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2018年度全國沿海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及評估工作會議」。會議總結、梳理和科學評價了近十年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成果,給出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對海岸帶災害、濱海生態系統以及海岸工程等的影響狀況。自然資源部相關部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海洋廳(局)的有關人士參加了會議。
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了2009年~2017年全國沿海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及評估情況。統計結果顯示,2009年~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約為5.5毫米/年,呈現加速上升趨勢。海平面上升加劇了軟質海岸蝕退,重點沙質監測岸段平均蝕退距離2.48米/年;渤海和黃海沿海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嚴重,分布範圍一般距岸20千米~30千米。部分圍填海區地面沉降嚴重,其中防護堤年沉降最大達到20釐米。60%以上的特大颱風、風暴潮過程影響期間恰逢季節性高海平面和天文大潮,抬升了基礎水位,加大了致災程度。
會議指出,在海平面調查方面,目前存在調查布局不完善、調查和監測手段不規範、調查信息時效性差等突出問題,建議進一步理順從國家到沿海省市縣的四級海平面變化影響評估工作,加強組織管理,強化調查與評估,合理布局調查站位,規範調查方法和流程,提高信息的填報質量。
各單位參會代表就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並在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數據質量、技術人員培訓、觀測手段優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海平面上升是導致鹹潮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悉,長江口、珠江口和錢塘江口鹹潮呈現來的早、去的晚的特點,長江口每年9月至翌年5月、珠江口每年9月至翌年4月、錢塘江口每年的7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現鹹潮入侵現象。我國沿海城市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在天津、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其中廣東最多,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5月~11月,其中8月最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針對沿海海平面上升影響開展了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專題評估分析,編制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風險區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該項成果對科學評估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對海岸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我國海岸帶自然資源管理以及沿海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