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百家號,今天我看見創作大腦精選熱詞中第一個就是大學之道,對此,我覺得早有些說道的必要了。
雖然我身在高中,但是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嘗一臠而知一鑊之味。曾幾何時,我們學校的教育質量令省城的學生都聞名而來,名噪一時。
但好景不長,由於學校把收到的大部分學費用在了大興土木工程上,而不是用在教師提升素質上。學校建設得越來越華麗堂皇了,而教育質量越來越不好了。儘管班級數擴大了六七倍,而考上北大清華等名牌學校的人數仍然趕不上以前的水平。
我忽然想起來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學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大道至簡,大學不在於它的樓有多高,院子有多大,也不在於它處在什麼地方,也不在於它的亭臺館舍多麼豪華富麗。而在於有沒有「為天地立心,為生人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靈魂和擔當;而在於有沒有具有家國情懷的學冠中西的科學報國的學界泰鬥和大師。
我想起了西南聯大,在日本的炮火之下,能有安定的環境以及固定的校舍都成為奢望,但是卻培養出諸如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趙九章、朱光亞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
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人才,是因為它有像文學家朱自清、聞一多,美學家朱光潛,哲學家馮友蘭、數學家華羅庚、陳省身等大師。
因此,我認為無論是什麼學校,學校之道關鍵是這個學校有沒有名師、大師以及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大學之道更是如此。大學即使是「陋室」,只要能有「鴻儒」,能培養出「鴻儒」,就是名校。當然這得遠離城市的喧囂,經得起金錢的誘惑,耐得住潛心的寂寞。否則就有可能丟失大學之道。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