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表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它們之間的轉化關係如圖7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B、C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D是溫室氣體,G是重要調味品。
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7
(1)G 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應①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_。
(3)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的一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分析:自2000年開始,第31題就以框圖推斷題的面貌出現。在2019年,該題以初中化學中重要的調味品氯化鈉為中心,將二氧化碳、鹽酸、氫氧化鈉、碳酸鈉和氯化鈣等重要化合物整合到框圖中,該框圖包含4個化學反應、7種物質,涉及到「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三個一級主題中「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物質組成的表示」「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認識幾種化學反應」「質量守恆定律」等多個二級主題中的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基本反應類型、物質的用途等核心知識。在審題時以物質的用途[G是重要的調味品(NaCl)]和物質的性質[D是溫室氣體(CO2)]為突破口,並結合物質的組成[A、B、C中均含有同一種元素(H)],逐一推導即可明確各物質及其轉化關係。其中A可以是Ca(OH)2或Ca(HCO3)2與B(HCl)的反應,具有開放性。本題的綜合性強、思維容量大、區分度好,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和創新性。各地反饋的數據顯示本題的0分率最高,超過了1/3。
典型錯誤剖析:(1)出現的主要錯誤:①寫名稱氯化鈉或鹽、食鹽等;②寫成其他物質的化學式,如NaOH、Na2CO3;③化學式書寫錯誤,如NaCl2、ClNa 等。(2)出現的主要錯誤:①答案不完整,只寫「複分解」三個字;②出現錯別字,如寫成「負」分解反應、複分解反「映」;③推出了各物質,但寫錯反應類型,如置換反應、化合反應、中和反應等;④寫成化學方程式;⑤沒推出來,瞎寫。(3)出現的主要錯誤:①化學式寫錯,導致方程式錯誤;②化學式正確,配平錯誤;③方程式寫錯。(4)出現的主要錯誤:①不具體,寫「工業原料」「化工原料」等;②不符合實際,也可能是推錯了,寫「改良酸性土壤」「治療胃酸」「工業制鹼」「制二氧化碳」等,實際上一般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用碳酸氫鈉片或氫氧化鋁等治療胃酸過多的病人、實驗室可用碳酸鈉溶液和適量的石灰水製取少量氫氧化鈉溶液;③其他錯誤有「做調味品」「發酵」等。
參考答案:(1)NaCl;(2)複分解反應;
(3)NaOH+HCl═NaCl+H2O;(4)生產玻璃。
啟示:帶給我們的啟示一是要強調「雙基」,這既是對學生、也是對教師。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夯實基礎」作為重中之重,因為只有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談能力的提高,才能準確熟練地掌握常見物質的性質(包括轉化關係)、用途等,這是做好推斷題的基礎。同時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板書、實驗操作等也要科學、嚴謹、規範,避免隨意性、口頭話,防止造成學生的認知錯誤。二是在講評習題、考試題時,要多展示正確、規範的答案,對於錯誤答案要及時「究」錯,即不只是改正,還要求學生能說明錯誤的原因、正確的理由然後再用針對性練習鞏固訓練、強化提升,由此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規範書寫。三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匱乏,因此單靠記憶物質的用途太枯燥,而且這樣記憶持續的時間短也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多地挖掘身邊的素材,並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案例,讓學生切實感受物質的用途,化學物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