至也可以不出教育家,可是北大不能沒有思想家。達不到『家』,我們北大不能沒有思想者。北大不能沒有獨立思考,不能沒有這種獨立思考的自由。我覺得這個很重要,這就是北大精神。」

  「這一百年來北大所走過的歷程,始終是與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艱苦奮鬥的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北京大學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革命傳統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這是北京大學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摘自《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嶽慶平說,「我們今天講北大精神,我自己認為呢,北大精神實際上它就是十六個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我認為這是我的版本的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來表達」,嶽慶平說,「因為它必須是多元的,不應該就這十六個字。有一個最基本的定義和內涵,它的外延應該是開放的。隨著時代的推移,我們以後可能還會有新的元素加入到北大精神裡面。」

  「有的人批判北大明顯的官本位和行政化,但是我認為全國的高校當中,北大的官本位是最少的,平等的風氣我認為是最濃的。沒有架子,太平等了,自由也是。」

  嶽慶平說,「我比較我們的課堂和其他大學的課堂,其實我們北大的課堂最活躍。我有時候在想,北大這麼好的生源,全國最好的生源都到北大來了,我們這些人何德何能啊,我們當老師的,我們只有百倍努力啊,這麼好的生源都來了,你別到時候既沒有教書,也沒有育人,還誤了人家,我們老師的責任太重大了,所以我經常有點如履薄冰啊的感覺。」

  他提到,北京大學沒有校訓。「但是首先,『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這是蔡元培校長提出來的。後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也是我們繼承了五四運動的北大精神。第三,我們的學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我認為要講北大精神,這三個方面都應該是北大精神。

  「蔡元培當咱們北大校長的時候,他就體現了非常強烈的自主精神。當時在實踐層面,聘請了很多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來北大當教員,像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等。在當時社會的反動勢力攻擊這些進步的知識分子,要求解聘他們的時候,蔡校長總是頂住壓力,挺身來保護他們。」

  嶽慶平不無幽默地說到:「1983年我當學校研究生會體育部部長,後來招了一批幹事,思想特別活躍。我是體育部部長,我就帶頭跑步、帶頭遊泳、帶頭打桌球。我這一帶頭,帶頭出來什麼呢?五千米和一萬米我都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笑)二級運動員啊,真不是吹的,三級運動員比較容易達到,二級很難的。這是北大給我的財富。而且直到現在你看我雖然很瘦,很單薄,也得益於當時的鍛鍊。你看我現在像遊泳啊,跑步啊,我一個禮拜至少有兩次。這些都是校園文化的薰陶,北大文化給我燻出來的。」

  中庸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精神層面裡,我們還有多少純潔的東西?有多少真誠的東西?做事先做人。做事的底線啊,做人的底線啊,現在不是每個人都有,而且我們現在有的時候把做人的底線看成一個高線了。有人說老師你今天你說了一點真話,真偉大啊,真不錯,現在真話已經是稀缺的資源了。」

  「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缺乏理性?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缺乏精神?為什麼中國人民粹中的集體無意識,就願意盲目的打倒一切,比如說推翻重來?這是什麼原因呢,缺乏一種中庸之道。」嶽老師說,「中國人在個別事情上,有這樣的極端思維。應該說99%的人,都做不到中庸。」

  嶽慶平談到,「《禮記》裡面還有一篇《中庸》,中庸啊,絕對不是說折中的意思,它是動態的平衡,是很高的一個境界。」

  他說,「我們中國人的國民性有點像法蘭西,基本上是特別熱情、特別浪漫、比較容易衝動,相對來說呢,願意走極端。這點和英國、和印度,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是什麼原因呢?缺乏一種中庸之道。」

  嶽慶平講到,「國民性太重要了。談到改革、革命、守舊,我現在覺得,如果咱們整個國民性不提高啊,我覺得啊,改革、革命、守舊,三無一可。要通過改革本身逐漸提升我們的國民性,我們要吸取法國大革命和我們辛亥革命之前的教訓,參照一下英國和印度的經驗,用推進改革來替代革命,來防止革命。要不改革的話,那就出現了革命了,那就誰都不希望的。我們還是要改革,但是要知道其長期性。」

  「如果我們國民的素質太低,就不要希望當老師的素質太高,也不要希望當醫生的素質太高,也不要希望當官員的素質太高。因為你是有什麼樣老百姓的素質,其他的各階層也都會受影響。」

  「但是也不能說因為這個,我們就不做事了。」嶽慶平講到,「反向來說,我們要引領社會。儘管我們的水平不高,但是你還有一個上行下效,我們還有一個表率作用。我們提供正能量,然後,一點一滴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逐漸的,雖然不能著急,但是也要增磚添瓦。」 (光明網記者 徐皓)

編輯:拉丁


相關焦點

  • 大學之道是什麼?
    打開我的百家號,今天我看見創作大腦精選熱詞中第一個就是大學之道,對此,我覺得早有些說道的必要了。雖然我身在高中,但是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嘗一臠而知一鑊之味。曾幾何時,我們學校的教育質量令省城的學生都聞名而來,名噪一時。
  • 復旦大學的陳果被北大學生趕下講臺,怎麼會呢?
    近日,對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陳果有兩則「新聞」在受到人們的議論:一則是她被「北大學生轟下講臺」,另一則是陳果被復旦大學停課了。真的假的?難道曾經深受人們喜愛的「網紅」陳果老師真有這麼慘了嗎?
  • 智庫|大學以精神為最上
    不同類別的大學,應該有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與評判標準。即使北大、清華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你也不能把全國的大學都辦成北大、清華;都變成北大、清華了,那你很快就會發現,缺少另一方面的專門人才。 我看過一些文章,從科研經費、學科排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等方面來判定誰是世界一流大學。按這種標準,第三世界國家永遠沒有一流大學,因為錢不夠。
  • 全國青聯委員與北大青年共學十九大精神座談會舉行
    2017年12月14日下午,全國青聯海外屆界別委員與北大青年共學十九大精神座談會在新太陽學生中心251會議室舉行。座談會以「新時代、新青年:共學十九大精神」為題,由北京大學團委和全國青聯海外學人華僑界別共同舉辦。
  • 北大經濟學院舉辦「陳岱孫與中國經濟學人的精神使命」學術研討會
    北大經濟學院舉辦「陳岱孫與中國經濟學人的精神使命」學術研討會 2020-11-09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之過?北大包麗事件的始末,一個花季少女逐漸消逝過程的探析
    2019年10月9日,北大女學生包麗在北京的一個賓館中服藥自殺,送到醫院以後被確診為腦死亡。包麗自殺背後的原因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導致她自殺的男友牟林翰也被送上了風口浪尖。事情已經過去了半年,4月11日中午包麗在醫院去世,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
  • 程美東: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
    1918年8月,毛澤東來到了北京,不久就職於北大圖書館。從此,毛澤東就與北大結下了歷史性的淵源關係。從北大走出來的毛澤東,已然成為一位胸有利器、眼界寬闊的有為之士,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大成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在北大的經歷中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他在北大接觸、了解並最終信仰了馬克思主義!
  • 北大校長「跪母哭訴」的弔詭之處
    7月13日,北大校長周其鳳在湖南瀏陽老家為母親祝90大壽,長跪母親膝前痛哭流涕。周其鳳含淚哭訴,最後母子二人抱頭流淚。現場圍觀的民眾也被這副畫面所感動,有的鼓掌,有的跟著默默流淚。剛沉寂了沒幾天,就又來了個催人淚下的「跪母哭訴」,不愧是北大校長,一舉一動都是這麼拉風。北大校長這一跪,引發公眾包括很多名人的關注和爭議。有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稱其「大孝」,有人卻說「長跪不如常探」,校長有時間寫口水歌,為啥沒時間陪母親?甚至有人直接質疑校長是在借老母親進行表演和炒作。對這個事兒,我倒沒想這麼多,只是無意間從媒體的報導中發現一個弔詭之處。
  • 他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宗師巨匠,曾任北大校長,後官至副國級
    他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宗師巨匠,曾任北大校長,後官至副國級集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宗師巨匠、北大校長、副國級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你能想到他是誰?他一輩子培養了錢三強、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亞等幾代科學家。1919年,周培源清華大學,於1924年學成畢業,同年被派往芝加哥大學數理系深造。
  • 這所大學名聲不大,施一公曾說要與清華北大比肩,可現狀惹嘆息!
    作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創辦之初它的師資力量便非同尋常:原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為其首任校長,吳亞軍、馬化騰、王健林等業界赫赫有名的大佬紛紛資助支持。這所大學便是西湖大學,它從創立之初便獲得高度關注。
  • [光明網]為大中小學責任教育一體化貢獻智慧
    論壇聚焦「後疫情時代大中小學責任教育一體化理論與實踐」,與會者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推動「十四五」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建言獻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著力點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用拼搏、奮鬥、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又一個閃光點。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將其轉化為前行的強大動力?如何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同時,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 中國大學數學系排名,只有北大和其它?一群天才的「表演」!
    北京大學,起源於19世紀末的京師大學堂,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是一所無數國人心中的最高學府,為莘莘學子們所嚮往。小編大學時,就讀於數學專業,無論是在校內與同學老師交流,還是在線上與校外的人交流,都常常聽同學老師們談到說,大學數學系排名中,只有北大和其它。
  • 北大女生包麗死亡,生前疑遭男友精神控制,精神獨立才能活出人樣
    作者|貓眼日前據報導,北大女生包麗(化名死亡,在腦死亡幾個月後她依然還是離開了我們。幾個月前她服藥自殺,送醫救治期間被宣布腦死亡。一個北大的才女緣何自殺?也成了網友試圖解開的謎。事後,包麗家屬發布的包麗與男友聊天記錄顯示,包麗自殺前很可能遭受了男友的精神控制。包麗生前疑遭男友精神控制。包麗是北大的一名大學生,男友是一位學長,學長相貌俊朗,能力突出,任職於學校的學生會。
  • 這所大學聘請施一公任校長,揚言5年趕超清華北大,如今怎樣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學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但是這裡的大學是「學問」的意思,是一種教學的宗旨。而現代「大學」一詞是一種學歷,也是大學院校的意思。現如今每個城市幾乎都有自己的大學,就目前而言中國最高的學府莫不是清華和北大了。
  • 近代量子理論若干專題漫談
    1982年—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理論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10月退休。2004年9月首屆特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課程講座教授」至今。 教學情況:主講《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專題》、《高等量子理論》、《近代量子理論中疑難爭議問題》、《高等量子理論專題》、《多道散射量子理論》、《量子場論(上、下)》、《量子場論專題》、《泛函積分量子場論》、《量子信息物理原理》、《量子資訊理論專題
  • 北大教授之風骨
    他本科讀的並非名校,但從江西醫學院畢業後,他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讀研,此後人生便一路開掛,考博的時候,美國四所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舊金山加州大學,聖迭哥加州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都同時錄取了他,後來,他先後獲得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兩個「博士後」,因在生物領域的卓越表現,他被美國西北大學聘為終身講席教授。
  • 北大副校長周培源:拼老命反「老佛爺」
    核心提示:周培源在文革時期領軍唱反調,面對權傾北大的「老佛爺」,成為反對派井岡山的「寨主」,他是北大副校長,有世界聲譽的科學家,毛澤東後來調侃周培源文化大革命快嗚呼哀哉了。周培源和楊振寧可算得是老相識了,1929年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新任教授周培源應同事楊武之之託,攜其妻及兒子楊振寧北上,一路上,27歲的周培源與7歲的楊振寧談笑甚歡,成了忘年交。十幾年後,楊振寧長大,考進了西南聯大物理系,成了周培源的學生。1945年,楊振寧像當年的周培源一樣留學赴美,所不同的是他沒有後果,而選擇在美國繼續科研。
  • 北大包麗去世,牟林翰卻活著,讓人不寒而慄
    包麗能考上北大,這足以證明她是中國高考體制下的佼佼者,無論智商還是學習能力都出類拔萃。而且,包麗還是北大學生會幹部,這也足以證明她在體制內,具有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這其實算是一種情商高的表現。孩子能考上清華、北大,而且還能在大學混個學生會幹部,未來人生一片光明。
  • 寫在新食堂「家園」開餐之前|時光裡的北大味道
    為了適應實際需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調整建設委員會在今天百周年紀念講堂所在地上,建起了一大一小兩個學生食堂,較大的那個食堂被稱作「大飯廳」。上世紀五十年代,北大的夥食曾採用供給制。大飯廳裡學生分桌而食,每桌八人,一人一碗菜。夥食分為大鍋飯、中灶、分菜制,經常有魚、肉吃。如果足夠幸運,旁邊桌無人落座,那麼還可以再多享受一份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