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據表明,全球每年塑料總產量達3億噸之多,而由聚乙烯、聚苯乙烯製得的塑料製品就佔全球總塑料製品的37%。我們知道,合成高分子材料已在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一個一次性塑膠袋的平均使用期限只有不到半個小時,而卻需要數百年的時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所以說大量的使用後的塑料廢棄物,已對環境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制定了限制或禁止某些場合使用非降解塑料,要求使用可降解塑料的規定。而就目前來看,相較而言,可降解塑料仍比普通塑料的生產成本高出不少。
塑料製品汙染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相關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在自然界生物中發現了兩種可以啃噬以上兩種塑料製品的蟲子——蠟螟幼蟲和黃粉蟲。他們分別可以降解聚乙烯和聚苯乙烯。蠟螟幼蟲最終將聚乙烯轉化為了乙二醇,黃粉蟲最終將吃進體內的聚苯乙烯部分轉化為二氧化碳,部分轉化為類似於兔糞便的生物降解顆粒排出體外。
黃粉蟲圖片
蠟蟲幼蟲圖片
進一步研究顯示,這種蠟螟幼蟲能在1小時內破壞一個塑膠袋。12小時後,塑膠袋在蠟蟲的饕餮下明顯減少。而每100隻黃粉蟲每天可以吃掉34至39毫克的泡沫塑料。同時,與那些未吃塑料的相同生物相比較,蠟螟幼蟲和黃粉蟲同樣健康。研究人員表示,黃粉蟲的蠟螟幼蟲生物降解能力的分子細節還需進一步調查,但很有可能是它們在吸收蜂蠟和聚乙烯時,需要打破相似的化學鍵。
對於未來是否會考慮人工培育黃粉蟲或蠟蟲來降解塑料廢棄物,提高降解塑料的能力時,美國史丹福大學吳唯民表示這是一個可以去考慮的思路,但是否切實可行仍需要進一步探討,因為畢竟這兩種蟲子並不常噬塑料。
覺得不錯,就打賞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