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2020-12-03 健康界

                            臨床表現

1.發熱:持續1-3周, 有的低熱可長達3個月。

  2.咽峽炎、扁桃體炎

  3.淋巴結腫大:頸部最常見,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時表現

    為腹痛。

  4.肝腫大:1/3患兒可有肝臟>50px,谷丙及穀草多為一

    過性增高,肝功損傷多提示病情嚴重。

5.½患兒脾大,質脆易出血, B超確定佔100% , 觸診佔50%, 

  發生自發性脾破裂的比例為0.5%。多數患兒發病前有外

  傷史, 但有時極輕微的外傷亦可誘發,如翻身、咳嗽、

  嘔吐、排便等。

6.皮疹:EB病毒感染引起藥物超敏反應症候群、牛痘樣

  水皰病。

7.眼瞼浮腫:嬰幼兒多出現,EB病毒感染B淋巴細胞後引起

  的腎小管 -間質的免疫損。

•神經查體異常可考慮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1%-18%)腦膜腦炎(最常見)。 •心肌酶增高可考慮並發心肌炎(7%)或心包炎。 •三系異常可考慮自免溶貧,再障,粒細胞缺乏症以及血小板減少症。 •合併脾破裂的診斷:①近期內有 I M病史; ②發病前 有劇烈運動或輕微外傷史; ③突然出現的腹痛, 有時疼痛向左肩部放射, 下腹部有觸痛及反跳痛; ④短期內脾臟的突然增大;⑤無明確原因的急性失血 性貧血伴心動過速、低血壓等。通常腹部 B超或 CT 檢查有助於確定診斷。 

實驗室檢查

•常規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分類早期以中性粒升高為主,後期以淋巴為主多>60%。異淋多在3d後出現,1周後多大於10%。 •2.肝功能:ALT、AST均升高,以ALT為主。 •3.心肌酶:心肌細胞中蛋白標誌物 (cTnI) 和酶 (CK-MB、CK、LDH、AST)均可升高。 •噬異性凝集實驗:檢測IgM抗體的滴度,敏感性為90%,兒童假陽性率為50%。

EBV特異性抗體檢測

IM病程一般為2-3周,而EA 2周後出現,NA 4周後出現急性期診斷價值小。

結論:對診斷IM有意義的情況:

•          1.VCA-IgG、IgM陽性,且NA-IgG陰性; •          2.VCA- IgM陰性,VCA-IgG陽性,且為低親和力。

EBV-DNA檢測

•EBV-DNA活動感染時拷貝數可達103,感染控制後可持續1年

 •EBV-DNA復發性感染時拷貝數可達105/ml。

診斷標準

一.臨床診斷病例:二.實驗室確診病例:

I.臨床指標 (1)發熱,(2)咽扁桃體炎,(3)頸淋巴結腫大,(4)肝臟腫大, (5)脾臟腫

                     大,(6)眼瞼水腫

Ⅱ實驗室指標 (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體陽性且EBV-NA-IgG陰性     

• (2)抗EBV-VcA-IgM陰性,但抗EBV-VcA·IgG抗體陽性且為低親和力抗體  •(3)雙份血清抗EBV-VcA-IgG抗體滴度4倍以上升高 • (4)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O.10和(或)淋巴細胞 計數增多≥5.O×109/L 

鑑別診斷

•1.EB病毒感染相關疾病相鑑別

 ①. 嗜血細胞症候群相同點:有發熱,淋巴結增大,肝脾大,皮疹

    不同點:二系,鐵蛋白增高,低纖維蛋白血症,高脂血症,NK     

            細胞活性降低,sCD25>2400,骨穿或者淋巴結活檢。

 ②. 慢活EB:首先強調IM類似症狀持續或反覆3月以上,其次是EBV

抗體滴度的異常增高或者EBV-DNA水平高於102,治療造血幹細胞

移植。

鑑別診斷

•2.淋巴結腫大的相關疾病相鑑別: •①.亞急性壞死性淋巴結炎:相同點:淋巴結腫大,發熱,咽痛, •    血象可為淋巴增高為主,亦可見異淋。 •    不同點:淋巴結腫大多為單側起,10天後對側可增大。活檢為 •    診斷金標準。

②不完全川崎病:出現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通過CRP、ESR、

超聲,血象,尿常規,肝功能鑑別

治療

•1.防止脾破裂:①病程前3個月避免劇烈活動;②觸診輕柔,防止 •                        便秘。 •2.對症處理:退熱,減輕咽峽炎的疼痛,保肝治療。

3.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更昔洛韋、幹擾素均有效,聯合熱毒寧 

                      及喜炎平的療效也得到肯定。

4.抗生素治療:存在細菌感染的指徵下可使用。

預後

•病死率低於1% ,常見的死因有腦幹腦炎 、脾破裂 、繼發 感染 、肝衰竭 、心肌炎等 。 •Tsai等 「 對中國臺灣地區患兒危險因素的研究發現 ,如果患  •兒為女性 、出現無症狀咽扁桃體炎 、白細胞<1萬,AST>150等都 會使 IM發 生嚴 重並發 症 的 比例增 高 。

相關焦點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初步報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屬EB病毒感染。患者父母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傻了眼。一再追問醫生:是不是病毒感染?還是白血病?當得到再次肯定的回答時,患者父母高興壞了。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與急性白血病之間有相似之處。每個人都有過細菌或者是病毒感染史。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經口為主要傳播途徑
    導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為急性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為急性自限性疾病。通常情患者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發熱,咽痛和淋巴結腫大等現象,大多數的患者是可以自愈的預後良好,極少數症狀反覆出現或持續存在發生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如果本身患有免疫缺陷,預後更差。
  • 譯172 | 進行性共濟失調不總是遺傳病: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管昭銳
    組織細胞增多症是一種可以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小腦的組織細胞增多症可類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共濟失調,表現出緩慢進展的共濟失調特點3。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描述一例表現為緩慢進展共濟失調的朗格漢斯細胞增多症,其首發和主要神經系統體徵與遺傳性共濟失調相似(小腦組織細胞增多症)。
  • 兒童淋巴細胞比率偏高怎麼辦?有事嗎?
    兒童白細胞分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出生時中性粒細胞約佔0.60-0.65,淋巴細胞約佔0.35,生後白細胞總數逐漸下降,中性粒細胞的比例也相應下降,生後4-6天兩者比例約相等;隨後淋巴細胞比例上升,約佔0.60,中性粒細胞約佔0.3;至4-6歲兩者比例又相等,以後白細胞分類與成人相似。
  • 【燒腦】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產生,為什麼會發病?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單個異常多能幹細胞克隆性增殖引起的疾病。致病巨核細胞數,平均巨核細胞數容量增多,血小板生成可達正常速率的15倍。 【燒腦】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產生,為什麼會發病?
  • 檢驗設備越來越高精尖 年輕醫生看細胞的手藝也沒丟
    但細胞的世界是紛繁複雜的,很多時候儀器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特徵需要靠經典的手工復片,人肉眼在顯微鏡下去驗證去補充。  張克惠主任介紹了兩個典型病例,在某些情況下,儀器設備還是不如人「靈光」。  7歲的小患者羊羊,在武漢市第四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做血常規檢查,單核細胞高於15%。
  •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系
    THP-1細胞系是從一名患有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1歲小男孩的外周血中分離得到的,自1980年建系以來,THP-1細胞被廣泛用於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相關的機制、信號通路以及營養和藥物運輸等研究中。相對於U937、HL-60、ML-2等白血病細胞系,THP-1更有類似人原代單核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特徵(包括細胞分化標記)。
  • 免疫輔佐細胞包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
    還有一類細胞可將表面抗原與MIHCI類分子結合,遞呈給Tc細胞,結果是使Tc細胞活化,將遞呈細胞自身殺滅,這類細胞通常稱為靶細胞(targtcell).能夠表達MHC I類分子的細胞都可成為靶細胞,但一般不算作抗原遞呈細胞。2.
  •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單核細胞是什麼?
    這些單核細胞在身體裡都幹些什麼呢?單核細胞的主要作用還是吞噬細菌和大的顆粒,當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比如感冒發燒和炎症刺激的時候,單核細胞會趕到炎症部分吞噬大量的細菌。那麼,如果單核細胞升高或降低了,是不是就表示我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