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鬥現任總設計師,全國政協委員楊長風談到自己的北鬥生涯時,記憶最深的,是2007年接收北鬥二號第一顆衛星的信號,他稱之為「背水一戰」。
1994年,中國決定啟動北鬥一號工程,試驗探索衛星導航,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然而要獲得國際承認的合法地位,卻需要克服無數困難。
當時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完成全球組網,並佔用了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頻段。中國聯合歐盟推動國際電聯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了一小段頻率。這一小段頻率,也是建設一個全球導航系統最基本的頻率需求,各國均可平等申請。
2000年4月18日,北鬥和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同時申報。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並成功發射和接收相應頻率信號,才能獲得該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否則將無法取得合法地位。
2005年,歐盟發射了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彼時,我國雖已發射三顆北鬥試驗衛星,但尚不具備主動發射下行信號的能力,而符合國際電聯規則的北鬥二號衛星仍在研製。當時,距7年限期只剩不到3年,如果不能成功發射一顆導航衛星,頻段就只能拱手讓人。
為此,北鬥人只能背水一戰。他們倒排工期,努力縮短研製周期,硬是將原定2007年底發射的首顆北鬥導航衛星,調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了全部研製工作。但是,又出現了讓北鬥團隊猝不及防的新問題。
「2007年4月,北鬥二號的第一顆衛星即將發射。在發射前三天突然發現異常,信號很不穩定。」楊長風回憶說,第三次總檢查中衛星應答機突然異常。這時,運載火箭已經上了發射塔架。應答機是天上、地下信號聯通的關鍵。確保拿到頻率資源,必須要有這個信號。
為了萬無一失,不帶任何一個微小的問題上天,大家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對衛星「開膛破肚」。北鬥團隊爬上塔架,打開火箭,開啟衛星,取出有問題的應答機設備。此時,留給工程師們緊急修復的時間只剩下3天。
楊長風和同事們從西昌趕到成都,從零開始檢驗測試應答機。「那個時候,我們只能用汽車運過去,顛簸四五個小時,都是懷裡抱著的,像個孩子一樣保護著。」
「當時所有人都進退兩難,時間緊、任務重、難點重重,要怎麼辦?最終北鬥人整整三天沒有合眼,通過各種各樣的試驗,把這個問題找出來並解決了。」楊長風說。
2007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北鬥衛星順利起飛。按計劃,它將於4月17日20時傳回信號。
楊長風回憶說:「4月17日這一天,我們和十多家參與研製的廠家,都在一個大操場上,把接收機擺成一排,等待著這樣一個信號。晚上8點鐘,到了第一組信號下發的時候,我們十幾個用戶的接收機同時接到了信號。這個時候,整個操場上都是歡呼跳躍的聲音,同志們互相擁抱,一起祝賀這個勝利。」
在頻率只有四個小時的期限下,北鬥衛星準確地發射了第一組信號。驚心動魄的72小時後,北鬥持續發展的合法權益終於保住了。
北鬥研製的過程中,遠不止遇到這一次困難。北鬥二號研製初期,本打算從歐洲引進核心器部件——原子鐘,但在最後籤協議的時候,歐洲公司突然終止了合作。於是北鬥人決心自己研製,他們組建了三支隊伍同時攻關,兩年多後,星載原子鐘研製成功。楊長風說,星鐘的精度通俗指標是十萬年差一秒,而北鬥則做到了三百萬年差一秒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