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周公制禮的時期,就已經是著名的禮儀之邦,制定了符合當時社會完整的禮儀規範,人們很認同這些道德準則,做事也自覺按照規矩去實行。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
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常人沒看見你做什麼,可天上有神明,可能就在你的頭上,你的一言一行神明都看得一清二楚,你還敢做壞事嗎?用這句俗語來警示那些有不好念頭的人,要嚴於律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在古代,人們是真相信有神明的,如果做了違背良心的事,都怕遭到報應。在一些傳說中認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尤其是自己的祖先,去世後的靈魂不會離去,仍然在家人的周圍守候後世子孫,保佑著後代的健康和福分。後代做壞事,祖上神明也不高興,以後對你的保佑就可能少些。如果做了光宗耀祖的好事,祖上神明也跟著沾光,自然全力保佑子孫後代的安康和福祉。所以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這句俗語的後面,其實還有下半句,這才是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即「不畏人知畏己知」。
人們社會活動中,在受到利益誘惑的時候,有時沒有人會知道,但聽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時 ,會畏懼自己頭上的神明會看到,就會放棄一些不好的行為。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是不畏懼別人知道,也不畏懼自己的祖先知道;畏己知,是害怕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但真正能約束自己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人的心。人最可怕的是沒有畏懼的人或事,那就自由散漫,幹什麼都無所顧忌,最後必定有悔事發生。
畏懼神明或畏懼法律,是外在強制性的約束,能警示人們不犯錯誤。如果不懼別人,而能畏懼自己也是好事,說明人還有良心,在做事情時,害怕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內在的因素,是自覺的行為,一個人能自省、自警、自勵、自律,才是一個遵紀守法、有道德的修養的好人。
總結
不管社會怎麼發展,社會上總有好壞之分。這是天道陰陽變化的結果。有天就有大地,有正就有反,有真就有假,有好就有壞。光靠「神明」的監督,已經約束不了那些膽大妄為的人,他們不怕「天知、地知」也不怕「你知、我知」,心安理得地獲取不義之財,更不懼自己的良心。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裡包不住火,正是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無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每個人要用道德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並不是要為別人負責,而是要為自己負責,讓自己心存善念,做事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是警示我們的至理名言,讀後深受啟發,令人警醒。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看待俗語的後半句的,歡迎在下方討論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與您分享原創經典,品讀智慧人生,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