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最新發現!患者血液凝塊形成之謎?

2020-12-05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隨著冠狀病毒蔓延趨勢勢不可擋,科學家對其的研究也日漸深入。一項研究表明:冠狀病毒會導致凝血,但是原因暫時不得而知,現在冠狀病毒血塊之謎,研究開始揭示一種致命的COVID-19併發症背後的機制。

科學家猜測有多種原因導致COVID-19患者血液凝塊的形成

在常見患者的表現中,紫色皮疹,腫脹的腿,堵塞的導管和猝死,大大小小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常見併發症,研究人員剛剛開始弄清楚原因。數周來,有關這種疾病在全身的影響的報導層出不窮,其中許多是由血栓引起的。「這就像一場血塊風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四年級心臟病學研究員BehnoodBikdeli說,任何患有嚴重疾病的人都有可能發展成血栓,但住院的COVID-19患者似乎更易受感染。

來自荷蘭和法國的研究表明,20%到30%的重症COVID-19患者出現血栓。科學家們有一些假設來解釋這一現象,但隨著死亡人數的上升,他們也在爭先恐後地測試抑制血栓的藥物。

血凝塊

什麼是血凝塊呢?血凝塊是像果凍一樣的細胞和蛋白質團,是人體止血的機制。一些研究者認為凝血是COVID-19的一個關鍵特徵。但讓科學家困惑的不僅僅是它們的存在:而是它們是如何出現的。

據了解,其實到現在為止,血液稀釋劑並不能完全地防止COVID-19患者的凝血,許多年輕人正死於腦阻塞引起的中風。因此,醫院裡的許多人都補充了一種叫做D-二聚體的蛋白質片段的水平,這種蛋白質片段是血栓溶解時產生的。高水平的D-二聚體似乎是感染冠狀病毒3的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有力預測因子。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人體最小血管中有微小的血塊。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血液學家傑弗裡·勞倫斯和他的同事檢查了三名感染COVID-19的人的肺和皮膚樣本,發現毛細血管被血栓堵塞。其他小組,包括奧唐納領導的小組,也報告了類似的發現。這也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的血氧讀數極低,以及為什麼呼吸機沒有幫助,因為肺炎會用液體或膿液堵塞肺部的小囊,而微區會限制含氧血液通過它們。

凝血的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凝血仍然是個謎。一種可能是SARS-CoV-2直接攻擊血管內皮細胞。內皮細胞擁有與病毒進入肺細胞相同的ACE2受體。有證據表明內皮細胞可以被感染,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和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裡漢姆女子醫院的研究人員觀察到腎組織內內皮細胞中的SARS-Cov-2。渥太華大學心臟研究所(University of Ottawa Heart Institute)首席科學官彼得劉(Peter Liu)表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血管是「一根非常光滑的管道」。內襯能有效阻止血栓形成。但病毒感染會破壞這些細胞,促使它們產生觸發這一過程的蛋白質。

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也會影響凝血。在一些人身上,COVID-19促使免疫細胞釋放大量化學信號,加速炎症,炎症通過多種途徑與凝血和凝血聯繫在一起。病毒似乎激活了補體系統,這是一種引發凝血的防禦機制。研究小組發現,COVID-19患者的肺和皮膚組織中的細小、堵塞的血管上布滿了補體蛋白。這就導致「在一些COVID患者中,所有這些系統都處於超驅動狀態。」就像住院的病人通常有許多凝血的危險因素。他們可能是老年人或肥胖者,可能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他們出現高燒,因為他們病得很重,他們可能有凝血的遺傳傾向,或者正在服用增加風險的藥物。

治療決定

即使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始揭示COVID-19患者凝血的發生機制,他們仍不遺餘力地在快速測試預防和消除血栓的新療法。血液稀釋藥物是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標準護理,COVID-19患者也不例外,目前接受血液稀釋劑的機械通氣的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低於未接受血液稀釋劑治療的患者。但研究小組不能排除其他解釋,因為這些高劑量的藥物具有風險。

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發起一項臨床試驗,以比較COVID-19危重患者血液稀釋劑的標準抗凝劑量與較高劑量的抗凝劑量。加拿大和瑞士也計劃進行類似的試驗。科學家們希望這些試驗和其他試驗能提供必要的數據,幫助醫生做出艱難的治療決定。

相關焦點

  • 專家:新冠病毒會在人體全身引起血液凝塊,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根據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一份新初步病例報告,普爾最近用tPA治療了5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tPA是一種通常用於治療中風患者的溶栓藥物)。普爾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這5名患者在疾病早期均出現呼吸衰竭,同時血液中的氧含量和血凝塊相關的蛋白標記物表明肺血凝塊可能使他們呼吸困難。
  • 多項研究表明神秘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最新致命驚喜
    這位41歲的患者體內的血液流動因血凝塊而受阻:這是中國、歐洲和美國前線報導中出現的這種疾病的又一種危險的併發症。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在重症監護患者中會發生所謂的「血栓形成事件(thrombotic event)」,但是COVID-19患者中的發生率遠遠高於預期。
  • 長期在太空中身體有變化:太空人在空間站查出血液凝塊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國際空間站一位匿名太空人頸靜脈出現深靜脈血栓(DVT),即頸靜脈有血凝塊。由於隱私等原因,太空人的身份和病情出現的確切時間都被保密,在病例研究中省略了個人識別信息,僅知道該太空人在空間站執行為期6個月的太空任務,在空間站僅兩個月,就檢查出了深靜脈血栓。
  • 血管裡有凝塊就等於血栓嗎?人體能否自行消除血凝塊?
    血液凝塊是指血液中紅細胞在化學試劑、有毒物質、生物物質、溫度等作用下聚合成為塊狀物的現象,此時血液由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血管內循環著的血液一般不會發生凝固,但當血管受損後,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會聚集而形成血凝塊修補之,幫助傷口癒合和止血。
  • 各國最新發現新冠病毒的主要死因並非肺部炎症而是另有其他...
    很多死者身上有血栓這種血栓會引起肺栓塞而導致死亡對此,德國醫學專家教授們根據屍檢報告決定在治療新冠患者時嚴格注意血栓和凝血的形成情況在治療早期就防止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同時還計劃開始對新冠患者們使用血液稀釋性質的藥物提前疏通血管此外,不僅德國新冠傷亡嚴重的義大利也證實
  • 最新研究揭曉土星六角形渦流形成之謎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渦流下方大氣層風力與雲層高度的噴射氣流結合在一起形成這種獨特渦流結構據國外媒體報導,土星北極六角形渦流形成之謎困擾了科學家30年之久,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揭曉了其形成之謎,他們認為是風力導致六角形渦流形成,這類似於地球北極噴射氣流。土星北極六角形渦流具有獨特的幾何結構,跨度達到32187公裡,幾乎與土星軸同步旋轉。
  • 最新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新冠住院患者的死亡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在住院治療的COVID-19患者中,為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每天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於那些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前者的新冠併發症和死亡風險將顯著降低。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使用呼吸機的風險——降低了44%,且與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在ICU住院的風險降低了43%。
  • 血小板(PLT)「失蹤」之謎
    今天就發現了一例血小板異常減少的患者,血小板去哪了?仔細檢查血液樣本後,發現樣本內並無凝塊。難道是輸液同側採血?如果是輸液同側採血,其它的指標不會都正常啊!是護士採血不順利?通過詢問護士排除這一可能。是不是血小板真的這麼少呢?
  • 最新發現!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漱口水能滅火「冠狀病毒」?
    又一新發現。。。今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發現:根據實驗結果,研究人員發現,1%的嬰兒洗髮液(一般用於衝洗鼻竇),可以在兩分鐘後滅活超過99.9%的人冠狀病毒。幾天後,研究人員驚喜的發現,某些類型的漱口水是可以滅活COVID-19冠狀病毒的。
  • 2019年中國肺炎患者的新型冠狀病毒
    通過對肺炎患者的樣本進行測序,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次冠狀病毒(β-迴旋病毒),命名為2019-nCoV,是第7種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研究包括以下內容:1.診斷病毒:收集武漢未知原因肺炎患者的樣本檢測,並和北京已知原因的肺炎患者的樣本做對比。通過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病毒和細菌。
  • 血液透析患者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動脈瘤怎麼辦?
    臨床案例患者劉某,男性、47歲,血液透析12年,動靜脈瘻術後10年。近日轉入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入院時評估血管通路情況為左側腕部及前臂形成5*5、6*7兩處假性動脈瘤。瘤體較大患者自訴動脈瘤形成約有4年左右。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研究人員稱,諸如木星和土星等氣態巨行星被稱為「類木行星」,在這些行星上,濃厚的氫氣和氦氣包裹著一個固體內核,但以前從未有人看見這些固體內核,最新天體據信是一顆氣態巨行星濃厚大氣層被剝奪後留下的固體內核。
  • JEM:研究人員在敗血症患者的血液中發現了新的顆粒
    La Jolla免疫研究所(LJI)的研究人員發現,膿毒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前所未有的顆粒。科學家們是首次發現這些被稱為拉長的中性粒細胞衍生結構(ENDS)的顆粒,它們分解了免疫細胞,並在它們穿過人體時改變了形狀。這項研究於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誌上,表明了解免疫細胞在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的重要性。
  • 新冠病毒十大未解之謎--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 待出院新冠患者意外死亡後發現肺部仍殘留病毒,或解復陽之謎
    4月28日最新發表的對一名新冠死亡患者的病理學研究,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角。一名連續3次新冠核酸檢測陰性、符合出院標準的病人由於心臟病意外死亡。研究者對遺體進行病理學研究,通過對肺、肝、心臟、腸和皮膚的組織的切片檢測,發現肺部仍然有新冠病毒。該研究刊發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中科院主管的權威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
  • 伊波拉恐怖之謎:以人類基因做模板進行複製,第四級病毒無法治癒
    伊波拉於1976年最先在薩伊發現,此後在加彭、蘇丹、賴比瑞亞、象牙海岸和烏幹達等非洲國家也先後發生,死亡率高達在50%~90%,足以與歷史上的鼠疫相比。由於這樣慘烈的高致死率,世界衛生組織把伊波拉,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級病毒。
  • 氣態巨行星「內心」首次發現 有望揭示類木行星形成演化之謎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英國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顆新型天體,正在與一顆遙遠的恆星「共舞」。該天體可能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讓他們得以首次管窺此類行星的「內心」,從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