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的科學世界一定將精彩紛呈:去火星、巨型量子對撞機等

2020-08-28 一點宇宙

未來一年的科學世界一定將精彩紛呈。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2020火星探測器將配備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


進軍火星

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宇航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此外,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發射第一架著陸器「火星一號」,「火星一號」將配備一部小型漫遊車。如果能夠順利解決著陸傘問題,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將把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車送上火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計劃發射一枚軌道飛行器,這是阿拉伯國家開展的首次火星任務。


進軍火星

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宇航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此外,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發射第一架著陸器「火星一號」,「火星一號」將配備一部小型漫遊車。如果能夠順利解決著陸傘問題,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將把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車送上火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計劃發射一枚軌道飛行器,這是阿拉伯國家開展的首次火星任務。

除了火星,有關近地天體的探索活動也將繼續進行。中國計劃啟動「嫦娥5號」月球樣本返回任務;日本「隼鳥2號」計劃將龍宮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而NASA的OSIRIS-REx(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將在小行星貝努(Bennu)上完成樣本採集。

大星空,大數據

繼2019年成功拍攝到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引起媒體轟動之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協作項目計劃發布新結果——關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這次或許不止一張圖片,甚至可能還有一段視頻,主要拍攝人馬座A *周圍旋渦狀的氣體。

2020年晚些時候,歐洲航天局的蓋亞(Gaia)項目將更新其銀河系3D地圖,該地圖顯著改變了科學家對銀河繫結構和演化的理解。引力波天文學家在2019年觀察到了宇宙碰撞造成的時空漣漪,2020年他們將進一步揭開宇宙碰撞的寶藏,不僅包括許多黑洞併合,還包括以前看不到的黑洞和恆星的碰撞。

粒子物理學的巨型對撞機之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希望今年能夠為未來建造大型對撞機籌集到資金。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將於5月在布達佩斯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屆時將決定實驗室「歐洲粒子物理學戰略」的新計劃。CERN的提案包括未來對撞機的各種選擇。實驗室希望建造一臺100公裡的機器,其功率可達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6倍,建設成本高達210億歐元(234億美元)。

美國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將公布人們期待已久的Muon g-2實驗結果,該實驗旨在精確測定μ子(一種比電子重的粒子)在磁場中的行為。物理學家希望通過極其微小的異常現象找到以前未知的基本粒子。

合成酵母

合成生物學家重建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大型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研究人員過去已成功地在許多簡單的生物中完成遺傳密碼替代,如絲狀支原體,但是要在酵母細胞中完成這項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因為它們十分複雜。「合成酵母2.0」(Synthetic Yeast 2.0)項目由4大洲的15個實驗室合作展開。研究小組已經利用合成版本,替換了釀酒酵母16條染色體上的DNA。他們還試著對基因組進行重組和編輯——或刪除某些片段——以了解釀酒酵母如何演化以及如何應對突變。研究人員希望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酵母細胞能夠帶來更高效靈活的方式,來製造更多產品,比如生物燃料和藥物等。

科學家正在嘗試合成釀酒酵母。

科學家正在嘗試合成釀酒酵母。

氣候保衛戰成效初檢

2020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將發布地球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報告,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具體措施包括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出以及阻擋陽光。同樣在2020年,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將公布眾盼已久的法規,允許海底開採。科學家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我們並不清楚這種做法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怎樣的危害,因而可能進一步給目前已經堪憂的自然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傷害。

2020年11月,我們將迎來真正的氣候大事件,屆時COP26氣候會議(《巴黎協定》的關鍵時刻)將在英國格拉斯哥拉開帷幕。根據2015年的《巴黎協定》,各國必須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新目標,以幫助使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C,但是大多數國家在兌現承諾方面都有所遲滯。《巴黎協定》自身的未來也仍懸而未決:預計美國將在會議上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大選終將塵埃落定

美國大選結果將在2020年11月公布,選舉結果可能會對科學,尤其是氣候科學產生重大影響。一旦連任,川普或將繼續推翻其前任的氣候政策,並且確保美國在大選後的第二天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民主黨如果想要阻撓這些舉措,必須成功競選總統或在國會兩院中取得多數席位。眾議院的所有435個席位和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5個都在激烈競爭中。

蚊子反擊戰

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市,一項意義深遠的實驗即將迎來終點,實驗測試的是一項有望阻止登革熱傳播的新技術。研究人員將攜帶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 bacteria)的蚊子放入自然界,讓沃爾巴克氏菌在野生蚊子種群中傳播,這種細菌能夠抑制可能引起登革熱的蚊媒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複製。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巴西進行的小規模測試都表現出良好的前景。

同樣前景可觀的還有一種瘧疾疫苗,疫苗試驗將在赤道幾內亞的比科島進行。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2020年消除昏睡病,又稱非洲錐蟲病,它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這種臭名昭著的疾病是通過採採蠅(Glossina spp。)傳播的。

科研人員正在用沃爾巴克氏菌感染蚊子,以阻止其傳播疾病。

科研人員正在用沃爾巴克氏菌感染蚊子,以阻止其傳播疾病。


電池新紀元

很多公司都計劃開始銷售鈣鈦礦基太陽能電池。鈣鈦礦相比傳統太陽能電池板中使用的矽晶體更便宜,也更容易生產,因此極富前景。當與「串聯」電池中的矽聯合使用時,鈣鈦礦有望產出市場上最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

能源行業可能在7月東京奧運會期間取得另一個裡程碑,預計豐田汽車屆時將推出首款由「固態」鋰離子電池驅動的原型車。這種電池使用固態材料代替了傳統用以將電池內部電極分開的液體,從而增加電池的儲能。固態電解質電池雖然更持久,但充電速度往往較慢。

克服壓力,向室溫超導邁進

物理學家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在室溫下無電阻的導電材料——這種超導材料目前只能在數百萬千帕的壓力環境下工作。2018年的「超氫化鑭」打破了此前超導性的所有溫度記錄,研究人員希望再接再厲,合成

相關焦點

  • 出發去火星、巨型對撞機:2020年科學界可以期待哪些精彩?
    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宇航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事件 宇宙探索精彩紛呈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  2019年即將過去,我們除了總結過去一年的悲歡得失,也應抬頭遠眺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雜誌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相繼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
  • 史蒂芬·霍金教授談粒子物理學未來與中國巨型對撞機
    他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對量子宇宙學進行了先驅性研究。他關於黑洞面積不減定理的理論預言得到最近 LIGO 引力波實驗觀測的支持。LIGO 是尖端大科學項目成功進行重大基礎科學前沿探索的又一個範例。自今年9月以來,關於中國是否建設巨型對撞機引發廣泛的討論。
  • 出發去火星、室溫超導、巨型對撞機……2020年科學界可以期待哪些...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2020火星探測器將配備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進軍火星2020年,人類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此外,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發射第一架著陸器「火星一號」,「火星一號」將配備一部小型漫遊車。如果能夠順利解決著陸傘問題,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將把歐洲航天局的火星車送上火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計劃發射一枚軌道飛行器,這是阿拉伯國家開展的首次火星任務。
  • 王貽芳:巨型對撞機若再不建 30年內就沒好機會了
    2、中國需要一個加速器的未來發展藍圖和路線圖,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來說都是個正確的選擇。3、急功近利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想法,短時間改不了,所以我才願意拿出更多時間做科普,號召國家將更多的資金投資到基礎科學研究當中。4、中國不能永遠只享受別人的文明成果,否則中國永遠是一個二流國家。
  • 2020年即將發生的重大科學事件,火星入侵加速,組建超級對撞機
    2020年NASA計劃將配備一架可分離的無人駕駛飛機飛往火星,隨後還會進行多項探測任務,這只是未來一年對這顆紅色行星的幾次飛行任務之一。火星迎來探測熱潮2020年我們將看到一次真正的火星入侵,包括三個著陸器在內的幾個太空飛行器前往這顆紅色行星。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幾個月後,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熱帖傳遍網絡,作者從科學和時局的角度細緻分析了楊振寧與王貽芳的對撞機之爭,然而細細咂摸,文章通篇通俗、接地氣的熱鬧之下卻隱隱夾雜著一股濃濃的「宮鬥」意味,近乎將一場科學之爭描述成了「保守派」楊振寧的造神論證,而那些支持建對撞機的科學家則被打為「激進派」,更像因私人好惡與名利糾纏去浪費人類資源的「敗家子」。
  • 中國光子對撞機即將到來,你將看見魔法世界的神奇?
    在8月30日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家提出將製造世界第一臺伽瑪光子對撞機,一直以來光子讓科學界有些束手無措,因為它的獨特性,因為伽瑪粒子是光子中高級存在,而它的特性是不帶電,要知道一直以來世界上對撞機原理一直都是利用磁場帶著粒子飛速狂奔,然後對撞在一起,可是光子本身不帶電荷,那麼你想拽著它幾乎不可能,因為它會輕易逃離掉。
  • 中國2000億資金大型粒子對撞機被否決,量子力學還有價值嗎?
    雖然該項目最終以否決告終,但是根據投票結果,可以看出該項目爭議極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地的粒子對撞機燒錢非常嚴重,並且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論,目前很多國家都已經放棄對此類項目的資金投入。    初步的研究確實驗證了很多科學理論,但是該項目的局限性過大,想要發現更多秘密,就需要讓粒子加速到更快的速度,這就需要建造更大的粒子對撞機,隨著粒子對撞機越來越大,該項目的瓶頸也就呈現出來。  每天頻繁進行多次實驗,但只要粒子對撞機的速度有極限,就很難發現新東西,最重要的是,量子力學最關鍵的「引力子」,至今沒有找到。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重大事件!中國有兩個大計劃安排上了
    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除了要埋頭梳理過去一年的悲歡得失,也應抬頭眺望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奔赴「廣寒宮」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的「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摩拳擦掌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等。
  • 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理論宇宙想法,是經過四分之一世紀漫長醞釀,由許多科學家做出貢獻,進行試驗最終形成的;量子力學在試驗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功,帶來了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應用。」今天在這裡紀念量子科學誕生120周年,承認量子科技改變了20世紀人類經濟形態,並且需要面對量子科學愈發強勁的影響世界未來。
  • 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變量
    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理論宇宙想法,是經過四分之一世紀漫長醞釀,由許多科學家做出貢獻,進行試驗最終形成的;量子力學在試驗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功,帶來了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應用。」今天在這裡紀念量子科學誕生120周年,承認量子科技改變了20世紀人類經濟形態,並且需要面對量子科學愈發強勁的影響世界未來。
  • 宇宙量子科學,《我的世界》科技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想像無限,創造無界,方塊世界怎能缺少科技組件的點綴?《我的世界》未來科技專題上線,帶你探索宇宙量子科學的奧秘,用科技之力開啟無限可能的創造未來。專題中不僅有實用便捷的科技工具和炫酷武器,還有星球冒險和趣味跑酷地圖等著大家探索。冒險家們趕緊下載專題,感受未來科技的魅力吧!
  •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新華社 發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人類科技史上又一個不平凡的年份: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完成了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震驚世界;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宣稱成功實現「量子霸權」;愛滋病治療重現曙光……有的發現已然推動了實用進步,有的研究卻爭議尚存。
  • 朱嘉明:量子科學 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理論宇宙想法,是經過四分之一世紀漫長醞釀,由許多科學家做出貢獻,進行試驗最終形成的;量子力學在試驗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功,帶來了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應用。」今天在這裡紀念量子科學誕生120周年,承認量子科技改變了20世紀人類經濟形態,並且需要面對量子科學愈發強勁的影響世界未來。為此,與聽眾分享三個相關問題:
  • 王貽芳:物理學正處於拐點 超大對撞機一定要建
    2012年3月8日,王貽芳團隊實驗測得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該實驗曾入選2012年年末美國《科學》評選的「2012年十大科學進展」。2012年,以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這一提議受到知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極力反對。今年9月,就這一預計將花費上千億人民幣的大項目,楊振寧和王貽芳在輿論上掀起公開論戰。
  • 什麼是對撞機?當年楊振寧反對的巨型對撞機有什麼作用
    於是中國的科學家就提議,在地底下建造一個100公裡周長的環形對撞機,專門研究「上帝粒子」。為什麼一定要在地下建造對撞機?有人說《閃電俠》裡面的粒子加速器不是可以建在城市中心的外面嗎,其實電視劇是為了觀眾知道劇情的原理和視覺效果,當然是要把對撞加速器建在外面。加速對撞機之所以要建在地下,是因為電子很嬌氣,宇宙中的輻射和大氣中的分子都會影響它們的穩定。
  • 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評「量子波動速讀」:公眾科學素養有待提高
    對於近期被曝光的騙局「量子波動速讀」,王貽芳對紅星新聞記者評價稱,「公眾的科學素養有待提高。」「它對我們理解整個物質世界、理解宇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基礎物理領域,王貽芳稱,中國的科學發展到今天,絕大部分研究的問題都像是打「遊擊戰」。「最難的、最核心的、最關鍵的東西,我們還沒有真的去做過類似於攻堅戰的事情。」王貽芳說道。
  • 朱嘉明:量子科學,未來十年最大的變量
    量子力學或者說量子理論宇宙想法,是經過四分之一世紀漫長醞釀,由許多科學家做出貢獻,進行試驗最終形成的;量子力學在試驗上取得了無可比擬的成功,帶來了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應用。」今天在這裡紀念量子科學誕生120周年,承認量子科技改變了20世紀人類經濟形態,並且需要面對量子科學愈發強勁的影響世界未來。
  • 粒子對撞機
    每一次進行對撞實驗,對撞機需要粒子加速器利用電場將粒子束加速後注入對撞機的真空室,由於單束粒子的能量密度較低,遠遠達不到粒子對撞實驗的要求,就需要不斷地向真空室中注入,累積高強度的脈衝粒子束。      兩束極高能量的粒子流在磁場的約束下進一步加速並在某處相撞,在極大的動能會使兩個迎面相撞的粒子最大程度破碎,從而發現新的基本粒子,後來的科學家用粒子對撞機進行了多次高能實驗,發現了眾多新粒子。    要深刻認識為什麼要建造粒子對撞機之前,需要對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有一定辯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