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方法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一種有手、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共同參與和協調合作的閱讀方式。他能訓練語言,再現情境,加深理解,培養記憶力,語言感受力,口頭表達力,增強語感。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學生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高低。
一篇文章受閱讀經驗,情感體驗,生活經歷,閱讀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讀者閱讀時所反映出來的情感價值也不大相同。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這就需要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多元感官,創造性的使用文本,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多元面。
語文課上常見的幾種指導學生朗讀文章的方法:其一,波浪式朗讀。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能讓文中的意境,作者的吶喊,讀者的共鳴都在讀中體現。如《觀潮》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分組疊加式朗讀,讓學生感受到潮來時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的那萬馬奔騰、悶雷滾動的聲音效果。其二,改變格式讀。就是將原有的文章進行二度創作,擴充,縮短或者調整語序,或者格式改為詩歌,用不同的文體形式進行變化,學生可以多元理解文本,使朗讀更有情趣,文本的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為飽滿。最常見的是改為詩歌,如《地震中父與子》一課,可以通過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等,不同時間段的改成詩歌格式,強調父親堅持不懈的精神。其三,迴環復沓讀。找出文中的關鍵語句,運用迴環往復的形式進行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心或者情感。六年級上冊的《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一課,變成詩歌以後,句子短處換行密集,極具震撼力,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其四,點明中心讀教材入選的文章,多數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教師可以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點明中心的朗讀。如三年級下冊的《和時間賽跑》一課,我們就可以把林清玄的各種成績列成一個個單獨的語句,通過一句一句的點明中心,正是因為和時間塞賽跑,林清玄才有了這樣的收穫,這樣了不起的成就,通過多次朗讀就能突出珍惜時間這個主題思想。其五,評價激勵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有引導性的指導學生去朗讀,讓學生知道我朗讀的優點是什麼?讓每個聽者都能從朗讀中感受到文本的美點和妙趣。如《草原》一課,學生讀完文章的句子,教師可以在每一句後面進行跟評,引導學生把文章讀得更出色,更有味道。
總之,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想像畫面,用心體會,將語段幻化成詩,幻化成境,幻化成情,通過身臨其境的品讀,讓人流連其中,沉醉其中,讓學習語文,學習朗讀變得生動有趣,相信孩子們會愛上語文,愛上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