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病因眾多,多以病因結合發病機制來分類,診斷時首要根據臨床特點來決定的
(一)原發性頭痛
1.偏頭痛
青年女性多見,多有家族史,特徵為突然發作性頭部劇烈疼痛,可自行或藥物緩解,間歇期無症狀,易復發(1)有先兆的偏頭痛:臨床較少見,多有家族史,常在青春期發病,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過程分4期①先兆期。在頭痛發作前10~20min出現視覺先兆,如閃光、暗點、黑矇,少數可出現煩躁,眩暈、言語含糊、口唇或手指麻木等。②頭痛前期。顱外動脈擴張引起的搏動性頭痛,多位於一側的前頭部,也可為雙側或兩側交替。③頭痛極期。頭痛劇烈,範圍可擴散,伴面色蒼白、噁心、嘔吐、畏光,症狀持續數小時或1~2d,數日不緩解者,稱偏頭痛持續狀態。④頭痛後期。頭痛漸減輕,多轉為疲勞感、思睡,有時見興奮欣快,1~2d後消失。
(2)無先兆的偏頭痛:臨床最多見,先兆症狀不明顯,頭痛程度較有先兆的偏頭痛輕,持續時間較長,可持續數日
(3)特殊類型偏頭痛:臨床上很少見。①基底動脈型偏頭痛。常見於青年女性,與經期有密切關係,先兆症狀累及腦幹、小腦和枕葉,類似基底動脈缺血的表現,如視力障礙、眩暈、耳、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等數分鐘至半小時後出現枕部搏動性頭痛,伴噁心、嘔吐,甚至出現短暫意識障礙。②眼肌癱瘓型偏頭痛頭痛以眼眶和球後部為主,頭痛減輕後出現同側眼肌癱瘓,常表現為動眼神經麻痺,數小時至數周內恢復③偏癱型偏頭痛。頭痛發作的同時或過後出現同側或對側肢體不同程度的癱瘓,並可持續一段時間,腦電圖可見癱瘓對側半球出現慢波。
2.叢集性頭痛
叢集性頭痛以青壯年男性多見,多無家族史。特徵為無先兆的突然一側頭痛,起於眶周或球後,向同側顱頂、顏面部擴散,伴同側結膜充血、流淚、鼻塞、面紅。多在夜間睡眠中突然發生,每次持續數十分鐘至數小時;每天一至數次,並規律地在相同的部位和每天相同的時間出現,飲酒、精神緊張或服用血管擴張劑可誘發,叢集期持續3~6周。間隔數月或數年後再發。
3.緊張型頭痛
緊張型頭痛是慢性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由於精神緊張或因特殊頭位引起的頭頸部肌肉的持久性收縮所致。可發生於枕部、雙顳部、額頂部或全頭部,有時還可擴散至頸、肩及背部,呈壓迫、沉重、緊束樣鈍痛,頸前後屈伸可誘發,局部肌肉可有壓痛和僵硬感。頭痛雖然可影響日常生活,但很少因頭痛而臥床不起。通常持續數日至數月,常伴緊張、焦慮、煩躁及失眠,很少有噁心、嘔吐。
(二)繼發性頭痛
1.顱內壓變動性頭痛
由於顱內壓改變,牽引顱內疼痛敏感結構(主要是血管)引起頭痛。顱內高壓性頭痛大多為全頭痛,在晨間和疲勞後加劇,咳嗽、噴嚏、低頭、屏氣用力時,促使頭痛加重,幕上佔位性病變常以額題部頭痛為多幕下佔位性病變以後枕部頭痛為著。顱內低壓性頭痛常見於腰穿後,偶見於脫水、禁食、腹瀉後,部分患者原因不明,為額部或枕部持續性脹痛、鈍痛,直立時加劇,平臥後減輕或消失,臥床和補鹽可使症狀消失
2.顱腦損傷性頭痛
顱腦損傷性頭痛多為受傷部位的頭皮、腦膜神經受損或壓迫所致,如顱骨骨折、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等
3.感染引起的頭痛
中樞神經系統或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出現頭痛,多為枕部痛,後轉為全頭痛,性質為鈍痛或搏動性活動後加劇,下午和夜間較重,體溫、血象和病原學檢查常可提供感染的證據。腦膜炎的頭痛可因直立或屈頸而加劇,臥位時減輕,隨炎症消退而緩解。
4.頭部鄰近器官組織病變的頭痛
頭部附近的器官病變也可引起頭痛,常有擴散性疼痛,如眼部病變多在眠及額部疼痛,鼻、鼻竇及咽部所致多為額部或額顳部疼痛,嚴重牙痛也擴散至同側額顳部。
5.全身性疾病的頭痛
發熱、中毒、缺氧、高血壓、高碳酸血症均可通過增加腦血流,甚至擴張腦血管而引起頭痛,同時具有全身各系統功能障礙的徵象。常為持續性全頭部搏動性疼痛,早晨較重,低頭或屏氣用力時加劇。
6.腦血管病變導致的頭痛
腦血管病變導致的頭痛見於腦出血、顱內動脈瘤、腦動脈炎、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可伴有相應的定位體徵。顳動脈炎常呈持續性和搏動性顳部疼痛,平臥位時加劇,常有視力損害,顳動脈明顯擴張、隆起、壓痛。
7.精神性頭痛
神經症、抑鬱症等,經常出現頭痛,部位不定,性質多樣,呈鈍痛、脹痛,易受環境和情緒的影響,持續數周甚至數年,常伴記憶力、注意力及睡眠等精神方面的症狀
參考資料
《當代臨床神經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