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宋、清制度也規定用石材之間用石灰漿,大的石結構部件間還用鐵鋦拉結,宋代稱為「鼓卯」。鐵鋦與石的接縫往往灌入熔化的松香等粘合料。石料紋理以順溜最好,斜紋理或橫紋理的石料不宜用作承重構件及雕刻。有石瑕的石料也不宜用於重要構件,尤其是懸挑構件。
石作的工序與工藝
清《工程做法》規定做法有做糙、做細、佔斧、扁光、對縫、擺滾子叫號、灌漿等,工序和宋代近似,但包括安裝在內。
《營造法式》規定:石料加工有六道工序:
打剝──鑿掉大的突出部分;搏──鑿掉小的突出部分;細漉──基本鑿平;稜──邊稜鑿整齊方正;斫砟──用斧鏨平;磨──用水砂磨去斫痕。
宋代《營造法式》規定了磚石作的四種形式,這也成為後來磚雕技法的雛形,第一種叫「剔地起突」即高浮雕。
第二種叫「壓地隱起」,即淺浮雕,把除花紋以外的地子均勻鑿低一層。
第三種叫「減地平級」,即線刻,沿花紋四周斜著鑿去一圈,但花紋不高出表面。
第四種叫「素平」,即在光平的表面上雕陰線花紋,也被認為指光平的表面。
同時,為了掛住灰漿、防滑和美觀的作用,在石板看面上用鏨子特意刺上印子,叫做刷鏨道。形式有斜的,順的,也有是交互方向的。
平面剁斧後,即開始刷鏨道。在操作前,必須先放一次線,以校正規格,確定是否水平。然後按照所彈的「金邊線」用扁子刮去「金邊」,刮金邊的深度以不超過鏨道深度為宜。
按照設計尺寸,將鏨道的形式和距離逐條地都彈上墨線,然後用鏨子刺鑿鏨道,以直順均齊為要求。
石作的拉結與加固
石作安裝用灰漿粘合。據唐代安濟橋銘文,隋代建趙州安濟橋時石券接縫已用米漿和石灰,宋、清制度也規定用石灰漿,大的石結構部件間還用鐵鋦拉結,宋代稱為「鼓卯」。鐵鋦與石的接縫往往灌入熔化的松香等粘合料。
灌漿要用桃花漿或生石灰漿。灌之前可進行必要的打點,以防漿液外溢,弄髒表面。灌漿既應注意不要有空虛之處,又要注意不要過量,否則會把石材撐開。
雖然水泥砂漿的強度很高,但卻會在凝固中收縮,造成內部空虛,降低砌體強度,所以並不適用於做灌漿材料。
戳圖回顧:古建築中「九漿十八灰」的講究
而傳統的灰漿有「九漿十八灰」的說法,分為砌牆的、抹面的、勾縫的、給壁畫打底的、給影壁填當中一塊白的,配比用料各有沙子、黃土、灰渣、碎磚等等。
石作的材料與特點
建築中常用的石材有很多種,但以下列四種為主:
漢白玉:根據不同的質感,漢白玉石料又被細分為「水自」、「旱自」、「雪花白」、「青白」四種。漢白玉具有潔白晶瑩的質感,質地較軟,石紋細,宜於雕刻,多應用於宮殿建築裝飾雕刻。如北京故宮內影壁、石欄杆、石獅子、須彌座等,大多用漢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給人以素雅大氣的感覺。
青白石:青白石的種類較多,同為青白石,由於顏色和花紋相差很大,又分為青石、白石、青石白喳、磚喳石、豆瓣綠、艾葉青等。青白石質地較硬,質感細膩,不易風化,多用於宮殿建築及帶雕刻的石活。
青白石石雕
青砂石,呈豆青色,質地鬆脆,不能承重,但易於加工。一般小式建築多用。
花崗石:花崗巖種類很多,因產地和質感不同,有很多名稱,主要有麻石、金山石和焦山石。北方出產的花崗石多稱為豆渣石或虎皮石。其中呈褐色的多稱為虎皮石,其餘的統稱為豆渣石。花崗巖質地堅硬,不易風化,適於做臺基、階條石、地面等,但石紋粗糙,不易精雕細鏤。
。
泉州開元寺塔
花崗巖建築,花崗巖質地堅硬,不易風化,適於做臺基、階條石、地面等,但石紋粗糙,不易精雕細鏤。
孔廟石柱
石料紋理以順溜最好,斜紋理或橫紋理的石料不宜用作承重構件及雕刻。有石瑕的石料也不宜用於重要構件,尤其是懸挑構件。有汙點、紅白線的石料,一般放在不引人注意的位置。石鐵在石面上局部發黑或發白,而且石料不易磨光磨齊,一般被安放在不需磨光的部位。
石料的種類如此之多,因此,即使在同一建築中,也需要根據部位的不同而選擇石材。石材常見的缺陷是裂縫、隱殘(即石料內部有裂縫)、紋理不順、汙點、紅自線、石瑕和石鐵等。有裂紋、隱殘的石料一般不宜選用。
石作的材料與特點
除了建築實體外,還有很多建築局部及建築構件是石材製作的。
石牌坊——清 · 石牌坊群(四川隆昌)
石闕——漢 · 高頤闕(四川雅安)
石窟——北魏 ·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石臺——清 ·圜丘(北京天壇)
石塔——南宋 · 開元寺雙塔(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