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回到中學課堂,老師會告訴我們,慣性力是虛擬力。看過李永樂老師講物理的視頻,使用了很多慣性力,並聲稱慣性力是虛擬力。其實我們可以先甄別真假加速度,因為如果加速度是假加速度,那引起加速度的力就是虛擬的,加速度的反力——慣性力那肯定是虛擬的。
以自由落體為例,如果把它看成是真加速度,那麼。它就受一個與自由落體加速度方向一致的向下的重力,與重力相反的力,就是阻止加速度的力就是慣性力,是向上的與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用我在百家號發表的《怎樣判斷物體是否有加速度,試試新方法》講的判斷加速度的方法,該物體只是視覺加速度,其本質卻是勻速運動或靜止。重力是虛擬的,慣性力也是虛擬的,同時都可以捨去,一下子去掉兩個無意義的力,再計算起來就簡單多了。
其實自由落體本身就是不受任何力的,只是相對於地面有加速度而已,是視覺加速度。如果你奇怪我把重力弄丟了,我們再看看在地面靜止的物體,這才是受到重力的,垂直向下,與慣性力相當,而支撐物體的力是向上的,與加速度力相當,就是F=am中的F。這時的重力可是貨真價實的力,一點不虛擬。
地表的環境我們太熟悉,而且我們受「重力」教育已經根深蒂固,一時無法接受自由落體不受重力的說法,那那麼,我們還是乘著宇宙飛船在太空旅行,注意,宇宙飛船一定是在點火狀態才可以與地面靜止物體相當,這是愛因斯坦的等效性原理所必須的。說實話,我唯一欽佩愛因斯坦的就是等效原理為了。

假設在飛船的地板上放著一千張紙,我們把每一張紙都編號從地板開始是依次向上逐漸增加,最上的一張是1000號,看看每一張紙的受力情況,1號紙要推動其上方的999張紙加速,所以它所受的擠壓力是最大的,2號紙就要承受998張紙的壓力,3號紙要承受997張的壓力,以此類推,第1000號紙因為處在最高層,所以承受的壓力最小。我們看到,地板給予這堆紙的推力是由地板向上的一次性給出的,通過紙張之間的擠壓向上傳的,而慣性力是一張紙一張紙的逐漸累加的。
所以慣性力是空間場對每個質點的作用,我們暫且管空間場還叫「以太」,對以太來說,我們身邊的物體都是蜂窩狀的,以太作用在每個最最細微的質點上,作用在所有有質量的物體上,因為質量的定義就是來源於此。慣性力就是以太對物質的作用,而以太風作用在加速的物體上,當然,還強調一下,這加速度是真加速度,不是視覺加速度,是產生不對稱應力的加速度。
由此可見以太是真實存在的,對於沒有支撐的物體來說,是感覺不到以太風的,只有加速度物體可以感覺到,想到楊利偉在宇宙飛船點火上升時的情景,臉上的每塊肉都被向下拉,這是確確實實的慣性力,是以太風颳的。宇宙間的所有獨立的天體都是隨風飄動,所以感覺不到以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