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燃料電池內氣液兩相流動與電性能研究獲進展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燃料電池是一種通過電化學反應持續地將燃料和氧化劑的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發電裝置,因其比功率高、比能量高、響應速度快及可大功率、長時間供電的特點,在航天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得到重視。但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中,燃料電池內部伴有電化學反應的兩相流動將呈現出和地面常重力環境迥然不同的特性,不僅對燃料電池氣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燃料電池的電性能及其穩定運行,成為航天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即使對於地面常重力環境中的燃料電池應用而言,重力同樣對其內部兩相流特徵並進而對其電性能有重要影響。因此,對燃料電池內部過程中的重力影響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重大的應用價值。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北京工業大學郭航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合作,利用力學所百米落塔,在國際上率先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等內部伴隨有電化學反應的氣液兩相流動特徵及相關燃料電池的電性能變化進行了短時微重力實驗研究,並與地面常重力實驗相比較,真正地將重力作為可控變量,彌補了以往在地面常規重力環境通過改變流道傾角來研究重力效應的做法在方法論上的明顯不足。

  最近,該聯合研究團隊報導了不同重力條件下PEMFC陰極流道(蛇形單通道,截面積2×2 mm2)內的氣液兩相流動特徵及其對PEMFC電性能的影響,發現與地面常重力環境相比,重力水平的降低導致陰極流道內的水氣兩相流型發生極大變化,進而直接影響到PEMFC電性能(如圖)。實驗還發現重力對PEMFC內水氣兩相流及其電性能的影響與電池運行狀態相關:在大電流密度、高產水區,PEMFC陰極流道內由電化學反應生成的液態水在常重力條件下傾向於在垂直向上流道中匯聚,造成流道液泛淹沒,阻礙反應物的有效供應及產物的及時排出;而在微重力條件下則傾向於隨氣流移動,易於排出,從而能有效抑制流道液泛淹沒,相應的電性能在微重力條件下比常重力時有4.6%的提高。而在小電流密度、低產水區,微重力條件下分散水滴匯聚會阻塞流道,引起電性能比常重力時降低約6.6%。詳見Guo H, Liu X, Zhao JF, Ye F, Ma C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wo-phase flow in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in short-term microgravity condition. Applied Energy, 2014, 136: 509-518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重力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等的資助。

 

不同重力條件下PEMFC電性能變化特徵 

  燃料電池是一種通過電化學反應持續地將燃料和氧化劑的化學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發電裝置,因其比功率高、比能量高、響應速度快及可大功率、長時間供電的特點,在航天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得到重視。但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中,燃料電池內部伴有電化學反應的兩相流動將呈現出和地面常重力環境迥然不同的特性,不僅對燃料電池氣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燃料電池的電性能及其穩定運行,成為航天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即使對於地面常重力環境中的燃料電池應用而言,重力同樣對其內部兩相流特徵並進而對其電性能有重要影響。因此,對燃料電池內部過程中的重力影響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重大的應用價值。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北京工業大學郭航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合作,利用力學所百米落塔,在國際上率先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等內部伴隨有電化學反應的氣液兩相流動特徵及相關燃料電池的電性能變化進行了短時微重力實驗研究,並與地面常重力實驗相比較,真正地將重力作為可控變量,彌補了以往在地面常規重力環境通過改變流道傾角來研究重力效應的做法在方法論上的明顯不足。
  最近,該聯合研究團隊報導了不同重力條件下PEMFC陰極流道(蛇形單通道,截面積2×2 mm2)內的氣液兩相流動特徵及其對PEMFC電性能的影響,發現與地面常重力環境相比,重力水平的降低導致陰極流道內的水氣兩相流型發生極大變化,進而直接影響到PEMFC電性能(如圖)。實驗還發現重力對PEMFC內水氣兩相流及其電性能的影響與電池運行狀態相關:在大電流密度、高產水區,PEMFC陰極流道內由電化學反應生成的液態水在常重力條件下傾向於在垂直向上流道中匯聚,造成流道液泛淹沒,阻礙反應物的有效供應及產物的及時排出;而在微重力條件下則傾向於隨氣流移動,易於排出,從而能有效抑制流道液泛淹沒,相應的電性能在微重力條件下比常重力時有4.6%的提高。而在小電流密度、低產水區,微重力條件下分散水滴匯聚會阻塞流道,引起電性能比常重力時降低約6.6%。詳見Guo H, Liu X, Zhao JF, Ye F, Ma CF. Experimental study of two-phase flow in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in short-term microgravity condition. Applied Energy, 2014, 136: 509-518。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微重力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等的資助。
 
不同重力條件下PEMFC電性能變化特徵 

相關焦點

  • 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水熱管理
    通過大力發展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及提高壽命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的核心目標。本書(文)的核心內容——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水熱管理,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開展的相關工作。電池內的「水—電—熱—氣—力」五點彼此影響,耦合在一起,均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輸出性能和壽命有重要的影響,這使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水熱管理充滿挑戰。每一次水熱管理的突破都將帶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的重大進展。2003 年,我初次與燃料電池結緣。彼時大三的我有幸進入周彪老師的實驗室接觸相關的研究工作。
  • 鎂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
    本文將鎂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分為工作原理、電極的研究和電解液添加劑三部分進行闡述。>3 電極的研究3.1正極鎂燃料電池正極是空氣中的O2等氧化劑,其參加反應需要一定的催化劑,這些催化劑能夠加速氧化劑在溶液中的電還原反應速率,因此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是影響電池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針對氧化劑在中性溶液中的催化。
  •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
    Zhang等設計並製作了一種具有「microblock」結構單元的新型流場,主要作用是迫使甲醇溶液在陽極進行波浪式流動,提高傳質效率和燃料利用率。Jung等利用實驗與數值仿真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了點型、平行和單蛇形3種流場結構對電池陰極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單蛇形流場表現出最佳的輸出性能和穩定性,主要原因是它可以保證氧氣均勻傳質以及生成水快速高效的排出。
  • 哈工大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獲重要進展
    在國家重大水汙染專項課題和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的資助下,哈爾濱工業大學陳志強教授課題組在微生物燃料電池深度脫鹽和去除重金屬方面的研究日前取得重要進展。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程謨傑研究員帶領中高溫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團隊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堪薩斯城分校陳曉波助理教授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合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 燃料電池電堆工作原理是什麼
    ,「iyufk」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新能源汽車部件測試系統、VOCs冷凝回收裝置、加熱循環系統等生產銷售,燃料電池電堆,節能環保,性能穩定,歡迎新老客戶來電選購!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低鉑電極材料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長春應化所摺紙生物燃料電池研究獲進展
    《化學通訊》上的關於生物燃料電池研究的新進展。  董紹俊課題組多年來致力於生物燃料電池的微型化與便攜性研究。近期發展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將摺紙技術與微型化的生物燃料電池結合起來,將軟飲料中的葡萄糖催化轉化從而直接獲取能量。他們針對如鉑、金等貴金屬陰極價格昂貴、易中毒、高度依賴溶液中氧含量濃度等缺點,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以二氧化錳作為陰極材料的消耗型陰極。
  • ...主講「分析化學促進科技發展」「光助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
    化工醫藥原料搜索,用化學加百科專業導讀4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汪爾康,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董紹俊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在津南校區綜合業務樓東樓分別帶來「分析化學促進科技發展」「光助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學術報告
  • 鎂燃料電池原理研究
    其中,容量損失大和負極利用率低主要是由於鎂的自腐蝕引起的,而鎂的負差效應將進一步加劇鎂的自腐蝕,因此,很多學者通過製備鎂合金和運用電解液添加劑兩種途徑來降低鎂的自腐蝕,提高電池容量和負極利用率。而電壓損耗大則受鎂及鎂合金放電產物和正極活性物質的影響,可通過運用電解液添加劑和製備新型催化劑來解決。  本文將鎂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分為工作原理、電極的研究和電解液添加劑三部分進行闡述。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t基催化劑研究進展
    引言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s)具有能量轉換效率高、低溫快速啟動、低噪音、無汙染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綠色新能源汽車的動力能源[1]。PEMFCs的氫燃料電池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燃料電池由陽極、陰極、電解質和氣體擴散層組成。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廢水時的產電性能研究
    在該條件下,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性能得到了顯著 的提高,輸出電流密度約為17.3mA/m2,同時其對廢水中的COD去除率達到了82%。Logan等[2]以城市生活汙 水為營養物質構造的新型微生物燃料電池實現了汙 水處理的同時回收電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汙 水的處理成本。然而,現在國內外大部分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 都集中在單容器型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重點都圍繞著 減少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內阻,從而提高微生物燃料電 池的產電性能[3]。傳統的廢水處理工藝中,生物處理部 分主要是由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組成。
  • 清華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
    會上,主講嘉賓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裴普成教授就燃料電池技術及燃料電池應用問題與大家展開探討。作為清華大學教授,裴普成還為現場嘉賓展示了學校在燃料電池研究領域的科技成果。清華大學燃料電池汽車研究概況據裴普成教授介紹,清華大學對燃料電池車的研究從1999年就已經開始。當時,清華大學曾安裝了一個5千瓦的電堆在一個小平臺車上。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性能影響的分析
    在電池的另一端,氧氣(或空氣)通過管道或導氣板到達陰極,在陰極催化劑的作用下,氧分子和氫離子與通過外電路到達陰極的電子發生反應生成水,陰極反應為: 陰極( 正極):O2+4H++4e- → 2H2O總反應式: 2H2+1/2 O2 → H2O + 電能電子在外電路形成直流電。因此,只要源源不斷地向燃料電池陽極和陰極供給氫氣和氧氣,就可以向外電路的負載連續地輸出電能。
  • Catal.等最新頂刊發文看生物燃料電池研究進展
    長期以來,生物燃料電池以其原料來源廣泛、對環境更友好等優點而受到科學研究的高度關注。因此,我們匯總了近期發表在頂刊的生物燃料研究,梳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Nat. Mater.:生物燃料賦能體液葡萄糖檢測n型半導體聚合物可以通過電子轉移產生信號,在檢測器件等應用方向上被認為極具發展前景。
  • 研究:什麼是限制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原因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和韓國高麗大學的研究人員用組裝在棉纖維上的金納米顆粒製造了高導電性電極,提高了生物燃料電池的效率,將葡萄糖氧化酶與電極連接起來,解決了限制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主要挑戰之一。這種電池提供的能量是傳統生物燃料電池的兩倍,可以與電池或超級電容器搭配使用,為心臟起搏器和傳感器等可植入醫療設備提供動力。這項研究的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高鹽廢水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FC)是一種基於產電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機物獲得電能的裝置,應用MFC 處理廢水可實現在處理廢水的同時回收廢水中能量,從而降低廢水處理成本。近年來,應用MFC 處理高鹽廢水來降低處理成本的研究逐漸開展並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 NRL:獲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專利
    NRL:獲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專利 來源:蓋世汽車網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7-12   今日/總瀏覽:1/2984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研究獲兩項重大進展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報告了其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s)領域取得的兩項進展:其一是電池中不再使用鉑材料;其二是將電池的運行溫度降低至300攝氏度到500攝氏度之間。研究人員表示,基於SOFCs在更低的操作溫度、更豐富的燃料來源以及更便宜的材料方面取得的進步,SOFCs可能很快成為一項主流技術,未來將能給手提電腦或手機供電。
  • 寬溫域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研究最新進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工作溫度的高低主要決定於高溫質子交換膜,而質子導體則是核心。現有商業化高溫質子交換膜都採用磷酸為質子導體,但隨著工作溫度的升高,磷酸流失加快導致電池性能衰減速率提升。相對而言,無機固體質子導體具有良好的高溫質子電導率穩定性,但成膜困難。尋找合適的高溫質子導體和膜材料是提升高溫質子交換膜工作溫度(≥200 ℃)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