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赤道比極地涼快,行星一年有兩個夏季:「最熱行星」所在系統

2020-12-04 科技與生活視野

2016年,千度極小望遠鏡(KELT)發現了一顆距離地球670光年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位於天鵝座,被命名為KELT-9b。它最顯著的特徵為極高的表面溫度——晝半球的表面溫度可達4600開爾文,甚至超過了很多恆星,也是已知溫度最高的行星之一。

2019年起,NASA的科學家利用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對KELT-9b進行了細緻的觀測。TESS觀測到27次KELT-9b凌星,這些模擬結果使研究小組能夠模擬出這個系統中的奇特恆星及其對行星的影響。最近,這項研究發表於《天文學雜誌》。

通過凌星法研究KELT-9b及其圍繞的恆星

KELT-9b是一個氣態巨行星(Gas Giant),比木星大1.8倍,質量是木星的2.9倍。潮汐力鎖定了它的自轉,它總以同一側面向它的恆星,其公轉周期僅為36小時。

美國愛達荷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論文合著者賈森·巴爾內斯(Jason Barnes)說:「在我們通過引力昏暗效應研究的行星系統中,恆星對KELT-9b的影響是迄今為止最為壯觀的。這項工作有助於將引力昏暗效應與其他測量行星聯珠的技術統一起來,最終我們希望能夠揭開大質量恆星周圍行星形成和演化歷史的秘密。」

這張動圖展示了行星KELT-9b和它的主星組成的系統。這顆行星的公轉軌道非常靠近主星,公轉周期為36小時。由於距離過近,KELT-9b從其恆星獲得的能量是地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的4.4萬倍。這使得這顆行星白晝側的溫度大約為4600 K,甚至比一些恆星的表面溫度還高。這種高溫也會促進行星的大氣逸散進太空。中心恆星由於快速旋轉,形狀發生了扭曲,進而產生了一個具有明顯溫度差異的表面——這顆恆星的兩極比它的赤道更亮更熱。

動圖模擬了KELT-9b的表面。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的尼科爾·科隆(Knicole Colón)是這篇論文的合著者,他說:「想想這顆恆星的表面溫差是如何影響行星的,真的很有趣。KELT-9b從恆星接收到的能量變化,很可能使之產生一個非常活躍的大氣。」

這是從地球視角觀測的KELT-9b系統。正對地球的是恆星的一個極點。這顆行星最明顯的凌星發生在恆星熾熱明亮的兩極之一,當它穿過較暗的赤道時,能夠阻擋的光線變少。這種凌星過程中的亮度變化為了解恆星表面溫度和亮度變化提供了線索。研究小組從中重建出恆星的橢圓形狀、空間中的方位、表面溫度的範圍以及影響這顆行星的其他因素。

從KELT-9b行星表面看向恆星的一年。公轉一周的過程中,行星會經歷兩次由恆星表面溫度差異引起的升溫和降溫的過程。在這顆恆星炎熱的極點和較冷的赤道之間,溫差能達到大約800開爾文。這就導致了當行星上會出現位於兩極之上時的「夏天」和位於涼爽的赤道地區時的「冬天」。因此,每36小時,KELT-9b就經歷兩個夏天和兩個冬天。

KELT-9b奇特的季節變化

KELT-9b凌星過程中逸散的大氣使我們觀測到其主星的亮度降低

\

藉助TESS的研究,為我們展示了KELT-9b主星的形態。這顆恆星的大小是太陽的兩倍,平均溫度比太陽高56%。而它的自轉周期為16小時,大約是太陽的38分之一。如此快速的自傳使它的形狀成為扁橢球體,它的赤道直徑大於極直徑(前者是後者的1.089倍),使極區有較大的表面重力、較高的溫度和亮度,極地與赤道的亮度更是相差了38%。因此,極區為引力增亮,而赤道呈現引力昏暗。

相關焦點

  • 這顆「最熱行星」溫度超過很多恆星,大氣層裡飄著鐵和鈦蒸氣
    這顆「最熱行星」溫度超過很多恆星,大氣層裡飄著鐵和鈦蒸氣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8-08-16 07:04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發現最熱行星,表面溫度比很多恆星還熱,大氣層都沸騰了
    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可以發光發熱的天體,行星卻不是這樣,所以行星的溫度通常都很低,比如我們的地球,其平均溫度只有16~18℃,這還是因為陽光照射的原因,不然地球會像冥王星那樣,冷到零下200多攝氏度。
  • 行星軸傾斜度是衡量行星氣候和存在生命因素
    天王星的傾斜角為97度,其赤道和行星環幾乎接近垂直 擁有適當傾斜角的行星具有鮮明的季節性變化當行星軸旋轉相對於行星軌道平面傾斜時就會出現季節變化,最新研究顯示伴隨著行星軸傾角減少同時,科學家考慮到該現象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星球擁有炎熱的夏季和非常寒冷的冬季,這樣不會形成任何複雜的生命形式。德國波茨坦市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雷內-赫勒(Rene Heller)說:「行星軸傾斜角度是衡量一顆行星氣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關重要因素。」據悉,赫德是該項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他和研究同事分析發現由於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潮汐引力交互作用可導致行星傾斜度減少。
  • 這顆行星表面溫度幾乎接近太陽,成「最熱行星」
    恆星和行星是宇宙中兩類重要的天體,恆星是指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是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我們在夜晚能夠看到的星星,大多數是恆星。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旋轉的天體,比如地球就是一顆行星,太陽系內還有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眾多行星。
  • 天鵝座有顆行星比恆星還熱,表面溫度達4400℃,一年只有一天半
    美國宇航局的天文學家們曾在2019年時對KELT-9b進行了細緻的觀測,發現了它27次凌星事件,說明它的軌道距離主恆星很近,圍繞其公轉一周只有36小時,也就是說這顆恆星上的一年時間,只有我們地球上的一天半。
  • 發現一顆超高溫行星,比恆星溫度還要高,但為什沒有燃起來呢?
    來自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探衛星苔絲號(TESS)的測量結果,使天文學家能夠極大地提高對KELT-9b奇異環境的了解,KELT-9b是已知最熱的行星之一。馬裡蘭州哥倫比亞市大學空間研究協會和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約翰·阿勒斯說:KELT-9b的怪異因素很高,它是一顆巨大的行星,圍繞著一顆快速旋轉的恆星,軌道非常近,接近極地。
  • 雙恆星系統的奇異系外行星軌道:在行星上,你可以看到兩個太陽
    隨著太陽系外行星發現的數量每天都在增加,我們開始意識到,圍繞雙星和多星運行的複雜系統都有有關自己的奇特故事。澤卡拉說:「我們只有幾個三顆或四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樣本,比如GW-Orionis和GG-Tauri。所以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確定,三重系統的動力學環境比二元系統更複雜,所以我的期望是你會看到更普遍的奇怪軌道。」 雙恆星系統的奇異行星軌道 研究發現,雙恆星系統的軌道周期越長,其周圍的雙恆星碎片盤越有可能偏離雙恆星的軌道平面。
  • 這顆「最熱行星」溫度高達4000度,大氣層裡飄著鐵和鈦蒸氣
    去年,科學家們找到了一顆迄今為止「最熱」的行星,表面溫度高達4000攝氏度,雖然比不上太陽,但也超過了大多數恆星。物質會以怎樣神奇的形式存在在這個環境裡呢?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一個瑞士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宣布,他們在最熱行星的大氣層中找到了鐵蒸氣和鈦蒸氣。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故事要從2004年哈勃首次觀測到HD 106906 b說起,當時人們對它所在的恆星系統知之甚少。同樣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保羅·卡拉斯(Paul Kalas)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2004年7月24日為了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
  • 雙星系統有兩個恆星,那行星還能穩定的運行嗎?冥王星給出答案
    帝力於我何有哉?」——擊壤歌冥王星雖已被貶為矮行星,但對它的研究讓我們得到了關於地外遙遠行星重要的信息!假如,一顆行星繞一個雙星系統公轉,當有兩個引力源存在的時候,這個行星的運行會發生什麼?以我們目前的觀測水平,我們無法看到對地外行星進行比較細緻的研究,但冥王星卻為這個問題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 潮汐鎖定的行星如何能避免「大冰凍」命運?
    然而,地球傾斜在超過55度可能會形成一個赤道冰帶,以及兩極,將在夏天非常熱,非常寒冷的冬季,所以生活在極地地區將不得不適應極端高溫和寒冷。或者一顆外星行星或月球可能會與它所環繞的任何物體產生共振,因此它進行一次旋轉所需的時間長度與它環繞它的母體所花費的時間完全相同。這樣做的後果是,行星或月球會變得「潮汐鎖住」,並且有一面總是面朝遠離它的恆星,另一面總是在陽光下。
  • 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是什麼樣的星球?這裡有太陽系最驚豔的極光
    海洋、沙漠、雨林、極地都不太適合我們居住,而這些幾乎佔據了地球的全部表面積。雖然很模糊,但這比望遠鏡好多了,這算是我們第一次和木星親密接觸,相互有個了解。和地球上一樣,太陽風在磁場的作用下,在木星兩極形成了太陽系最絢爛的極光!在巖石行星裡,地球的磁場算是很強了,但比木星足足弱了14倍,木星強大的磁場帶來的影響,我會在之後的視頻中會詳細介紹。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或存在行星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一個三合星系統,三顆恆星之間通過引力相互制衡。從地球上看它們是一個單光源,但是先進的望遠鏡可以辨認出該系統內存在三顆恆星。目前天文學家已經被目光投向距離我們最近的幾個恆星系統,觀測它們系統內的行星世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個三合星,與我們的平均距離大約4光年左右,人類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旅行者1號探測器要前往那裡需要3萬多年的時間。由此看出太空旅行是非常緩慢的,除非擁有革命性的宇宙動力。
  • 超熱木星:發現當溫度高達1700K時,行星開始出現逆溫跡象
    對於最熱的行星,一類被稱為超熱木星的行星,熱氣態巨型系外行星大氣結構是熱逆轉的。這是阿姆斯特丹大學(UVA)天體物理學家與國際團隊合作研究得出的結論。研究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尋找難以捉摸的逆行大氣統計特徵。發現,高於1700開爾文(約1400℃)的行星,表現出與溫度較低的對應行星不同的發射特性,表明最熱行星的溫度倒轉,並支持之前的理論預測。
  • 超熱木星:發現當溫度高達1700K時,行星開始出現逆溫跡象!
    對於最熱的行星,一類被稱為超熱木星的行星,熱氣態巨型系外行星大氣結構是熱逆轉的。這是阿姆斯特丹大學(UVA)天體物理學家與國際團隊合作研究得出的結論。研究使用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尋找難以捉摸的逆行大氣統計特徵。
  • 有沒有圓柱形或是立方體形狀的行星?球形行星是怎樣的形成的?
    行星都是球形的?這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像玫瑰是紅色的,桌子是方形的一樣。事情難道就是這麼簡單?畢竟,小時候我們做模型的時候,都會架起一堆骨架,然後把我們的星球弄成圓形。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行星看起來像這樣?為什麼它們基本上是球形的而不是圓柱形或立方體形的?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恆星系統,包括三顆類地行星,兩顆超級地球
    系外行星最近,正在搜尋系外行星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兩個新的恆星系統,其中一個包含三個與地球大小相似的巖質行星,另一個則包含了兩個超級地球。這些行星並不是由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到的,而是通過分析恆星的光譜發現的。當行星定期從恆星前方經過時,就會造成恆星的亮度發生輕微變化,這就是凌日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些行星的存在。一旦發現了行星系統,位於地面的加那利大型望遠鏡(GTC)就會跟蹤調查它們的基本特徵。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為什麼行星幾乎都是球體?
    在太陽系中沒有一個行星是標準的球體,包括太陽。它們的形狀更傾向於描述為「扁球體」。具有這種形狀的物體中間微微凸起。借天文學家Phil Plait的比喻:它們看起來就像是被人坐在上面的籃球。從數據上講,具有扁球形的行星的極地周長小於赤道周長。地球也是如此,假設你從北極到南極再返回北極,你總共走了24812英裡(39931km)。
  • 幾乎所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有行星系統
    對克卜勒行星捕捉太空飛行器收集的數據的最新分析表明:幾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環繞。大約百分之17的恆星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環繞著,並且這些行星所在的軌道比水星的還近。來自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的弗朗索瓦·弗雷斯汀說:「因為銀河系中有大約1000億的恆星,所以大約有170億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存在著。」他在加州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記者招待會上闡述了最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