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能量或許根本不存在 科學家提出另類模型

2021-01-16 科學解碼

目前,暗能量仍然是假設的、尚未完全證實的一種存在。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推動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就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由於其效應極其微弱,暗能量甚至比暗物質更難探測。科學家提出了一些能解釋宇宙加速膨脹的新模型,而完全無需暗能量的概念。



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拋出了這個問題:自從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否也影響宇宙本身的膨脹?通過特定的手段,他們對宇宙進行模擬後發現,情況確實是這樣,甚至還可能重現歐空局「普朗克」探測器的最新測量結果。


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伊什特萬·扎普迪(István Szapudi)說:「嘗試去解決這個科學上最大的觀測難題令人振奮。暗能量不像暗物質,後者已擁有了一些成型的有意義的理論,而暗能量是物理學中的『最大錯誤』(這是借用了愛因斯坦當年的說辭)」。


依據宇宙起源的標準模型,暗能量佔宇宙總能量密度的68%。相比之下,組成行星、恆星以及星際氣體和塵埃的常規物質只佔5%,其餘27%是暗物質。如果這項新研究得以證實,將推翻這個結論。


物理學家曾提出過多種暗能量的候選者,甚至還想通過修改引力定律去符合觀測。當年,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添加了一個用於平衡引力的宇宙學常數。隨後他又放棄了這個概念,並聲稱這是自己所犯的最大錯誤。但近一個世紀之後,宇宙學家又開始擁抱這個宇宙學常數。該種理論認為,隨著宇宙膨脹,「真空能」不斷增加,而「真空能」的增加又去推動宇宙膨脹。但這個理論預言的真空能量密度遠遠大於實際觀測所得到的暗能量密度,實際觀測的暗能量密度(焦耳每立方米)小於蚊子飛行動能的1%。

為了避開這個難題,扎普迪及其同事提出了這個無需暗能量參與的膨脹宇宙模型。他們把模擬的宇宙分成許多個區域,然後再去測量物質的密度(每個區域中的物質其實大部分是暗物質)。他們在對每一個迷你宇宙中的物質密度進行測量之後發現了膨脹現象,尤其是在沒有物質的區域。他們認為,當引力把星系聚集在一些區域時,其它沒有物質的區域開始膨脹,這些區域帶動了全局的加速膨脹,這種效應稱為「回反作用」(back-reaction)。因此,當你測量平均膨脹速率的時候,你就會用諸如暗能量等來解釋最新的天文學觀測。


夏威夷大學的尼克·凱瑟(Nick Kaiser)說:「如果正確,該結果非常漂亮」。他認為,這個「回反作用」理論仍需要更加堅實的數學基礎,因為扎普迪的這項研究僅僅模擬了宇宙的近似演化過程。


芝加哥大學的宇宙學家洛奇·科爾布(Rocky Kolb)說:「雖然這肯定不是最終的答案,但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個理論模型」。他還指出,當前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的宇宙膨脹速率與通過超新星爆炸測量的膨脹速率存在差異。扎普迪的團隊走在了正確化解該矛盾的道路上。

扎普迪及其他理論學家將開發出更加複雜的模擬手段,與此同時,其他人將致力於更加精細的觀測。未來十年,歐空局的「歐幾裡得」望遠鏡以及位於智利的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將要對數百萬個星系的距離和運動進行測量。天文學家希望能夠得到更加精確的宇宙膨脹速率,以便區分暗能量模型和其它模型。


赫爾辛基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Syksy Räsänen說:「顯然,物質分布(例如星系團)對宇宙膨脹速率是有一定影響,但不知道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在我們完全排除這種「回反作用」解釋宇宙膨脹之前,還不能說暗能量或修正的引力理論是必須的」。


更多宇宙、太空的消息,敬請關注科學解碼(kexuejiema)

相關焦點

  • 暗能量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談到暗能量,我們還得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1998年,布萊恩·施密特、亞當·裡斯和薩爾·玻爾馬特三位天文學家通過分析宇宙中的Ia型超新星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我們的宇宙不僅在膨脹,膨脹速率還在不斷加快。於是,科學家對此提出了暗能量的猜想,用以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從此以後,暗能量被科學家廣泛接受,並成為了宇宙學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 暗能量真的存在嗎?
    光明之路面對如此不可思議、看起來不太可能存在的暗能量,一些研究人員開始重新思考「暗能量存在」的推導過程,質疑起當時的一個根本假設——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到底是不是很普通,我們觀測到的現象能不能推廣到宇宙各處?如果拋開宇宙學原理,暗能量存在的證據能不能通過其他方式來解釋?
  • 韓國科學家指出,暗能量根本就不存在,宇宙也沒有加速膨脹
    現代宇宙學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暗能量、暗物質以及普通物質組成(其中暗能量所佔比例為68.3%,暗物質為26.8%,而普通物質卻只有4.9%)。根據相關描述,暗能量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卻能推動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先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暗能量的。
  • 有人說暗能量不存在?這可不一定
    對星團的研究揭示了暗能量如何塑造宇宙的秘密。Image: NASA, ESA, E. Jullo (JPL/LAM), P. Natarajan (Yale) and J-P. Kneib (LAM)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暗能量可能根本不存在。但其他科學家發現了這一大膽說法的主要缺陷。
  • 暗能量不「暗」,研究暗能量或許能夠解釋宇宙的起源與終結
    就物理概念的大框架來說,科學家們大概是用如下的方法估算出這個比例的。從觀測星系的恆星旋轉速度與引力理論計算其中的差距,還有以星系作為引力透鏡的效果,這就可以計算出該星系中暗物質相對於正常物質的比例。普朗克探測器可以巡視整個可見宇宙中的所有星系。
  • 暗能量佔宇宙質量的68%,弦理論卻否認暗能量?
    然而弦理論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該理論認為宇宙有10維空間,這些弦不能局限在3維空間內,需要在10維空間內振動,才能實現對應的功能,但是人類根本不知道10維空間究竟是什麼。    弦理論所展示出來的世界過於宏大,人類無法判斷自己處於何種理論形式之中,並且根據弦理論,粒子產生的場不可能讓宇宙膨脹,弦理論可能會推導出一個全新的,不存在暗能量的宇宙模型。  這意味著弦理論可能只是一個錯誤的空想,或者人類目前的宇宙模型是錯誤的。
  • 暗物質、暗能量看不見摸不著,科學家為什麼能確定它們存在?
    據我們目前對宇宙了解進行推測,整個宇宙中大約25%是暗物質,70%是暗能量,這兩個佔據最多的部分,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所感知到的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暗物質、暗能量又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因為我們看不見它們,所以我們也悲催的不知道它們是什麼。那麼暗物質、暗能量是否有可能不存在呢?或者說既然看不見,又不知道是什麼,它倆是怎麼來的?
  • 科學家提出新量子引力理論解釋暗物質暗能量-科學家提出新量子引力...
    騰訊太空訊 當你問任何理論物理學家什麼是物理學中最深刻的奧秘時,如果她提到量子引力論與暗物質和暗能量之外的領域,你一定會深感驚訝。有些問題諸如我們如何調解廣義相對論與量子論?什麼是暗物質?什麼是暗能量?這些問題可以讓大多數物理學家難以入眠。
  • 真空並不存在,暗能量的本質或許就是真空力
    ,這就不符合嚴格意義上的真空定義,所以我們只能將其定義為近似真空,那麼宇宙中真的不存在一塊不存在任何物質的區域嗎?或許有,但可能性基本為零,即使我們能夠找到一塊不存在物質的區域,但是我們也無法找到一個不存在能量的區域,因為能量分為很多種,機械能、內能、太陽能等等,在宇宙大爆炸發生後,由奇點釋放的巨額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快速擴散到整個宇宙,如今在宇宙的各個角落,都可以檢測到137億年前那次猛烈大爆炸的餘溫,即宇宙微波輻射,所以從宇宙大爆炸的角度來說,也不存在一塊絕對真空的領域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歐洲航天局官員7月17日宣布,「普朗克」任務的最終數據再一次驗證標準宇宙模型,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正是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至2013年,「普朗克」衛星對最古老的宇宙光線進行細節空前的觀測。 「普朗克」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普朗克」衛星的最終數據再次證實標準宇宙模型。歐洲航天局「普朗克」項目科學家加恩塔博爾表示:「這是『普朗克』任務留給我們的一份最重要的遺產。迄今為止,標準宇宙模型經受住了所有考驗。『普朗克』的觀測數據再一次驗證了標準模型。」
  • 暗物質和暗能量可能真的存在!是有多神秘?
    歐洲航天局官員7月17日宣布,「普朗克」任務的最終數據再一次驗證標準宇宙模型,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正是標準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至2013年,「普朗克」衛星對最古老的宇宙光線進行細節空前的觀測。歐洲航天局「普朗克」項目科學家加恩•塔博爾表示:「這是『普朗克』任務留給我們的一份最重要的遺產。迄今為止,標準宇宙模型經受住了所有考驗。『普朗克』的觀測數據再一次驗證了標準模型。」與美國宇航局此前的兩項太空任務一樣——「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普朗克」衛星也對宇宙微波背景(CMB)進行研究。大爆炸後大約38萬年,CMB開始在宇宙內傳播。
  • 早期的暗能量模型可以解決不斷膨脹的宇宙學難題
    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暗能量模型提出了一種相互競爭的理論,該理論提供了當前模型的所有優勢,而沒有帶來與宇宙常數相關的負擔。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加西亞說,「這個理論模型為當前宇宙的加速膨脹提供了可能的解釋。」她繼續解釋說,本文的新穎之處在於,它可能不需要描述宇宙能量來描述暗能量,從而避免了它所帶來的一些困難,即該常數的理論預測與其實驗值之間的巨大差異。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不存在會引起物理學翻天覆地的變化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當今宇宙學的重大研究課題,一旦對其有了實質性的突破研究,用諾貝爾獎也無法體現出研究成果的偉大。圍繞著暗物質和暗能量,科學家在天上和地底下布下了天羅地網,可一直未發現它們的真實蹤跡。上世紀30年代起,科學家們陸續發現星系的運動數據與萬有引力的計算結果之間存在很大的偏差,為了解釋這種現象科學家提出了暗物質概念,認為宇宙中存在不參與電磁相互租用但是能參與引力相互作用的暗物質,正是這種物質導致了觀測結果與理論值之間有很大的偏差。星系和星系之間存在著引力相互作用,照理說宇宙的膨脹會在引力的作用下趨於緩和,可實際的觀測卻顯示宇宙是在加速膨脹。
  • 宇宙是否存在負質量物質,它們會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嗎?
    現在科學家利用各種地面和空間望遠鏡,發現了無數的星球、星系,以至更大尺度的星系團等等宇宙結構。但你是否有想過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是什麼?現在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所有可見物質其實只佔有整個宇宙的5%左右,而那95%無法探測的東西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
  • 愛因斯坦生前謎團,世界萬物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是人類意識的產物
    早前,科學家做過標準模型實驗,實驗主要用於觀察粒子和反粒子的相互作用。科學家以電荷和正電荷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清晰地觀察到:粒子和反粒子會相互吸引,當粒子與反粒子之間的距離變得無限小時,粒子和反粒子就會發生摩擦,進而發生每秒近1萬次的撞擊,撞擊的最終結果就是,兩種粒子都會消失不見,只殘留下一股神秘的力量。
  • 神秘的暗能量,膨脹的成因?
    美國航天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Ann Field圖源:ifeng 關於暗物質有一點我們是心知肚明的:它存在很多。從宇宙微波背景的測量中,科學家們已經確定,暗能量佔宇宙的能量密度的68%。無論暗能量是什麼,它必定帶著負壓滲透到空間中導致宇宙膨脹。暗能量被提出的一種形式,稱為宇宙常數,表明其恆定的能量密度均勻填滿所有的空間。
  • 假設的力:萬有引力子虛烏有,根本就不存在(中)
    同樣,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塵埃和能量,也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散布在廣闊的宇宙空間。銀河旋臂也是因為力的不平衡,造成了暗物質的壓強差或是流體力差,才形成了銀河旋臂的漩渦引力效應。宇宙爆炸的巨大能量,使物質以接近光的速度向外擴張,但這種擴張的力是不平衡的,就像地球大氣環境之下的空氣流動產生的慣性。我們坐汽車或火車,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剎車,身子就會往前傾,再來回擺動。
  • 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一個新的計算機模擬可以在沒有暗物質的情況下形成星系,為一個存在爭議的宇宙理論支持者提供依據,這個理論認為暗物質並不存在。天文學家模擬了星系的形成過程,但沒有使用括暗物質,一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宇宙模型---- 改良牛頓力學模型的勝利。 圖中,淺色的點顯示年輕恆星的形成。
  • 「暗物質與暗能量系列」暗能量,宇宙命運的主宰
    提出這個概念的科學家認為,在宇宙中有一種暗能量,和我們可見的物質的聯繫很少,只在引力和弱相互作用方面有所瓜葛。和萬有引力相反,這種暗能量專門提供斥力,導致天體之間的遠離。正是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才會避免各個天體巨大引力導致的收縮,反而一直膨脹下去。
  • 地球究竟存在不存在靈魂鬼神問題,與暗能量是什麼關係?(一)
    我們要討論一個敏感的話題,就是關於靈魂鬼神存在不存在的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靈魂鬼神,即使存在,同那個創世神上帝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宇宙的物質世界,是原始吸引力和離心力創造的,也就是暗能量場演化進化的結果,所以,那個創世神是個假上帝,根本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