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蠟螟的防治
1. 種類和形態
(1) 種類蠟螟屬鱗翅目昆蟲,在我國危害中蜂的主要是大蜡螟,小蠟螟潛伏箱底生活,為蜂群的衛生害蟲。
(2) 形態 蠟螟為全變態昆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
1) 大蜡螟:老熟幼蟲長18-23mm,為淺黃色或灰褐色。成蟲雌蛾體長18-20mm,翅展30-35mm。頭及胸背面為黃褐色,前翅略成正方形,翅灰白色不勻,翅周有長毛。雄蛾體小,前翅端部有一呈Y型的凹陷。
2) 小蠟螟:幼蟲體呈黃白色,成熟幼蟲體長12-16mm。成蟲雌蛾體長10-13mm,翅展21-25mm,除頭頂部為橙黃色外,全身為紫灰色,翅為紫灰色,周緣有長毛。雄蛾體較小,其前翅基部靠前緣處有一長3mm左右的菱形翅痣。
2. 發生規律
(1) 越冬在河南省,無論是大蜡螟還是小蠟螟,在蜂群中的巢脾上都以幼蟲和卵兩個蟲態越冬,而且在12-38℃均能生長發育良好。
(2) 活動 蠟螟成蟲晝伏夜出,雌蛾常在1mm以下的縫隙或箱底的蠟屑中產卵。
(3) 世代蠟螟1年發生3-5代,蠟螟完成一個世代需要2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在純蜂蠟製品上,則不能完成生活史。
(4) 為害 以幼蟲為害蜂群和巢脾,鑽蛀隧道,取食蜂巢內除蜂蜜以外的所有蜂產品,嗜好黑色巢脾。其結果是造成成行的「白頭蛹」,嚴重者造成蜂群飛逃,或使被害的巢脾失去使用價值。
3. 防治方法
(1) 預防為主造新脾換老脾,年年更新繁殖巢脾,舊脾及時化蠟。另外蜂箱要嚴密,不留縫隙。
(2) 加強管理飼養強群,保持蜂多餘脾、蜂不露脾。蜂箱前低後高,講究衛生,勤掃箱底。置換出來的巢脾和割蜜產生的殘渣及時榨蠟。另外,在蜂箱上沿框槽處安裝巢蟲阻隔器,亦有較好的效果。
二、 胡蜂的防治
1. 種類和形態
(1) 種類胡蜂屬膜翅目昆蟲,為害中蜂的主要是胡蜂屬的種類,群居。繁殖季節由蜂王(多個)、工蜂和雄蜂組成,築巢於樹幹或者窯洞中。蜂巢外被虎斑紋的外殼包裹,蜂巢內數層巢脾,巢脾為單面,房口向下,巣房呈六角形,房底較平。
(2) 形態胡蜂為全變態昆蟲,有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階段。成蟲體色鮮豔,胸與腹有相連的絲狀細腰。
2. 發生規律
(1) 越冬當年最後一代雌蜂(王)交配後拋棄巢穴,尋找溫暖的屋簷下、牆縫內和樹洞中等處聚集越冬。
(2) 活動第二年春天,蜂王獨自營巢、產卵、捕食和哺育。工蜂羽化之後,工蜂就肩負起來所有的工作除了產卵。蜂王產的未受精卵最後就會發育成雄蜂,但是在交配季節,雄蜂在交配之後就會死亡。
(3) 世代各地不同的氣候與胡蜂的種類不同,不同地方的胡蜂世代數都會不一樣,不過一般4-6代。
(4) 為害胡蜂是雜食性昆蟲,一般在夏秋季節捕食中蜂。
3. 防治方法
(1) 管好巣門降低巣門高度至7mm以下,增加巣門寬度,阻止胡蜂進蜂巢。
(2) 人工扑打當發現有胡蜂為害時,用絲狀竹片擊斃胡蜂。已知胡蜂巢穴時,可在夜間用沾有敵敵畏等農藥的布條或棉花塞入巢穴,殺死胡蜂。
(3) 農藥毒殺將15%的糖水和砷酸鹽混合,在盤碟中調製成乳狀,引誘胡蜂取食然後就將其毒死。
(4) 黏結胡蜂紙類似粘蠅紙,置於箱蓋上,黏結撲來的胡蜂。
(5) 誘殺胡蜂器胡蜂誘捕器由桶體、單向進蜂道、蜜蜂逃生孔、液體容器和其上的隔棚阻隔片(阻止進入的昆蟲接觸液體誘餌)組成,大小為200mm×150mm。裝置懸掛於蜂箱周圍,液體容器盛裝食醋、糖水等誘食劑,引誘胡蜂通過單向進蜂通道進入儲蜂桶內。因格柵阻隔片間隙小,闖入者無法取食,最後中蜂會從逃生孔順利飛出誘捕器,而胡蜂困死於器內。根據情況及時清理死亡胡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