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1.發熱:持續1-3周, 有的低熱可長達3個月。
2.咽峽炎、扁桃體炎
3.淋巴結腫大:頸部最常見,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時表現
為腹痛。
4.肝腫大:1/3患兒可有肝臟>50px,谷丙及穀草多為一
過性增高,肝功損傷多提示病情嚴重。
5.½患兒脾大,質脆易出血, B超確定佔100% , 觸診佔50%,
發生自發性脾破裂的比例為0.5%。多數患兒發病前有外
傷史, 但有時極輕微的外傷亦可誘發,如翻身、咳嗽、
嘔吐、排便等。
6.皮疹:EB病毒感染引起藥物超敏反應症候群、牛痘樣
水皰病。
7.眼瞼浮腫:嬰幼兒多出現,EB病毒感染B淋巴細胞後引起
的腎小管 -間質的免疫損。
•神經查體異常可考慮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1%-18%)腦膜腦炎(最常見)。 •心肌酶增高可考慮並發心肌炎(7%)或心包炎。 •三系異常可考慮自免溶貧,再障,粒細胞缺乏症以及血小板減少症。 •合併脾破裂的診斷:①近期內有 I M病史; ②發病前 有劇烈運動或輕微外傷史; ③突然出現的腹痛, 有時疼痛向左肩部放射, 下腹部有觸痛及反跳痛; ④短期內脾臟的突然增大;⑤無明確原因的急性失血 性貧血伴心動過速、低血壓等。通常腹部 B超或 CT 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
實驗室檢查
•常規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分類早期以中性粒升高為主,後期以淋巴為主多>60%。異淋多在3d後出現,1周後多大於10%。 •2.肝功能:ALT、AST均升高,以ALT為主。 •3.心肌酶:心肌細胞中蛋白標誌物 (cTnI) 和酶 (CK-MB、CK、LDH、AST)均可升高。 •噬異性凝集實驗:檢測IgM抗體的滴度,敏感性為90%,兒童假陽性率為50%。
EBV特異性抗體檢測
IM病程一般為2-3周,而EA 2周後出現,NA 4周後出現急性期診斷價值小。
結論:對診斷IM有意義的情況:
• 1.VCA-IgG、IgM陽性,且NA-IgG陰性; • 2.VCA- IgM陰性,VCA-IgG陽性,且為低親和力。
EBV-DNA檢測
•EBV-DNA活動感染時拷貝數可達103,感染控制後可持續1年
•EBV-DNA復發性感染時拷貝數可達105/ml。
診斷標準
一.臨床診斷病例:二.實驗室確診病例:
I.臨床指標 (1)發熱,(2)咽扁桃體炎,(3)頸淋巴結腫大,(4)肝臟腫大, (5)脾臟腫
大,(6)眼瞼水腫
Ⅱ實驗室指標 (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體陽性且EBV-NA-IgG陰性
• (2)抗EBV-VcA-IgM陰性,但抗EBV-VcA·IgG抗體陽性且為低親和力抗體 •(3)雙份血清抗EBV-VcA-IgG抗體滴度4倍以上升高 • (4)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O.10和(或)淋巴細胞 計數增多≥5.O×109/L
鑑別診斷
•1.EB病毒感染相關疾病相鑑別
①. 嗜血細胞症候群相同點:有發熱,淋巴結增大,肝脾大,皮疹
不同點:二系,鐵蛋白增高,低纖維蛋白血症,高脂血症,NK
細胞活性降低,sCD25>2400,骨穿或者淋巴結活檢。
②. 慢活EB:首先強調IM類似症狀持續或反覆3月以上,其次是EBV
抗體滴度的異常增高或者EBV-DNA水平高於102,治療造血幹細胞
移植。
鑑別診斷
•2.淋巴結腫大的相關疾病相鑑別: •①.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相同點:淋巴結腫大,發熱,咽痛, • 血象可為淋巴增高為主,亦可見異淋。 • 不同點:淋巴結腫大多為單側起,10天後對側可增大。活檢為 • 診斷金標準。
②不完全川崎病:出現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通過CRP、ESR、
超聲,血象,尿常規,肝功能鑑別
治療
•1.防止脾破裂:①病程前3個月避免劇烈活動;②觸診輕柔,防止 • 便秘。 •2.對症處理:退熱,減輕咽峽炎的疼痛,保肝治療。
3.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幹擾素均有效,聯合熱毒寧
及喜炎平的療效也得到肯定。
4.抗生素治療:存在細菌感染的指徵下可使用。
預後
•病死率低於1% ,常見的死因有腦幹腦炎 、脾破裂 、繼發 感染 、肝衰竭 、心肌炎等 。 •Tsai等 「 對中國臺灣地區患兒危險因素的研究發現 ,如果患 •兒為女性 、出現無症狀咽扁桃體炎 、白細胞<1萬,AST>150等都 會使 IM發 生嚴 重並發 症 的 比例增 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