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子女為何不照顧年老的父母?這是殘酷的自然法則,但也有例外

2020-12-06 兔斯基聊科學

孝敬父母,贍養老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兩千多年的漢代,《禮記 禮運》中就有了「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的理想。

在我們看來,如果子女不贍養老人就是不孝,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行為將會受到社會的恥笑和道德的譴責。但是自然界的動物們可沒有道德行為的約束。動物在老了之後就會被無情地拋棄,它們的子女是沒有「義務」照顧它們的。

黑猩猩

動物世界是很殘酷的。動物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可以支配著很多資源,例如配偶、領地等等。但是動物老了之後,馬上就會有年輕的動物打敗它,奪走屬於它的一切。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一隻年老的長頸鹿統治著沙漠中的一片綠洲。這裡有大片的樹木為它提供食物。它是這片綠洲的「國王」。來到這裡的雌性長頸鹿成了它的「王妃」。而來到這裡雄性長頸鹿就成了它的敵人。它會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地和來到這裡的雄性長頸鹿發生戰爭。

戰鬥中的長頸鹿

它就這樣統治了這片地區長達20年的時間。然而歲月不饒人,再勇猛的國王也會老去的。就在它年老體衰的時候,有一隻年輕的雄性長頸鹿來到了這裡。它的到了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奪走老長頸鹿的地盤。於是一場激烈的戰鬥開始了。這很可能是老長頸鹿的最後一戰。如果它被年輕的長頸鹿打敗了,那麼它就會被無情地趕出這片綠洲並最終孤獨地死去。

這就是就是動物世界的優勝劣汰的殘酷。就連威武的獅王在老了之後,也難逃殘酷的自然法則。它同樣會被年輕的雄獅打敗而被趕出獅群。並且這些打敗老獅子的年輕獅子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子女。它們不會念及什麼生養之情的。

年老的雄獅

雖然自然界中的動物在老了之後就會被淘汰掉。但是它們對於幼崽的照顧卻是非常細緻的。例如生活在寒冷南極的企鵝。它們會餓著肚子走上幾十公裡到大海裡面去捕捉魚蝦,然後再返回餵養小企鵝。然而小企鵝似乎是永遠也吃不飽。企鵝父母們就輪流交替的餵養小企鵝。

企鵝

在海洋中有一種巨型的章魚更是把母親的責任發揮到了極致。章魚媽媽在產卵後為了保證章魚卵的安全就不在進食,一直守護在它們的身邊。章魚媽媽不吃不喝的守護在章魚卵的身邊,並且把新鮮的水流推送到卵的身邊,保證卵的正常發育。當章魚寶寶們平安孵化出來的時候,章魚媽媽因為長時間不吃東西而餓死了。

章魚

動物的子女不會在動物老了之後照顧它們,但是動物還是義無反顧的照顧幼崽。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動物的本能所驅使。新生命才是物種繁衍下去的希望。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大象就是一個例外。在象群中是有「尊老愛幼」這種美德的。在象群中,年老的母象是象群的首領。所有的象群中的大象都是跟隨著它。這非常像人類的母系社會。這是因為大象是一種智商很高並且長壽的動物。年紀大的母象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它可以帶領象群在艱難的時期找到水源和食物。年長大象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是象群生存的保障,小象又是象群未來的希望。這就讓象群產生了「尊老愛幼」的行為。

象群

因此,只有那些依靠群體的力量和經驗積累而生存的高智商動物才會產生尊老的行為。不知道大家贊同這個觀點嗎?

相關焦點

  • 你養我小,我顧你老,年老的動物也會得到子女的照顧嗎?
    而在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雖然沒有明確的「孝」的概念,但子女們同樣會給年老的父母提供照顧,而這種行為的背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天然的情感,在人類社會,我們將這種情感命名為「愛」。一個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動物界,會始終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動物是不多見的,大多數的動物只會在幼年時期與父母待在一起。
  • 動物老了之後,它們的子女會照顧它們嗎?為什麼?
    這兩種養育子女的方式中,棄養型是絕對不會出現子女照顧父母的行為的,因為它們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因此,可能出現子女照顧年邁父母行為的動物就只局限於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一些生下來毫無自理能力的動物之中了。動物會有子女照顧父母的行為嗎?
  • 在動物界,子女在離開父母很多年後,還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嗎?
    當然,這僅僅是對於我們人類這種具有智慧的生命而言,而在動物界當中,基本上大部分的動物都不會有父母這樣的概念,比較每一種動物都有屬於自己種群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和繁衍方式,有的動物甚至一生的意義也僅僅是為了繁衍後代而已,而絕大部分的動物,對於子女,基本都是不負責任的。
  • 動物老了,它們的子女會像人類一樣給它們養老?
    說起這個問題也是挺無語的,我們常常罵人時都會說狼心狗肺,恰恰相反狼和狗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動物,它們不但懂得感恩還懂得給自己的父母養老,類似會為父母養老的動物還有大象之類的群居動物。像那些比較兇猛的動物等其老了以後其子女都不會為它們養老,它們的子女都是在長大成年並學會了生存技能以後就會離開父母到很遠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 恐龍是如何撫養子女的?
    來源:新浪科技圖為蜥腳類恐龍幼崽從蛋中爬出來的模樣,攝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擁有全球最大的恐龍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多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確信所有恐龍都是卵生動物。
  • BBC神作《塞倫蓋蒂》上演生死追逐 揭秘殘酷的自然法則
    由優酷與BBC攜手打造的紀錄片《塞倫蓋蒂》正在優酷熱播,片中壯觀的大草原全景令人讚嘆,其大量緊張刺激的動物追逐、奔跑打鬥的畫面讓不少網友目不暇接、拍手稱快。紀錄片《塞倫蓋蒂》將鏡頭聚焦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最具魅力的動物身上,以禿鷹的旁觀的全知視角,記錄廣袤草原上動物家族們的生存與掙扎,一步步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面紗和展示物競天擇
  • 父母不認同 「逼婚」 中國父母與子女應建立邊界感
    11月17日,世紀佳緣發布了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
  •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斷章取義,後面一句,更為經典
    也正因為這句話,成了許多家庭的道德枷鎖。古人常常以照顧父母為由,留在父母身邊。而今人也模仿古人,以家庭為由,放棄遠大理想的年輕人不計其數。其實「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是斷章取義,後面一句,更為經典。《論語·裡仁》一書記載的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 進化心理學:父母為何「逼婚」-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進入青春期後,女性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通常情況下快於男性。為了讓結婚的雙方在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上儘量保持一致,於是做了如是規定。    剩男剩女為何出現?大家首先會歸結為社會的發展。
  • 老人和子女同時沉默
    其實把父母接到城裡去住,初心可能是好的,但是由於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少有時間陪伴老人的。加上在城裡老兩口又沒有熟絡的朋友,對周圍的環境也不熟悉,這樣很容易造成父母心裡的空洞和孤獨心理。著名的主持人撒貝寧曾經就接父親到城裡來住,但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太忙了,反而陪伴老人的時間變得很有限,一來二去,父親變成整日收著一個大房子等撒貝寧回來。
  • 主播為您讀報|子女定居海外不歸 父母年邁老無所依
    五年前,愛人因病過世,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的,腿腳越來越不好,就想找個伴兒照顧他。經人介紹,老吳認識了年紀比她小十歲的女子。然而婚後才一年,倆人就鬧起了離婚,再婚老伴兒的子女三番五次上門來鬧,無奈之下老吳籤了協議離婚書,給了女方50萬元了結婚姻。這一下子掏空了老吳的養老錢。受到這次打擊,老吳的身體每況愈下,沒人照顧只能住進養老院。子女給他請了保姆,一年回來探望一次。
  • 老年人的黃昏戀,子女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支持是還是反對?
    許多子女對父母晚年的感情、婚姻生活幹預太多,一是過於「重利」的觀念使然,二是忽視了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只要符合《婚姻法》中的沒有配偶、沒有不適宜結婚的疾病等條件,老人再婚就是合法行為,子女以種種理由加以幹涉,就是廣義上的違法行為。
  • 李健談丁克:我不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沒必要專門生個孩子繼承基因
    很多優秀的人懂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是被孩子捆綁住,更沒有必要和別人去攀比,去競爭。 至於傳宗接代等觀念更是無稽之談,即使老人看著自己的兒子生兒育女了,等到老人年老後一閉眼不一定到哪代就斷了血脈了是,所以操心這麼多幹嘛。
  • 父母「舒心」子女才能放心 益心舒顆粒多份保障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如果老人在外出時心絞痛發作,身邊又沒人照顧,不能及時服用急救藥物的話,著實令人擔心,如果平時給父母吃上適用於冠心病長期服用的益心舒顆粒,就能減少心絞痛發作,給父母多一份安全保障。
  • 野生動物叢林法則
    眾所周知,野生動物的世界遵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強大的生物對弱小的生物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在《野生動物叢林法則》這款遊戲中,玩家就將變身為一直野生動物,從學習捕捉獵物開始,一點點磨鍊自己的生存技巧,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中活下去。
  • 「凍齡爺爺」火了,硬生生把兒子熬成兄弟:爸爸爺爺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在見證自己成長的同時,也在見證父母老去。但有時候,子女已經長大成人,父母卻並未快速衰老,因此有些父子或母女看上去就像兄弟、姐妹一般。而我們常常用「凍齡」來稱呼這些人。很多網友看到他們三代人的合照後,忍不住直呼:爸爸、爺爺傻傻分不清楚!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長相十分接近的中年男人,其中一個還抱著孩子。如果不做介紹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以為這兩個中年男子是兄弟,但他們的的確確是父子。
  • 豬只會吃和睡,如何在殘酷的自然法則中生存下來的?豬:太年輕
    那麼豬只會吃和睡,是如何在殘酷的自然法則中生存下來的?豬:太年輕。實際上豬就是野豬,家豬只是人類通漫長的馴養而變成如此的模樣的,畢竟豬從出生開始就不愁吃,不愁喝也沒有任何的天敵威脅,慢慢的野性就退化了。
  • 農村俗話: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啥意思?
    這是農村俗語,是通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總結提練和沉澱,得出的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之間的思想行為操守,是每一個做父母和子女必須遵循的思想品德範疇,是標誌著每一個父母和子女的思想道德修養的高低,也是必須遵守的家庭法則,已經成為家庭文化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賦有深遠的思想內涵。
  • 大多數動物是雄性更漂亮,為什麼人類是個例外?女人比男人更漂亮
    大多數動物是雄性更漂亮,為什麼人類是個例外?女人比男人更漂亮動物界中,好像永遠是雄性動物要漂亮一些,就拿孔雀來說,回用開屏去求偶的就是雄性孔雀。除此外,公雞的羽毛看起來更亮更長,明顯比母雞的羽毛漂亮不說;雄獅的外貌也比雌獅漂亮大氣很多。只是依舊有很多人會產生錯覺,總以為好看的動物都是雌性,這樣的想法需要收起來。
  • 動物老了怎麼辦
    不同的動物老了之後它們的結局是不同的,有些會有子女來照顧,有些只能自己等待死亡,畢竟大部分動物的壽命不是很長。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擁有著很多的情感,孝順也是其中的一種,那麼其它的生物,比如說動物老了,在沒有辦法給自己尋找食物已經失去生存能力的時候,它的子女會過來照顧它們嗎?還是選擇拋棄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