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彙編: 心靈君 ∣ 平臺: 馬槽中的嬰孩
科學和信仰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嗎?
自17世紀以來,世界範圍內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辯便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兩大陣營各執一詞,難解難休。
隨著雙方恩仇的不斷加劇,「信仰」被打上了「迷信」的標籤,還一度成為了「反科學」的代名詞……
可要知道的是,在最開始的時候,「科學」是為了了解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甚至,是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
正如《聖經·羅馬書》中所寫的那般: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可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當我們抬頭打量那星星點點的夜空,看著那或許是數萬年前發出的微弱光芒。
我們很難想像宇宙有如此之浩渺,正如我們同樣難以測度上帝之榮耀,基督愛人之深廣一般……
《聖經》藏著的10大科學事實
▽
1
地球懸在空中
3500年前,《約伯記》26章7節寫道: 「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
沒有任何支撐而懸在空中,無疑是超越當時認知的一個事實。 因為在此之前,印度人認為在地面之下,有力大無窮的四隻大象支撐著,大象則站在象徵力量的烏龜的背上,烏龜又臥在首尾相銜的眼鏡蛇上面…… 巴比倫人則把地球比作海上浮著的一座空山,並認為地球內部是極幽暗之地,是作為人死後的住處存在的。
《聖經》中,關於地球是「懸」在空中的這一記述,直到主後1650年以來,才被人們所廣泛接受。17世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才明白地球之所以「懸在空中」,乃是由於地球和太陽之間引力相互平衡的緣故。
2
地球是個球體
2800 年前,《以賽亞書》40章22節中記載: 「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 「大圈」一詞在希伯來原文中,是指一個立體的球面,而不是一個平面的弧形。表明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在中國古代,要知道「天圓地方說」可是盛行了千年之久,你要是跟當時的人說「地球是圓的」,估計他們是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的。
而除《聖經》以外,最早提出「地球是圓形」這一假說的,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只不過他的這一假說,是源於他認為圓球在所有幾何形體中是最完美,而並沒有任何客觀事實依據。
後來,亞里斯多德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依據:月蝕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的。 而這一說法,直到公元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航海環繞地球一周後,才得以被真正證實,表明與《聖經》所言不差。
再後來,隨著航天航空技術的發展,這一「藍色星球」的真實面貌,才為我們所真正熟知。
3
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
3500年前,《利未記》17章11節裡寫著說: 「因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這血賜給你們,可以在壇上為你們的生命贖罪。因血裡有生命,所以能贖罪。」 當我們初讀這句話時,或許並不會在意。
可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血液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必要養分,如氧氣、葡萄糖、胺基酸。 並帶走機體在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害的廢料,如二氧化碳、乳酸鹽、尿素。
與此同時,若想知道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只需抽取一管血液樣本就可以了。各式各樣的疾病,也都會通過血液中各項要素的增減,得以準確地反饋。
並且在《創世記》中還曾記載,新生男嬰出生第8天,要行割禮。 為什麼剛好是第8天呢? 一名醫學教授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出生的嬰兒第8天,剛好是「凝血素」達到最高值的時候。
第8天行割禮,恰好能最精準地解決「出血及癒合」的難題。
4
光的「道路」
3500年前,《約伯記》38章19節裡記載說: 「什麼是光明居所的道路?哪裡是黑暗所在的地方?」
光在這裡,被說成是作為「居住的道路」。在希伯來文原文中,字義是「行走過的信道或道路」。 後來一位名叫莫頓Morton的博士就指出說:
「直到第十七世紀,人們才相信光是瞬間發射的。」 到了現在,科學家們現在知道,光是一种放射能的形式,它以大約每秒30萬公裡速度,沿直線作電磁波的形式移動。
光從太陽照射到地球大約需要八分鐘。的確,光是有「道路」……
5
能量守恆定律
創世記2:1說: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 這是個最有趣的陳述,因為摩西用的是希伯來文的過去完成時態「造齊了」,表明創造的行為已經在過去完成,不會延續到將來了。
摩西說,「創造齊了」。也是在說明一次「造齊了」,最終也「造齊了」。 這就是「熱力學的第一定律」,或被稱為是「能量守恆定律」。
這一條定律的中心就是:不論物質或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 正如《聖經》所言:創造是已經「造齊了」的。
6
水循環
水文學研究水的蒸發、凝結和化為雨、雪下降等現象,是關於水循環的科學。 而這一「水循環的理論」,直到16、17世紀才被人們所廣泛接受,並被運用到了今日的教學之中。
水文學理論作出貢獻的伯羅Pierre和馬利奧特Mariotte發現,法國塞納河的流量,與雨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後來天文學家哈萊Halley的研究,也最終指向了這一點,即: 雨、雪的下降和水的蒸發,是在一個平衡的狀態的。
但其實比這更早的近3000年前,《聖經·傳道書》1章7節,就已明確地描述了水循環的理論: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何處。」
《詩篇》135章7節也說:「祂使雲霧從地極上騰,造電隨雨而閃。」 《傳道書》11章3節同樣表明:「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 這些記載和描述,毋庸置疑都是水循環的重要表徵!
7
洋流學
2800年前,《詩篇》8章8節寫著: 「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 海是巨大的水體,又怎麼可能會有「道」的存在呢?難道海面底下還「別有洞天」不成。
素有「海洋學之父」的馬修•莫裡Matthew Maury,在讀到這一處經文後,便開始尋找「海道」。 洋流即海流,也稱洋面流。
是指海水沿著一定方向,有規律的具有相對穩定速度。
從一個海區或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個海區大規模的非周期性的運動。
根據洋流本身與周圍海水溫度的高低,還可以將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 如今關於「洋流」的海洋學著作,已在世界各地被出版和教學。
8
不可數算的星辰
2500年前,《耶利米書》33章22節寫道: 「天上的萬象不能數算,海邊的塵沙也不能鬥量……」
仰望夜空,數出肉眼可見恆星的數量,其實已經足夠有挑戰性了。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肉眼可見的、能數出的,大概只有7000顆星星。 既然如此,耶利米又怎麼說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沙塵一樣多呢?以至於很難不說,這是神所啟示的一個事實。
那麼,「天上的萬象不能數算」這句話,放在現今又如何呢?2016年10月,《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表明:
如今僅人可觀測宇宙中,約有2萬億個星系,平均每個星系中大約有1億顆恆星…… 換句話說,這一數量,是非人所能數算完的!
9
地球的風向系統
近3000年前,《傳道書》1章6節寫著: 「風往南刮,又往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迴轉行原道。」 赤道的空氣受熱上升,兩極的冷空氣因此會向赤道移動,赤道上升的熱空氣流向兩極,受冷後下降,如此循環反覆不已。
這是我們在高中地理中,學過的有關大氣環流的知識點。 而這一理論的提出,最早是由17世紀的喬治'哈德裡George Hadley提出的,因而這種風向模式,還被稱為是「哈德裡窩」。
後來費瑞爾WilliamFerre在此基礎上,還提出了有關地球的風向的另一個定律——費瑞爾定律: 由於地球的自轉,北半球的風向右偏斜,南半球的風向左偏斜。 「哈德裡窩」是由太陽直射引起,「費瑞爾定律」則是因為地球的自轉。
這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使地球形成了東南、東北信風帶,南、北回歸線無風帶,南、北西風帶等一套複雜的風向系統。 真應證了《聖經》中,「風往南刮,又往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迴轉行原道。」的這一說法。
10
隔離和衛生法
3500年前,《利未記》15章13節寫道: 「患漏症的人痊癒了,就要為潔淨自己計算七天,也必洗衣服,用活水洗身,就潔淨了。」 《聖經》在當時就教導說,應對這樣的疾病時,手必須在活水中洗淨。其實在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微生物疾病還有細菌的存在。
但是1845年,維也納一位名叫塞麥爾維的產婦醫生,在要求所有醫生在每次檢查前洗手後,死亡率便立即下降到了2%。 同時,在《利未記》13章46節還提到說: 「災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潔淨。他既是不潔淨,就要獨居營外。」
比現代醫學發現,「隔離」對傳染病阻絕的重要性早很多年之前,《聖經》中便早已介紹了這一隔離措施。但此舉一直到17世紀,才被人所鼓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