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面對珍瓏棋局的眾生相,也就明白了每個人對應的命運結局
文/無計讀書
眾所周知,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除了那些引人遐想的武功描述,還有很多關於琴棋書畫的橋段描述,增加可讀性的同時,很多橋段也對於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在《天龍八部》中最著名的珍瓏棋局。
這個知名的圍棋殘局,是由逍遙派的掌門無崖子所創,目的是尋找一個資質上佳的奇才來繼承自己一身高深的武功和未完成的遺願。最後出人意料的是,這個耗費了無崖子數年光陰,三十年來難倒無數英雄豪傑的棋局,被虛竹誤打誤撞解開。
當然這個棋局現實中並不存在,但是書中的這段描寫,對於眾多的讀者來說,可以說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這一橋段也暗合了不少人最後的命運結局。
我們先看看到場的這些人都有誰參與了這個棋局:
段譽、慕容復、鳩摩智、範百齡、段延慶、虛竹,加上擂主蘇星河,也就是逍遙派掌門無崖子的弟子。
在珍瓏局被虛竹破解後,珍瓏棋局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沒有了存在的意義。於是作為設局的無崖子把一身修為傳給了虛竹之後,心衰力竭而亡自然情理之中。
作為忠心護師的徒弟,蘇星河一生痴迷琴棋書畫,枯守珍瓏棋局三十年,最後死於同門丁春秋之手。是因為喜愛,才能枯守三十年,可是最後身中「逍遙三笑散」,一個特徵就是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不知道他那三十年間裡可曾開心的笑過?
範百齡同樣類似乃師,痴迷於棋藝,數次吐血後差點猝死,幸虧有師父蘇星河出手相救。這種痴迷可以說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可以說沒有蘇星河的出手相救,他不死也會瘋魔。其實從他答應蘇星河試圖破解那一刻也就註定了這個結局。
這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鳩摩智和慕容復,上場就奪人聲勢,最後鳩摩智自知力不能及,瀟灑的飄然而去。一沒有糾結於棋局的輸贏,二沒有深度參與場上的各個爭鬥方,這也暗合了小說最後鳩摩智最終能夠幡然醒悟之後成為一代修禪明性的大師。
「這個棋局,原本世人無人能解,乃是用來作弄人的。小僧有自知之明,不想多耗心血於無益之事」
這句話可以說是對鳩摩智性格的一次準確的刻畫,鳩摩智一生行走江湖遭遇無數險境,獨自一人獨闖參合莊,單挑大理一眾高僧,決戰少林,數次都可以說轉瞬之間就會身陷囹圄,卻又都能逢兇化吉。「自知之明」也是在他走火入魔後能大徹大悟的重要寫照。
而與其對弈的慕容復,之所以被丁春秋施法控制險些喪命,就是因為鳩摩智的這句話:
「你連我在邊角上的糾纏也擺脫不了,還想逐鹿中原麼?」
要不然說鳩摩智能夠成為一代高僧,真的是有大智慧的人,這句話可以直接說是一語道破天機。
「南慕容北喬峰」這句話流傳甚廣,而彼時的喬峰是江湖上擁有幫眾最多的幫派,這是人力最大的組織,他從來就沒有想去結交。
莊上的舅媽王夫人的情人是大理國的一國之君段正淳,這裡可以說是作為復國大計的財力或者軍事來源,他對於王夫人的女兒王語嫣,你看可有正眼看過一眼嗎?
反而是總利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江湖上興風作浪,卻從沒認識到江湖和廟堂是兩個世界。而他所需要的一切幾乎都在其一生的對手蕭峰身上,兩個結拜兄弟都是皇親國戚,自己還是大遼的南院大王。所以慕容復一生都在一些蠅營狗苟的小事上糾結,從來沒有做對過哪怕是一件復國的大事,最終竹籃打水自是情理之中。
段譽是唯一個沒有被棋局左右的人,原因就是現場出現了比棋局更吸引他的人,就是王語嫣。
「這位聰辯先生,必與洞中的神仙姊姊有甚淵源,待會得便,須當悄悄地向他請問,可決計不能讓別人聽見了。否則的話,大家都擁去瞧神仙姊姊,豈不褻瀆了她?」
一邊下棋,一邊卻想著遠在千裡之外的神仙姊姊。說明了風流好色的段譽,除了女人沒有別的能夠左右他的人生,也正是其和女人糾纏一生中的應有之義,這不用多說。
再看段延慶,難以破局的原因被一旁觀戰的玄難一語道破:
「段施主,你起初十著走的是正著,第十一著起,走入了旁門,越走越偏,再也難以挽救了。」
段延慶出身正兒八經的帝王之家,卻因為奸臣所害,雖然僥倖活命,成為武林高手,大仇得報,卻也因此讓自己的相貌「人不人鬼不鬼」。帝王之家再也難回不說,一生困頓於江湖,心性大變成為江湖人人聞之色變的「四大惡人」之首,甚至連妻兒都不能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不正是由正入邪的一生嗎?
虛竹的破局起因是什麼呢?為了相救段延慶。
「我解不開棋局,但搗亂一番,卻是容易,只須他心神一分,便有救了。既無棋局,何來勝敗?」
虛竹從出場就是不要什麼得到什麼,別人舍卻身家性命去追逐的權力,偏偏是他成了靈鷲宮主人。鳩摩智窮其一生就想練成絕世神功,而虛竹身上所學囊括了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生死符,甚至得到了把兄弟蕭峰的降龍十八掌。段譽追了一路的女人,最後眼看著情人變成一個個的親妹妹,而虛竹身為空門之人,僅僅在冰窖一次偶遇就遇到了讓他一輩子難忘的女人。
你可以說虛竹的一生,就是一個行走江湖的醜陋皮囊,從來不是江湖人,卻擁有了這個江湖裡眾人苦苦求索的所有。
所謂的「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在這場著名的珍瓏棋局擂臺賽中,每個人的人生也就此有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