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力是虛擬力?那是因為加速度是虛擬的

2020-12-07 布愛因斯坦

如果我們回到中學課堂,老師會告訴我們,慣性力是虛擬力。看過李永樂老師講物理的視頻,使用了很多慣性力,並聲稱慣性力是虛擬力。其實我們可以先甄別真假加速度,因為如果加速度是假加速度,那引起加速度的力就是虛擬的,加速度的反力——慣性力那肯定是虛擬的。

以自由落體為例,如果把它看成是真加速度,那麼。它就受一個與自由落體加速度方向一致的向下的重力,與重力相反的力,就是阻止加速度的力就是慣性力,是向上的與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用我在百家號發表的《怎樣判斷物體是否有加速度,試試新方法》講的判斷加速度的方法,該物體只是視覺加速度,其本質卻是勻速運動或靜止。重力是虛擬的,慣性力也是虛擬的,同時都可以捨去,一下子去掉兩個無意義的力,再計算起來就簡單多了。

其實自由落體本身就是不受任何力的,只是相對於地面有加速度而已,是視覺加速度。如果你奇怪我把重力弄丟了,我們再看看在地面靜止的物體,這才是受到重力的,垂直向下,與慣性力相當,而支撐物體的力是向上的,與加速度力相當,就是F=am中的F。這時的重力可是貨真價實的力,一點不虛擬。

地表的環境我們太熟悉,而且我們受「重力」教育已經根深蒂固,一時無法接受自由落體不受重力的說法,那那麼,我們還是乘著宇宙飛船在太空旅行,注意,宇宙飛船一定是在點火狀態才可以與地面靜止物體相當,這是愛因斯坦的等效性原理所必須的。說實話,我唯一欽佩愛因斯坦的就是等效原理為了。

加速中的宇宙飛船上放1000張紙

假設在飛船的地板上放著一千張紙,我們把每一張紙都編號從地板開始是依次向上逐漸增加,最上的一張是1000號,看看每一張紙的受力情況,1號紙要推動其上方的999張紙加速,所以它所受的擠壓力是最大的,2號紙就要承受998張紙的壓力,3號紙要承受997張的壓力,以此類推,第1000號紙因為處在最高層,所以承受的壓力最小。我們看到,地板給予這堆紙的推力是由地板向上的一次性給出的,通過紙張之間的擠壓向上傳的,而慣性力是一張紙一張紙的逐漸累加的。

所以慣性力是空間場對每個質點的作用,我們暫且管空間場還叫「以太」,對以太來說,我們身邊的物體都是蜂窩狀的,以太作用在每個最最細微的質點上,作用在所有有質量的物體上,因為質量的定義就是來源於此。慣性力就是以太對物質的作用,而以太風作用在加速的物體上,當然,還強調一下,這加速度是真加速度,不是視覺加速度,是產生不對稱應力的加速度。

由此可見以太是真實存在的,對於沒有支撐的物體來說,是感覺不到以太風的,只有加速度物體可以感覺到,想到楊利偉在宇宙飛船點火上升時的情景,臉上的每塊肉都被向下拉,這是確確實實的慣性力,是以太風颳的。宇宙間的所有獨立的天體都是隨風飄動,所以感覺不到以太風。

相關焦點

  • 慣性力到底是什麼?5分鐘讓你明白慣性力!
    當分析到這一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出現矛盾了,因為此時小球所受的合外力不為零,但保持靜止,這明顯和牛頓定律不相符。也許有些讀者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為了幫助理解,筆者再進一步的說明一下。同樣的受力情況,第一次我們是站在地面上來分析的,車和球都以加速度a向右做勻加速運動,這符合牛頓定律。
  •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和慣性力等效」為什麼如此重要?
    前面我們多次談到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等效原理:慣性力和引力等效,但是這句話很抽象,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凡是遇到你受到引力的場景,都可以等效轉化為你本身並未受到引力,只不過你所處參考系在引力反向上做加速運動舉個例子:當你坐在車裡面,突然踩一腳油門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馬赫對慣性的看法――馬赫原理十九世紀奧地利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對牛頓的「慣性」的概念並不滿意,對此提出批判,他認為慣性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宇宙中其他物質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中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在慣性系中是感不到慣性力的),而是一種引力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它的總作用。
  • 慣性力基本介紹
    慣性力是指當物體加速時,慣性會使物體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傾向,若是以該物體為坐標原點,看起來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該物體上,因此稱之為慣性力。因為慣性力實際上並不存在,實際存在的只有原本將該物體加速的力,因此慣性力又稱為假想力。它概念的提出是因為在非慣性系[1]中,牛頓運動定律並不適用。
  • 【微視頻】慣性力
    【微視頻】006慣性力本片策劃:劉 林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本片主創:李  昳
  • 【微視頻研究室】慣性力
    【微視頻研究室】慣性力策劃:劉林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主創:李昳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 環保工程師複習資料:慣性力基本介紹
    慣性力是指當物體加速時,慣性會使物體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傾向,若是以該物體為坐標原點,看起來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該物體上,因此稱之為慣性力。因為慣性力實際上並不存在,實際存在的只有原本將該物體加速的力,因此慣性力又稱為假想力。它概念的提出是因為在非慣性系[1]中,牛頓運動定律並不適用。
  • 液壓系統中的慣性力
    公交車停止瞬間(看看你的腦袋有多不願意跟著車停下來)下面我們回到液壓系統中來看慣性力。一、固體的慣性1、慣性力的方向當液壓缸驅動負載做加速運動時,負載的慣性力會抵抗加速,慣性力的作用方向和負載運動方向相反;當液壓缸驅動負載做減速運動時,負載的慣性力會抵抗減速,慣性力的作用方向和負載運動方向相同;2、慣性力的大小牛頓第二定律告訴我們F=ma,
  • 自轉是一種慣性運動嗎?為什麼地球可以自轉幾十億年?
    馬赫他認為慣性並不是物體自身的固有屬性,而是整個宇宙其他所有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非慣性系裡物體所受的「慣性力」不是虛擬的,而是一種引力表現,是宇宙中其他物質對其的總作用。馬赫甚至設想,如果宇宙中只有一個物體,那麼這個物體是沒有慣性的。他把慣性等同於引力,並認為物體的運動是相對運動,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相對的。這些思想被愛因斯坦稱為馬赫原理,啟發了愛因斯坦對廣義相對論的創立。但馬赫原理是不完備的。
  • 數據手套通過真實的觸覺體驗帶你進入虛擬實境交互的世界
    而由於力反饋設備的加入使得數據手套在現在能夠讓佩戴者充分感受到虛擬物品的材質以及觸感。佩戴者可以通過VR頭顯觀察虛擬物品並通過帶有力反饋裝置的數據手套與虛擬物品進行實時的互動,這幫助虛擬實境技術在於人交互這一領域實現了重大的突破。
  • 申文斌: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
    在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時頻信號測定重力位、重力場邊值問題求解、地表淺層法確定全球大地水準面、三軸三層地球自轉理論、地球膨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等多項榮譽。論及引力與慣性力的分離,可能有人會問:引力與慣性力能分離嗎?
  • 慣性不是力,為何還有慣性力?
    拋出去的石頭已經脫離了手,手不會再給石頭施加力,石頭能夠向前運動是因為石頭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運動的車急剎車時,車裡的乘客會向前傾也是因為慣性的原因。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經歷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人類終於能夠對這種簡單的運動有了深刻的認識。牛頓建立起完整的力學體系後,大到天體的運動,小到蘋果的落地,都要遵從牛頓的指揮。
  • 慣性不是力,為何還有慣性力?
    在亞里斯多德那個時代裡,人們認為石頭向前運動是因為受到向前的力的原因。也就是說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儘管那個時候人們對力還沒有清晰的概念。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通過分析自己的設計的思想實驗,認為一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將會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 無線加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分類介紹
    4、趣味性擴展功能3軸加速度傳感器對用戶操控動作的轉變還可轉化為許多趣味性的擴展功能上,如虛擬樂器、虛擬骰子遊戲,以及「閃訊」(Wave Message)等。虛擬樂器內置的加速度傳感器可檢測用戶對手持設備的揮動來控制樂器的節奏和音量等;骰子遊戲也採用類似的原理,通過對揮動等動作的感知來控制虛擬骰子的旋轉速度,並藉助內部數學模型抽象的物理定律決定其停止的時間。「閃訊」是一個更富有想像力的應用,用戶可利用此功能在空中進行文字編輯。
  • 高一物理教學教案: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慣性系和非慣性系、慣性力   教學難點:慣性力   示例:   一、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1、發現問題:   舉例1:如圖1所示,小車靜止,小球靜止於小車內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當小車相對於地面以加速度 做直線運動時,從地面上觀察,小球如何運動?
  • 牛頓運動定律在這裡失效了,慣性力來救場
    這是由於乘客保持了之前運動狀態的緣故,這種性質就是慣性。把一隻保齡球拋出去,球在脫離手之後就失去了動力來源,球能夠繼續向前運動靠的就是慣性。在亞里斯多德及之後一千多年裡,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樣豎直向上拋出去的石頭之所以能向上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向上的「衝力」。
  • 慣性質量
    主要目的是存視頻該視頻體現的物理原理有:慣性、壓強、動量與衝量、剪切力等等。從初中到高中,在學習知識時,總是從單一的、簡單確定的角度開始。若最終想解決實際問題,必須意識到這種由學習過程帶來的慣性。實際問題往往是複雜的綜合體,要有尋求邊界條件的意識,建立多變量的思考習慣,用發散的思維調動自己的知識海,要有創造工具解決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