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網消息(記者徐芳 通訊員謝飛)在醫院做血樣尿樣的檢查,常見的情形是:標本放進儀器,一眨眼的功夫結果就從機器裡「吐」出來了。檢驗科醫生在醫學院學的「手藝」是不是都荒廢了?3月22日,記者從武漢市臨床檢驗中心獲悉,武漢舉辦了首次臨床檢驗細胞形態技能競賽,從比武成績來看,年輕的檢驗才俊們技術是過硬的。
此次競賽,全市各大醫院派出了54名年輕的檢驗技術人員參加,通過預賽、決賽的角逐,楊雪等20多位才俊獲得優異成績,優異成績出乎評審專家們的意料。此前專家們還擔心,過度依賴儀器設備,會導致年輕人荒廢看顯微鏡的「手藝」。
武漢市臨床檢驗中心主任張克惠介紹,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自動化、智能化分析儀器用於臨床檢驗,先進的檢測儀器和實驗方法確實大大提高了醫院檢驗科工作的效率,使檢驗結果更為精準。但細胞的世界是紛繁複雜的,很多時候儀器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些特徵需要靠經典的手工復片,人肉眼在顯微鏡下去驗證去補充。
張克惠主任介紹了兩個典型病例,在某些情況下,儀器設備還是不如人「靈光」。
7歲的小患者羊羊,在武漢市第四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普愛醫院)做血常規檢查,單核細胞高於15%。正常人的單核細胞是在8%以內的,檢驗科醫生立即進行復片,也就是人工在顯微鏡下對血片重新進行檢驗,結果發現了大量異形淋巴細胞。這種淋巴細胞的顯著特徵是形狀非常不規則,儀器設備只認規則的細胞,所以無法識別,檢驗科醫生高度懷疑是急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羊羊隨後被確診,很快對症治療後康復。
41歲的萬先生因輸尿管結石在武漢市第九醫院住院,血常規檢查發現血小板顯著減少,根據臨床的經驗應該馬上輸注血小板,但與萬先生溝通發現他並無出血的情況。檢驗科醫生對該血片進行復片,發現萬先生的血小板減少是假性的,原來他的血小板出現大量成團聚集,並非均勻分布在檢測儀器的視野內,所以被誤判,人工復片避免了萬先生被誤診。
「結果令人滿意,達到了預定目標」,張克惠主任表示,技能競賽將繼續開展下去,促進武漢市的臨床檢驗實力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