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消除硬質血凝塊的新技術。
超聲波「鑽頭」噴射出的納米液滴,能夠破壞血凝塊結構。
回縮性血凝塊形成時間較長,結構緻密。由於滲透性遠低於其他類型血塊,溶解藥物很難滲透進入,因此回縮性血凝塊治療難度非常高。《微系統與納米工程》雜誌當地時間1月6日發文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有效清楚硬質血凝塊的新技術。他們用超聲波「鑽頭」精準噴射納米液滴,從內而外分解血凝塊。該技術在體外試驗中已經展示出良好效果。
論文作者、北卡大學聯合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博士生Leela Goel說:「我們將納米液滴引入血凝塊位置。由於納米液滴的尺寸非常小,當它們受到超聲波作用時,能夠穿透血凝塊並轉化為微泡。」
新技術主要包含兩種關鍵組分:納米液滴和超聲波「鑽頭」。
納米液滴由微小的脂質球組成,而脂質球中充滿了低沸點、液態全氟碳化合物(PFCs)。在少量超聲波能量影響下,液體PFCs就能轉化為氣體。而當它們轉化為氣體時,會迅速膨脹,使納米液滴蒸發,形成微小的氣泡。在超聲作用下,微泡繼續在血凝塊內快速振蕩,破壞其物理結構。這種振動效應也能在血凝塊中製造更大的孔洞,使抗凝血藥物得以深入其中。
超聲波「鑽頭」是一個微型超聲換能器,可通過導管插入血管內。「鑽頭」能夠將足夠的超聲能量精確引導到目標位置,激活納米液滴,而且不會對周圍的健康組織造成損害。超聲波「鑽頭」內置噴管,可以直接向血栓部位注射納米液滴。
在體外測試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各種藥物和技術組合對血凝塊的分解效果。
北卡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系教授Xiaoning Jiang博士說:「納米液滴、超聲波和藥物的組合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在30分鐘的治療周期內,它能夠將血栓體積縮小40%左右。」
密西根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Zhen Xu補充道:「下一步,我們將在動物模型上展開臨床前測試。這將幫助我們評估該技術在治療深靜脈血栓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編譯:雷鑫宇
https://phys.org/news/2021-01-nanodroplets-ultrasound-drills-effective-tackling.html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