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2020-06-07 天文在線

科學家一定正確嗎?他們也許也被自己欺騙啦!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圖為Abell 2744星系團和引力透鏡效應下的背景星系,該圖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裡的描述相符合。

理察·費曼曾說過:「科學研究的第一要義是絕對不能自我欺騙,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反而是我們自己」。從氣候變化到宇宙學,科學懷疑論者常常指責科學家出於無知或者捍衛自己工作的目的,可能一直在自我欺騙。這樣的批評顯然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卻不可避免了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不是被自己愚弄了呢?

一種很普遍的科學觀點是科學實驗應該經得起反覆檢驗。假設你有一個科學模型,你需要根據模型做出清晰的推斷,並只有在檢驗之後,才能確認你做出的推斷是否能驗證你的模型。有時候評論家會因此認為只有通過實驗室裝置檢驗過的才是真正的科學,但實驗室科學只是科學的一部分。像宇宙學這樣的觀測科學也得接受檢驗。新的觀測證據也有可能與現有的理論相悖。舉個例子,如果我看到一千隻天鵝都是白色的,我會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但是,只要有一隻黑天鵝出現,這個論斷就會被推翻。正因如此,科學理論並不是絕對的,而是需要用新出現的證據不斷印證檢驗 。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圖片來源:塞爾吉奧·瓦萊·杜阿爾特,由c.c.-by-s.a. 4.0.許可協議許可

今日科技

儘管這種說法在技術層面上沒有錯,但是稱既定的科學理論有待檢測還是有誤導性的。比如說,在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取代之前,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雖然我們現在認為牛頓萬有引力理論也許是錯誤的,但它卻和從前一樣有效。現在我們都知道牛頓萬有引力模型是用來描述質量體之間的引力作用,而且直到今天我們還在通過萬有引力模型來推算軌道軌跡,並能得到一個相當準確的近似值。只有當我們的觀察擴展到牛頓萬有引力非常廣泛的適用範圍之外時,才需要藉助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若一種科學理論是根據一系列證據建立起來的,那麼儘管面臨著新證據的挑戰,我們還是可以相信這一理論是有效的。換句話說,理論只要經過徹底的檢驗就可以看作是真的,但是,新的機制方法也許會發現意想不到結果,促進理論的進步和完善。科學理論本質上都是試驗性的,但它們的不確定性卻不至於讓我們懷疑科學理論的準確性。這種不確定的試驗性恰如其分,但也對既定的理論提出了挑戰。既然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我們的實驗結果是否是真正的結果,那麼我們該如何確認我們不是在引導結果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進行呢?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測算出的光速值隨著時間變化。改編自赫裡翁 &菲施霍夫(1986)

物理入門課上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學生們分配到任務,需要測量一些像是重力加速度和雷射波長等實驗值。這些實驗新手們有時候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導致測出的實驗結果和預期值並不相符。為了發現錯誤他們會重新檢查實驗過程。但是如果錯誤並不明顯或者被其他因素抵消了,他們通常不會重現檢查實驗過程。因為在實驗結果和預期值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實驗過程沒有錯誤。在證實結果的問題上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偏見,即使是最有經驗的研究者也不例外。這種偏見一直都存在,在測量電子的電荷數和光速時,如果最初的實驗結果有一點偏差,那接下來的實驗測出的數值會更偏向更早些時候的實驗結果。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宇宙時間軸。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科學團隊,由瑞安·卡達裡修改。

目前在宇宙學領域中,我們有一個和觀測結果非常接近的模型,叫作ΛCDM模型。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個模型包含了暗物質(用希臘字母中的第十一個「Λ」表示)和冷暗物質(CDM)。對於這個模型的大部分改進主要是在精確模型中的某些特定參數,比如宇宙的年齡,哈勃參數和暗物質的密度。如果ΛCDM模型確實能夠準確地描述宇宙,那麼對於上述參數的無偏差測量應該基於一個統計模式。通過研究這些參數的歷史值,我們便可以確定這些測量是否存在偏差。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用戶丹·肯納

為了探究這種模式是如何運行的,我們可以想像十二名學生正在測量黑板的長度。從數據上看,有些學生測出的數據會比黑板長度的實際數值長一些或者短一些。按正常情況來看,如果黑板長度的實際值是183釐米(偏差在1釐米以內),那麼大概會有8名學生的測量值為182-184釐米。但是假設所有學生的測量值都落在這個區間內,你可能就會懷疑結果是否存在偏差。例如,一些學生也許測出黑板的長度大概6英尺(182.88釐米)寬,那麼他們就會認為黑板長度是183釐米。反過來,如果他們的測量結果都太過精準,他們反而會懷疑自己的實驗可能存在偏差。

在宇宙學中,很多參數廣為人知。所以研究人員在進行新實驗時,他們已經預知了實驗結果的數值。那麼實驗結果是否是在之前結果的影響下而有偏差呢。《物理學評論季刊》的最新一項研究正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2個不同宇宙參數的637項測算結果來研究數據分布規律。由於不知道這些宇宙參數的實際值,作者把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7個數值作為準確值。研究人員發現結果數據的分布太過於接近準確值。這個影響並不大,因為這可能是由預期偏差導致的。但是這和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截然不同,這意味著我們太過於高估實驗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時,這也意味著2013年普朗克數據公布時,參數的變化已經超過了大部分宇宙學家測量出的數據區間。


大爆炸?暗物質?宇宙學家們是否一直在自欺欺人?

圖片來源:普朗克合作小組/ P.A.R. 阿德等人,由E. 西格爾注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現有的宇宙模型是錯誤的,可是這的確提醒了我們在宇宙參數的準確度上不要太過自信。幸運的是,我們還有辦法確認數據上的異常是因為一定程度上的偏見,如匿情分析,還是因為提倡更多的公開數據,使其他團隊運用自己的模型和相同的原始數據進行再次分析。這一項新的工作顯示了宇宙學家們並沒有在欺騙自己,他們的數據、方法和分析還有更多精進的的空間。

作者: Starts With A Bang Contributor Group

FY: Icaru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大爆炸、暗物質等等是天文學家們的自欺欺人嗎?
    駁斥這種批評是毫無根據的是很容易,但這確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怎麼能說我們不是在自欺欺人?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 歐空局 /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大星系團Abell 2744的星系及其對背景星系的引力效應,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相一致。科學界的普遍觀點是,實驗是可重複的和可證偽的。
  • 在關於大爆炸、暗物質和其他問題上,宇宙學家們是否在自我欺騙?
    從氣候變化到宇宙學,科學懷疑論者常常指責科學家出於無知或者捍衛自己工作的目的,可能一直在自我欺騙。這樣的批評顯然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卻不可避免了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不是被自己愚弄了呢? 一種很普遍的科學觀點是科學實驗應該經得起反覆檢驗。假設你有一個科學模型,你需要根據模型做出清晰的推斷,並只有在檢驗之後,才能確認你做出的推斷是否能驗證你的模型。
  • 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中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但是也許在「大爆炸」本身期間也產生了黑洞。這種「原始」黑洞的隱藏種群可能會構成暗物質。畢竟,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搜索,但沒有暗物質粒子顯示出來。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成分——黑洞——一直在我們的鼻子底下呢?上周在《宇宙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論文之一,蒙彼利埃大學的宇宙學家卡爾斯滕·傑丹茲克(Karsten Jedamzik)表明,大量原始黑洞如何導致碰撞,完全符合LIGO的觀察結果。"如果他的結果是正確的——而且這似乎是一個仔細的計算方法——那麼,這就意味著原始黑洞值得繼續研究,"阿里-哈穆德說,"這也將意味著,事實上,它們可能是所有的暗物質。」
  • 原始黑洞是否可能是暗物質?
    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
  • 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否產生了宇宙的所有物質
    可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存在:宇宙大爆炸產生的物質是宇宙的全部還是部分?可以發現當年宇宙學家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現有的證據無法證明:宇宙大爆炸一定產生了宇宙的全部物質,這僅僅只是個假設。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宇宙學家都假設:「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全部的宇宙物質」。然而「宇宙大爆炸理論」發展到今天,我們有必要認真地重新審視這個先驗假設的合理性。
  • 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中的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但是也許在「大爆炸」本身期間也產生了黑洞。這種「原始」黑洞的隱藏種群可能會構成暗物質。畢竟,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搜索,但沒有暗物質粒子顯示出來。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成分——黑洞——一直在我們的鼻子底下呢?他計算得出,如果嬰兒宇宙產生足夠的黑洞來解釋暗物質,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黑洞將成雙系統對,彼此越來越接近,並且以比LIGO觀測到的數千倍高的速率合併。他竭力主張其他研究人員繼續使用替代方法來研究這個想法,但是許多人失去了信心。該論點如此可惡,以至於卡米昂科夫斯基說,這使他對這一假設的興趣大打折扣。但是,現在,在最近的大量論文之後,原始的黑洞想法似乎重新流行起來。
  • 宇宙中的暗物質找不到,科學家又想出了「熱暗物質」模型!
    在上個世紀,研究星系運動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特性的天文學家們認識到,宇宙中大部分物質是不可見的。宇宙中大約84%的物質是「黑暗」物質,既不發光,也不發出任何其他已知的輻射,因此它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另一個主要特性是,暗物質只通過引力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例如,它不攜帶電磁電荷。
  • 大爆炸、暗物質與宇宙的命運
    按照目前宇宙物理學的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場宇宙大爆炸。宇宙的形成是目前人類的終極問題,對於宇宙大爆炸的探索,科學家們是否已經有答案了呢?宇宙是如何膨脹的?宇宙有可能還會再爆炸一次嗎?暗物質又如何被發現?人類是否將會陷入永恆的孤寂?關於宇宙大爆炸,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盡在《理性派對 新科技發布廳》第六期!宇宙真的起源於一次大爆炸嗎?
  • 是不是就是暗物質暗能量(三)
    來自無數恆星散發的能量,這幾天又偶感:這個猜想對宇宙學的探討空間很大……現在宇宙學家觀測得出:暗能量暗物質佔有可觀測宇宙的70%。多數研究者認為:暗物質暗能量來自宇宙開始的大爆炸。還只是猜想而已,沒有任何依據說明來自宇宙大爆炸。所以猜測:是不是就是恆星散發一百多億年能量的積蓄?一旦如此的話,宇宙的結局就不是很多宇宙學家猜測那樣子了。
  •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暗物質?暗物質必須存在
    的確,暗物質的確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即使是相對於奧妙無窮的宇宙而言,暗物質的神秘色彩仍然是眾多宇宙物質的佼佼者。暗物質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於其看不到,摸不著,從來也沒有被任何方法觀測到。可以說,暗物質的誕生源於假象,而存在也依賴於假象,那麼,這種假象的事物是否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呢?是的,它真實存在,它也必須存在。
  • 大爆炸正處於危機中嗎?
    這些證據中的每一個都支持這樣一個結論,即我們的宇宙正以大爆炸理論預測的方式擴展和發展。 但是宇宙學家一直在努力-即使不是徹底失敗-也要理解宇宙的基本面。我們對暗物質和暗能量幾乎一無所知,暗物質和暗能量合起來佔當今存在的總能量的95%以上。我們不了解宇宙的質子,電子和中子如何在大爆炸的後遺症中倖存下來。實際上,我們對物理學定律的所有了解都告訴我們,這些粒子早就應該被反物質破壞了。
  • 宇宙大爆炸就是胡扯?剛剛諾貝爾物理獎都授予理論宇宙學家了
    經常聽到有人說,宇宙大爆炸就是胡扯,沒有實驗依據,不可信。今天,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了,獲獎的剛好就有理論宇宙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阿爾貝特·愛因斯坦榮譽科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並寫出了三本教科書《物理宇宙學》、《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以及《物理宇宙學原理》,是這些領域的標準參考文獻,激勵著無數學子投入到宇宙天文領域的研究。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這個想法幾十年來一直不受關注,但一系列新研究表明,這個理論可能是有效的。但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可能會誕生黑洞。根據宇宙規模的經驗法則可以想到,許多這樣隱藏起來的原初黑洞是由暗物質構成的。畢竟雖然科學家已經找了幾十年,但到現在也沒找到任何暗物質粒子。要是黑洞這個我們所需的配方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呢?
  • 宇宙大爆炸是否被它操縱?
    到目前為止,最被人們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宇宙大爆炸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或者說到底是宇宙中的哪個環節導致了宇宙大爆炸?根據近日的一項研究,科學家推測暗能量可能導致宇宙大爆炸的罪魁禍首,暗能量可能布局了宇宙的形成?那麼暗能量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宇宙的?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暗能量。
  • 暗物質的秘密:存在還是不存在?
    星系團阿貝爾1689中的暗物質濃度呈藍色。天文學家通過引力透鏡確定了這些濃度的位置。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公共操作環境系(美國宇航局 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以及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宇宙學家也懷疑過,暗物質的存在是由於引力透鏡效應。來自遙遠星系的光傳向地球時,它必須經過其他宇宙結構,如星系團。
  • 宇宙是否存在負質量物質,它們會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嗎?
    但你是否有想過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是什麼?現在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所有可見物質其實只佔有整個宇宙的5%左右,而那95%無法探測的東西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徹底顛覆了「眼見為實」的日常概念。數十年間宇宙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探測和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Jamie Farnes博士提出了一種新奇的猜想,也許所有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其實是一種奇特的負質量物質表現形成的。
  • 新的模擬提出暗物質或並不存在
    (來源:AG Kroupa/Uni Bonn)有史以來第一次,一群宇宙學家在計算機中不適用任何暗物質創造了虛擬星系。暗物質的反對者認為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模型的勝利,這個模型被稱為MOND,或者改良牛頓力學。但這一結果不太可能說服大多數天文學家放棄幾十年來的暗物質理論。星系的誕生我們的宇宙誕生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 從一開始,物質就不是均勻分布的。
  • 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質?
    我們知道,垂死的恆星可以產生黑洞,但黑洞或許也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誕生。這些「原始」黑洞可能隱藏了起來,並構成了暗物質。畢竟,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研究者仍然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如果黑洞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情況又會如何?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其引力被認為是可以將星系保持在一起,這可能是物理學中最不令人滿意的概念。但是,如果要擺脫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需要用更奇怪的東西代替它:引力會在一定距離處將巨大物體拉在一起,而在其他距離處會將它們推離分開。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
  • 暗物質或源於原始黑洞:後者誕生於大爆炸後的「嬰兒宇宙...
    這些原始黑洞(PBHs)可以解釋全部或部分暗物質,負責一些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並為我們星系和其他星系的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播下種子。 科學家們還提出了一種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即神秘的暗物質,佔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質,是由原始黑洞組成的。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理論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兩位天文學家萊茵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證實了黑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