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因為,太陽直射點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當你來到赤道線時,就會發現任何物體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
在北緯45度線上,用不著爬高,便可丈量出建築物的高度,因為這一天高度和影子一樣長,所以知道了影子的長度,也就知道了建築物的高度。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因為我國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極星(也稱「南極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一閃而逝,極難見到,春分過後,更是完全看不到。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老壽星。所以古時把南極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徵。歷代皇帝會在秋分這日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在《史記·天官》中有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34;。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34;,說秋人便叫&34;。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