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戴爾科技集團2020年全球數據保護指數快速調查(Global Data Protection Index 2020 Snapshot)顯示,與一年前相比,企業組織管理的數據量平均增加了近40%。隨著數據量的激增,其內在挑戰也隨之而來。絕大多數(8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當前所採用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並不能滿足他們未來所有的業務需求。作為每兩年一次的全球數據保護指數的後續報告,此次快速調查針對上述挑戰和先進技術對數據保護就緒性的影響,採訪了私有組織和公共組織的1000名IT決策者,這些組織來自全球15個國家,員工數量均超過250人。該調查結果還顯示出數據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越來越多的組織(從2018年的74%增長到2019年的80%)認識到了他們數據的寶貴性,目前正在挖掘其數據價值或為未來做規劃。
戴爾科技集團數據保護總裁Beth Phalen表示:「數據是企業的命脈,也是組織數位化轉型的關鍵。隨著我們進入下一個數據十年,擁有可恢復、可靠和現代化的數據保護戰略極為重要,它可以幫助企業更快地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並減少因數據中斷而造成的高昂代價。」
代價高昂的數據中斷事故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根據此研究表示,各企業組織目前平均管理的數據量達13.53 PB,比2018年的9.70 PB增長了近40%,比2016年的1.45 PB增長了831%。所有這些數據面臨的最大威脅似乎歸咎于越來越多的數據中斷事故,從網絡攻擊到數據丟失再到系統宕機。大多數企業組織(2019年為82%,而2018年為76%)在過去12個月都遭遇過數據中斷事故。此外,還有68%的受訪者擔心他們的組織在未來的12個月會經歷數據中斷事故。
調查發現,僱用多家數據保護供應商的組織會遭受網絡攻擊而導致無法訪問數據的概率,比僅僱用一家數據保護供應商的可能性要高大約兩倍(僱用兩家或多家供應商的組織受攻擊概率為39%,而僅僱用一家供應商的組織受攻擊概率為20%)。但是,僱用多家數據保護供應商的趨勢還在上升。就全球來看,仍有80%的組織選擇部署兩家或多家供應商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這個數字比2016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就中國市場來看,有74%的組織採用多家數據保護供應商。這不免更令人擔憂。
數據中斷的代價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2019年因宕機導致的總損失估計達到810,018美元,比2018年的526,845美元平均飆升了54%。數據丟失的估算損失也由2018年的995,613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013,075美元。僱用多家數據保護供應商的組織承受的代價遠不止如此:平均而言,因宕機導致的相關損失高出平均值近兩倍,數據丟失造成的損失則高出近五倍。
新興技術對數據保護解決方案構成挑戰
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數位化格局的形成,企業組織正在學習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來獲得更好的業務成果。該研究報告稱,幾乎所有組織都在對較新的技術或新興技術進行一定的投資,排名前五的技術包括:雲原生的應用(58%);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53%);軟體即服務(SaaS)應用程式(51%);5G和雲邊緣基礎設施(49%);以及物聯網/終端(36%)。
然而,近四分之三(71%)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新興技術使數據保護變得更為複雜, 同時61%的受訪者表示新興技術為數據保護帶來了風險。使用較新技術或新興技術的組織中,超半數組織正苦於尋找適合這些技術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這些新興技術包括:
該研究還發現,81%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組織現有的數據保護解決方案並不能應對未來所有的業務挑戰。受訪者表示對以下領域缺乏信心:
· 遭受網絡攻擊後的數據恢復(69%)
· 從數據丟失事故中恢復數據(64%)
· 遵循區域數據治理的法規(62%)
· 滿足備份和恢復服務級別目標(62%)
數據保護與雲計算相結合
企業在部署新的業務應用程式和保護工作負載(如容器和雲原生及SaaS應用程式)時,綜合採用了多種雲方法。調查結果顯示,組織更喜歡使用公有雲/SaaS(43%)、混合雲(42%)和私有雲(39%)作為此類較新應用程式的部署環境。此外,85%的受訪組織表示,對於數據保護供應商來說,能夠為雲原生應用程式提供保護是非常必要或極為重要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向邊緣環境遷移、穿過邊緣環境以及在邊緣環境的周圍環繞,很多受訪者表示他們更青睞採用基於雲備份的方式,其中62%的受訪者選擇私有雲的方式,49%的選擇公有雲的方式,用來管理和保護在邊緣位置創建的數據。
Phalen表示:「這些調查結果證明數據保護應當成為公司業務戰略的核心,隨著數據格局變得越來越複雜,組織需要靈活且可持續的數據保護策略,這些策略必須能夠在多平臺和多雲環境中擴展。」
(文章來源:通信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