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時代,地質學專業術語,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期。地質時代指只用地質學方法測定的冰期和冰期以前的時代。 不同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時代特徵也不一樣。
地質時代的單位:宙、代、紀、世、期、時。
地殼歷史劃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兩大階段。宙之下隱生宙分為太古代、元古代,顯生宙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劃分若干紀,如寒武紀、侏羅紀、第四紀……紀又分為二個或三個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劃分與名稱是國際性的,是世界統一的,世以下的劃分與名稱是按各地區實際情況來決定。與地質時代各單位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宇、界、系、統、階、帶。年代地層單位:宇、界、系、統、階、帶。
地質時期及劃分:在地球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巖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留下記錄。
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歷史劃分為:地球形成時期、地殼形成時期、進入太陽系前時期、進入太陽系時期、地月系形成時期、新生時期。
地球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核俘獲宇宙高溫熔融物質和少量塑性物質、固態物質、氣體和液體開始的,到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的外殼的一段地質時間。
在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形成分層結構,由內向外:地核、內過渡層、液態層、外過渡層、外殼。
在地球表面,由於熔融物質凝固和收縮,形成張裂、溝谷、高山。由於宇宙天體撞擊,在地表形成大坑窪地。
地殼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質凝固形成地球最原始外殼開始到有沉積巖形成的一段地質時間。
地殼是由火山巖、沉積巖、變質巖和隕石共同組成的地球外殼,是地球經過長期演化後而形成的。
這一地質時期隨著溫度降低,熔融物質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水和俘獲的水流動匯聚到張裂溝谷與大坑窪地中,形成地球上最初的水域海洋和湖。產生的氣和俘獲的大氣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圈。
進入太陽系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地殼已經形成到地球進入太陽系前的一段地質時間,是一段沒有陽光的地質時期。
在這一段的前期,地殼的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作用強,高山被剝低,在溝谷和坑窪地中沉積了巨厚的原始沉積。
這一段的後期地殼活動變弱,地表溫度漸漸降低到冰點以下,形成全球性冰川。
進入太陽系時期
這一時期是太陽捕獲地球,地球進入太陽系成為行星。地球進入到了有陽光的顯生宙時期,是古生代的開始。
地球產生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地球是在和太陽赤道面大約23°26』夾角方向運行被太陽捕獲,成為繞太陽旋轉的行星。
地球被太陽俘獲,形成公轉和自轉。地球被太陽捕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地兩極終年無太陽光照,地球無四季。隨著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演化移動,地軸發生在軌道面上的傾斜,有了一年四季變化。
這一地質時期,地球有了太陽的光照,形成繞太陽的公轉和自轉。
在地殼,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由兩極向赤道的離心力;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地殼物質形成自東向西和由兩極向赤道方向的運動。形成高山、高原、溝谷窪地和平原。
地月系形成時期
這一時期是月球被地球捕獲形成地月系而開始的,地球進入到了中生代時期。
月球繞地球轉動使地球的引力場、磁場發生了變化,月球引力形成的晃動作用,地球外球發生旋轉形成地極和磁極移動。
生物界動物和植物發生重大變異、進化,形成高大樹木和大型的動物。
新生時期
這一時期一顆大彗星撞擊地球開始,地球進入到了新生代時期。
彗星的組成物有巖石、冰和大氣,冰裡存在著各種生物。這一地質時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氣和新的生物物種,原有的生物發生變異或進化,地球開始有了高級生物。
網絡電視中許多的穿越劇是朋友們非常喜愛的,倘若朋友們有機會穿越去了遠古地址時代,你會鑽研形成化石前的鮮活高級遠古生物物種麼,你最想發現、最想了解、知道的是什麼呢?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