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去火星、室溫超導、巨型對撞機……2020年科學界可以期待哪些...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2020火星探測器將配備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

進軍火星

2020年,人類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此外,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發射第一架著陸器「火星一號」,「火星一號」將配備一部小型漫遊車。如果能夠順利解決著陸傘問題,俄羅斯的太空飛行器將把歐洲航天局的火星車送上火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計劃發射一枚軌道飛行器,這是阿拉伯國家開展的首次火星任務。

除了火星,有關近地天體的探索活動也將繼續進行。中國計劃啟動「嫦娥5號」月球樣本返回任務;日本「隼鳥2號」計劃將龍宮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而NASA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將在小行星貝努上完成樣本採集。

大星空,大數據

繼2019年成功拍攝到 M87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引起媒體轟動之後,事件視界望遠鏡協作項目計劃發布新結果——關於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這次或許不止一張圖片,甚至可能還有一段視頻,主要拍攝人馬座A *周圍旋渦狀的氣體。

2020年晚些時候,歐洲航天局的蓋亞項目將更新其銀河系3D地圖,該地圖顯著改變了科學家對銀河繫結構和演化的理解。引力波天文學家在2019年觀察到了宇宙碰撞造成的時空漣漪,2020年他們將進一步揭開宇宙碰撞的寶藏,不僅包括許多黑洞併合,還包括以前看不到的黑洞和恆星的碰撞。

粒子物理學的巨型對撞機之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希望今年能夠為未來建造大型對撞機籌集到資金。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將於5月在布達佩斯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屆時將決定實驗室「歐洲粒子物理學戰略」的新計劃。CERN的提案包括未來對撞機的各種選擇。實驗室希望建造一臺機器,其功率可達大型強子對撞機的6倍,建設成本高達210億歐元(約合234億美元)。

美國芝加哥附近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將公布人們期待已久的Muon g-2實驗結果,該實驗旨在精確測定μ子(一種比電子重的粒子)在磁場中的行為。物理學家希望通過極其微小的異常現象找到以前未知的基本粒子。

合成酵母

合成生物學家重建釀酒酵母的大型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研究人員過去已成功地在許多簡單的生物中完成遺傳密碼替代,如絲狀支原體,但是要在酵母細胞中完成這項工作具有更大的挑戰性,因為它們十分複雜。「合成酵母2.0」項目由四大洲的15個實驗室合作展開。研究小組已經利用合成版本,替換了釀酒酵母16條染色體上的DNA。他們還試著對基因組進行重組和編輯——或刪除某些片段——以了解釀酒酵母如何演化以及如何應對突變。研究人員希望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酵母細胞能夠帶來更高效靈活的方式,來製造更多產品,比如生物燃料和藥物等。

氣候保衛戰成效初檢

2020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發布地球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報告,討論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具體措施包括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出以及阻擋陽光。同樣在2020年,國際海底管理局將公布眾盼已久的法規,允許海底開採。科學家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我們並不清楚這種做法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怎樣的危害,因而可能進一步給目前已經堪憂的自然環境帶來災難性的傷害。

2020年11月,我們將迎來真正的氣候大事件,屆時COP26氣候會議(《巴黎協定》的關鍵時刻)將在英國格拉斯哥拉開帷幕。根據2015年的《巴黎協定》,各國必須提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新目標,以幫助使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但是大多數國家在兌現承諾方面都有所遲滯。《巴黎協定》自身的未來也仍懸而未決:預計美國將在會議上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蚊子反擊戰

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市,一項意義深遠的實驗即將迎來終點,實驗測試的是一項有望阻止登革熱傳播的新技術。研究人員將攜帶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放入自然界,讓沃爾巴克氏菌在野生蚊子種群中傳播,這種細菌能夠抑制可能引起登革熱的蚊媒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複製。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巴西進行的小規模測試都表現出良好的前景。

同樣前景可觀的還有一種瘧疾疫苗,疫苗試驗將在赤道幾內亞的比科島進行。世界衛生組織希望在2020年消除昏睡病,又稱非洲錐蟲病,它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這種臭名昭著的疾病是通過採採蠅傳播的。

克服壓力,向室溫超導邁進

物理學家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種在室溫下無電阻的導電材料——這種超導材料目前只能在數百萬千帕的壓力環境下工作。2018年的「超氫化鑭」打破了此前超導性的所有溫度紀錄,研究人員希望再接再厲,合成能在53℃實現超導的超氫化釔。

電池新紀元

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計劃開始銷售鈣鈦礦基太陽能電池。鈣鈦礦相比傳統太陽能電池板中使用的矽晶體更便宜,也更容易生產,因此極富前景。當與「串聯」電池中的矽聯合使用時,鈣鈦礦有望產出市場上最高效的太陽能電池板。

能源行業可能在7月東京奧運會期間取得另一個裡程碑,預計豐田汽車屆時將推出首款由「固態」鋰離子電池驅動的原型車。這種電池使用固態材料代替了傳統用以將電池內部電極分開的液體,從而增加電池的儲能。固態電解質電池雖然更持久,但充電速度往往較慢。

相關焦點

  • 出發去火星、巨型對撞機:2020年科學界可以期待哪些精彩?
    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宇航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
  • 未來一年的科學世界一定將精彩紛呈:去火星、巨型量子對撞機等
    進軍火星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進軍火星2020年,人類就確要進軍火星啦,包括三架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即將駛向那顆紅色星球。美國宇航局將發射2020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收集火星巖石樣本,以備在未來的任務中將其送回地球。此外,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發射第一架著陸器「火星一號」,「火星一號」將配備一部小型漫遊車。
  • 2020年即將發生的重大科學事件,火星入侵加速,組建超級對撞機
    2020年NASA計劃將配備一架可分離的無人駕駛飛機飛往火星,隨後還會進行多項探測任務,這只是未來一年對這顆紅色行星的幾次飛行任務之一。火星迎來探測熱潮2020年我們將看到一次真正的火星入侵,包括三個著陸器在內的幾個太空飛行器前往這顆紅色行星。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事件 宇宙探索精彩紛呈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  2019年即將過去,我們除了總結過去一年的悲歡得失,也應抬頭遠眺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雜誌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相繼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
  •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今年夏天發射「火星2020」火星車,在火星上採集並存儲巖石樣本,留待未來的任務帶回地球,與它一起到達的是一款小型可拆卸無人直升機;中國首臺火星探測器也將於2020年擇機發射,計劃2021年降落火星;如果可以解決著陸降落傘的問題,歐洲航天局(ESA)的「羅薩琳德·富蘭克林」火星車將搭載俄羅斯火箭升空,它將利用一個能鑽探到地表以下兩米深處的鑽頭來提取未受強烈輻射的物質
  • 《自然》發布2020年值得關注的十大科學事件:火星年來臨 新一波...
    2020火星年隨著多個國家參與到火星探測任務中來,2020年將成為火星年。今年11月,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於2020年擇機實施,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明年,歐洲航天局的漫遊者將搭乘俄羅斯宇宙飛船飛向火星,它將在火星表面尋找生命跡象,使用鑽頭收集樣本,並用新一代儀器進行分析。
  • 2020年科學大事件展望
    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程師和技術員們把探測車發動機控制總成裝備到火星2020號探測車上,2019年4月29日。(圖片來源:NASA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2020年將見證人類真正意義上對火星的入侵,包括三個著陸器在內的多個太空飛行器將朝著這顆紅色行星駛去。
  • 《自然》期刊公布:2020年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
    2019年,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繼續提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人類的科學腳步是不會停止的,接下來的2020年,人類還有哪些科學探索值得期待呢?最近,《自然》期刊發表了他們總結的幾大科學事件,將會引起全世界人的關注,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火星探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對於火星的探索了。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重大事件!中國有兩個大計劃安排上了
    《自然》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奔赴「廣寒宮」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的「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摩拳擦掌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等。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中國首臺火星探測器「火星一號」也將於2020年擇機發射,並計劃2021年降落火星。如果可以解決著陸降落傘的問題,歐洲航天局(ESA)的「羅薩琳德·富蘭克林」火星車將搭載俄羅斯火箭升空,它將利用一個能鑽探到地表以下兩米深處的鑽頭提取未受強烈輻射的物質,這種物質中或許含有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會對電力產生哪些影響?
    因此,超導應用的成本急劇增加,甚至維持低溫的成本,都要遠超材料本身的價值。自1911年超導體首次被發現以來,尋找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競相追求的目標。高溫超導故障限流器( SFCL) 具有響應快、損耗低、載流能力強和自觸發能力強等優點,可在極短時間內逐級限制電網故障電流,降低斷路器配置容量,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性。2020年8月份,該磁偏置超導限流器長期掛網試點示範應用被納入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2021年科技項目規劃中。
  •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重磅研究被《自然》火速收錄
    來自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大學和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發表《自然》封面文章,展示了他們室溫超導(他們稱之為能源效率的「聖杯」)實驗的成功結果,震動了整個物理學界。他們使用了光化學合成方式,在硫化氫體系中摻雜碳元素,實現了在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據最新消息,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了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科學家們將室溫超導材料奉為凝聚態物理學界的一個「聖杯」,爭相搜尋。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一個多世紀以來,開發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聖杯」。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 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諾貝爾獎得主預言:室溫超導材料一定存在!呼籲政府持續支持基礎研究
    宇宙暗物質、室溫超導材料、分子運動成像、大腦的結構與運作機制……記者發現,多位科學家預測或期待的科技突破領域有所重合,體現出全球「最強大腦」的某些共識。 預言存在室溫超導材料 談及材料科學,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特凡·黑爾都認為,室溫超導材料已處於科技突破的前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誕生。
  • 對撞機大解碼!科學家一直激辯的大對撞機竟然是「高富帥」
    9月4日和5日,網絡上掀起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對撞機的爭論,丘成桐和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發文力挺大對撞機,而楊振寧和評論家王孟源則明確反對。為什麼對撞機越建越大?高能物理學家期待的大對撞機又能做些什麼?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室溫超導體,科幻還是現實?
    有人對室溫超導體的發現歡呼雀躍,然而科學家們反映卻異常冷淡。 在科幻電影《阿凡達》裡,人們為了開發潘多拉星球上的寶貴資源不惜一切代價大老遠跑到外星球去,究竟挖什麼寶貝呢?電影裡揭秘道,它是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神奇室溫超導礦石。這室溫超導體具有異常強大的力量,以至於依賴潘多拉星磁場就足以懸浮起含有這類礦石的一座座「哈利路亞」大山,其經濟價值無可估量。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對撞機為何 越來越「高大上」?
    為什麼對撞機越建越大?高能物理學家期待的大對撞機又能做些什麼?   對撞兩粒橙子籽兒,不那麼容易   你真正感興趣的是兩粒橙子的籽兒能撞出來什麼,但你得用兩個橙子去撞,結果是汁液四濺,碎屑橫飛,亂七八糟啥也看不清。   對撞機,顧名思義,專門製造「天雷地火大碰車」。兩輛大貨車全速撞在一起必然是火星四濺零件兒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