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2020-12-05 國學大觀園

我國從周公制禮的時期,就已經是著名的禮儀之邦,制定了符合當時社會完整的禮儀規範,人們很認同這些道德準則,做事也自覺按照規矩去實行。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

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常人沒看見你做什麼,可天上有神明,可能就在你的頭上,你的一言一行神明都看得一清二楚,你還敢做壞事嗎?用這句俗語來警示那些有不好念頭的人,要嚴於律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在古代,人們是真相信有神明的,如果做了違背良心的事,都怕遭到報應。在一些傳說中認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尤其是自己的祖先,去世後的靈魂不會離去,仍然在家人的周圍守候後世子孫,保佑著後代的健康和福分。後代做壞事,祖上神明也不高興,以後對你的保佑就可能少些。如果做了光宗耀祖的好事,祖上神明也跟著沾光,自然全力保佑子孫後代的安康和福祉。所以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可能大家不知道,在這句俗語的後面,其實還有下半句,這才是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即「不畏人知畏己知」。

人們社會活動中,在受到利益誘惑的時候,有時沒有人會知道,但聽到「舉頭三尺有神明」時 ,會畏懼自己頭上的神明會看到,就會放棄一些不好的行為。

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是不畏懼別人知道,也不畏懼自己的祖先知道;畏己知,是害怕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但真正能約束自己的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人的心。人最可怕的是沒有畏懼的人或事,那就自由散漫,幹什麼都無所顧忌,最後必定有悔事發生。

畏懼神明或畏懼法律,是外在強制性的約束,能警示人們不犯錯誤如果不懼別人,而能畏懼自己也是好事,說明人還有良心,在做事情時,害怕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內在的因素,是自覺的行為,一個人能自省、自警、自勵、自律,才是一個遵紀守法、有道德的修養的好人。

總結

不管社會怎麼發展,社會上總有好壞之分。這是天道陰陽變化的結果。有天就有大地,有正就有反,有真就有假,有好就有壞。光靠「神明」的監督,已經約束不了那些膽大妄為的人,他們不怕「天知、地知」也不怕「你知、我知」,心安理得地獲取不義之財,更不懼自己的良心。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裡包不住火,正是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無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所以每個人要用道德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並不是要為別人負責,而是要為自己負責,讓自己心存善念,做事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是警示我們的至理名言,讀後深受啟發,令人警醒。

今日話題:你是怎麼看待俗語的後半句的,歡迎在下方討論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日與您分享原創經典,品讀智慧人生,期待您的加入!

相關焦點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出現這三大特徵,是不祥之兆,警惕!
    作者:文字溫暖心靈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卷首語常聽老人們說,「頭頂三尺有神明正所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個人種下的善業就會給自己帶來福報,種下了惡業就給自己帶來惡果。因果是真實不虛的,且絲毫不差。當一個人身上常常出現不良的情況時,這是不祥之兆,那麼,我們就要注意了。所以,老人家常常告誡我們:「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出現這三大特徵,是不祥之兆,要警惕啊。那麼,老人家所說的這三大特徵,究竟是指什麼呢?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古人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養生。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村民遇高人指點成仙方法,最終功虧一簣,只因舉頭三尺有神明
    從前,東海邊有個叫阿貴的人,一心想做神仙,又不知如何求仙。一天,阿貴聽說天台山下居住著神仙,於是直奔天台山,來到仙居。他見八仙中名叫藍採荷的仙師正在編竹籃,就跪地拜師,切盼成仙。藍採荷道:「凡人求仙不難,只要你心存善心,見困幫困、見難解難即可。」阿貴問:「這樣做幾時能成仙?」
  • 《三寸人間》舉頭三尺無神明,掌心三寸是人間
    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怨書荒,每本都是精心挑選的,希望正在看這篇推薦的品貌非凡,英俊瀟灑,傾國傾城的小哥哥、小姐姐如果覺得有用的話就給我的文章點個讚吧!精彩茫茫書海,今天小編找來五本玄幻類的小說,這幾本玄幻小說劇情被贊爆!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04結語雖然說現在很多古代俗語已經隨著時間所淘汰,但是還是有一些對今天產生用處,我們想要真正做到長壽,還是要合理休息,修身養性,注意飲食才可以的
  • 5種看上去是素菜,實際上卻被列入了葷菜的行列,看完真長見識!
    一直以來我們對素菜和葷菜分的還是很明確的,雞鴨魚肉是葷菜,海鮮是葷菜,白菜豆腐則是素菜,這是現代人對葷素的定義,然而古代人對葷菜的定義則是:有辛味兒的蔬菜!在《說文解字》中,葷則指的是蔥和蒜,在古代,蔥和蒜分別是臭和辛的意思,直到後來人們吃上了雞鴨魚肉,才把葷菜只為大魚大肉,除了蔥和蒜以外,還有很多食材被我們誤解成了素菜,其實是屬於葷菜這一類的這5種看上去是素菜,實際卻被列為葷菜的食材,出家人若是吃了就算犯戒了,因為佛教是不吃葷,不吃腥,不飲酒的,這些帶有辛味兒的蔬菜著實屬於葷菜類別,快來看看有哪些吧,看完真長見識一、大蔥
  • 俗語「太歲頭上動土」的太歲是何物?後半句與人的運氣有關
    俗語是口頭流傳的民間世俗語言,是千百年來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後人,起到告誡的作用。相對於我國古典的文集,俗語更質樸無華,語言精練,直指人心,能啟發人的智慧,警示人的行為。所以俗語更接地氣,深受大多數民眾的喜歡。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更加恐怖,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更加恐怖,你知道是什麼嗎?自古以來,人們對人生有過很多景點的俗語。這些詞語幫助我們幸福的度過這一生,在哲學上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中國古代有句話就叫做,「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句俗語警惕我們不要沉迷女色。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
    (註:本文為心繫农業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國土面積遼闊,因各地的政治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極度不平衡,導致各個地方的文化差異也很大,不僅是方言,還有一些生活習慣以及風俗都各不相同。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在古代禮教中有這樣的規定:男女收受物品物品或者是交談時,不能直接有身體接觸,這是一種禮儀。古代女子的名節非常重要,一旦壞了名聲,結局比死亡都要可怕。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主要就是保全女子名節,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傳出壞的消息。接下來咱們說說這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和上半句一個出處,全句是這樣:嫂溺援之以手,權也。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鮮少有人知道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便是其中一條。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財不護親,氣不護命」,這才是精華所在,可惜鮮少有人知道。一、酒不護賢喝酒傷身更傷神,酒精不僅會對人們的腎臟造成損害,更會使人酒後失態,從而做出許多無法彌補的錯事。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下半句深刻有內涵
    摘要: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指的是哪類人不可交?下半句深刻有內涵!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當遇到什麼困難了,有朋友在身邊,總是能有所幫助的。據說晚清的曾國藩在看人用人方面就相當有經驗。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思想,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多數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因為這些都是古人人生閱歷的一些總結,至少在大概率事件上還是比較準確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在古人所傳下來的《麻衣相法》中就有一句很經典的老話: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呢?具體是指哪類人不可交呢?其實它還有下半句,道理深刻又有內涵。
  •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卻是精髓,更值得人深思
    俗語對每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精彩語句。在生活中,工作中,交談中十分常見。特別是在農村,無論耄耋老人,還是黃口小兒,都能隨口來上那麼一兩句,而俗語之所以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所熟悉接受,關鍵在於它包含了許多智慧和人生哲理!
  •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
    古代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半句更經典,年輕人不妨一看當我們給水杯盛水時,都不會將水杯盛滿,會留一部分空間出來,這樣水就不會溢出來,端杯子的時候也不會擔心開水撒在手上燙傷了,而月亮也是如此,當月亮特別圓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月蝕,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就是
  • 俗語:「男人的頭女人的腰,只能看不能撩」說的是啥意思
    俗語:「男人的頭女人的腰,只能看不能撩」或者說「男怕摸頭、女怕摸腰」說的是啥意思,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長久的流傳,是因為對於現今的生活依然是非常適用的。男性的頭就不能隨便亂碰了,因為古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如果隨便碰人的頭會觸發別人的黴運的。男士的頭部只有長輩們才有資格摸,如果是平輩的朋友,或者是小輩的話,都不能輕易就摸一個男人的頭,這樣是不尊重人的。另外,在古代,人們常說要做一個「有頭有臉」的人,指的就是男人的面子和尊嚴,以及威嚴。
  • 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呢?並非迷信!
    「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蓋房子也是有講究的。由於蓋房子是一件大事,為了有一個好的兆頭,房屋主人在蓋房子、選擇位置的時候,總要請一位高人來選個位置,來指點一番。而高人們做這種事情久了,自然有說服房屋主人的道道,讓主人聽的一愣一愣的。
  • 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句句在理!
    俗語:「三不問,四不吃,五不摸」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句句在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所謂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人總結了很多歇後語、成語及俗語等流傳下來,如 「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 「早不說夢,晚不梳頭」「不喝卯時酒,不打酉時妻」「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其中我們大多耳熟能詳,但其中寓意恐怕不盡人知,需要我們更多地繼承和傳揚。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老實人懂了才不會吃虧
    很多人都不把老祖宗留下的名言警句放在心上,等到自己真的吃虧的時候才開始後悔,這正應了那句老話: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關於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了解,特別是不要只聽一半,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毛病,聽話只聽半句,就拿"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來說吧,很多人對這句話裡面的"娼"字印象深刻,以至於把後半句話給選擇性的忽視了,其實這後半句話才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