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56歲的李婆婆,最近老是頭痛,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醫生開了核磁共振檢查單。讓李婆婆「氣憤」的是,她躺在核磁共振床上,直到醫生說檢查完了可以下來了,她都沒有聽到機器說「吸氣、屏氣、呼吸」,她覺得是機器壞了,可醫生卻笑著告訴她:機器沒壞,檢查也做完了!
全套生命感知系統
好處一: 病人無需再憋氣
說到這次檢查,李婆婆就覺得好笑。
李婆婆身體一向不好,經常進醫院,各種檢查如數家珍,已經久病成醫了。這一次頭痛,她料到會做核磁共振,但是這次的機器有點「扯拐」。李婆婆說,機器把自己把裡送的時候,她就已經做好「吸氣、屏氣」的準備,但沒想到機器一直都沒下命令,最後醫生居然告訴自己「做完了」,還出具了報告。
面對李婆婆的疑問,放射科主任付兵向她解釋,「這是我們最先進的3.0T磁共振,病人不需要屏氣機器就可做檢查的。」付兵說,李婆婆的疑問不是沒來由的,以前的核磁共振只有在病人閉氣不動時才能掃描成像,否則病人一動就可能出現「運動偽影」,圖像就會花。但現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剛剛投用的核磁共振,是西南地區第一臺3.0T核磁共振(VIDA),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強大的生命感知系統,更加智能化,「以前是人配合機器,現在是機器配合人。」
好處二:戴金牙不影響成像 機器能自動排除磁場幹擾
以前常有病人遇到這種情況,做了核磁共振,但成像卻出現「偽影」,就像某個部位用紙板擋住一樣看不到。醫生的解釋是,這是由磁場幹擾導致的,而磁場存在於任何地方,比如外界的桌子、椅子,也有可能是人身上戴的項鍊,亦或是人身體內不能說清的因素。而有了磁場的幹擾,圖像不清就會影響醫生的診斷,而這種情況還沒辦法解決。
但現在的這一臺核磁共振,它有著強大的抗磁場幹擾系統,能自動去除金屬偽影,幫助醫生更好地做出判斷。
好處三:自動識別人體解剖結構
付兵說,這臺核磁共振比其他核磁共振更節省醫生的體力,也更方便病人。他打個比方說,以前某個病人要做頸部掃描,醫生要幫助病人擺放體位,把頸部位置顯露在機器可視範圍內,有時體位不好擺要擺好幾次,「現在,無論病人高矮胖瘦,只需要往機器上一躺,醫生按一下鍵,機器就能自動識別檢查位置,病人滿意度大大提高。」
強大的技術支持
好處一:幫助醫生和家屬做出術前判斷
一提到做腦部手術,作為家屬都會問:醫生,有好大風險?這個風險,可能是下不來手術臺,可能是術後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等受限。醫生雖然很理解病人,但往往很難給到一個較為準確的回覆。
而現在,如果腦部腫瘤的病人在手術前接受這臺機器檢查,醫生不僅能準確判斷出腫瘤的大小、位置,還能判斷出它與運動功能區、語言功能區、感覺功能區等的關係,判斷切除腫瘤後是否會對病人的這些功能造成損害以及損害的程度。
好處二:挖出一些「未知」的關聯
近些年,有一種疾病引起了醫生的關注。
一些20-40歲的年輕女性,反覆發生視覺、感覺、運動等功能障礙,並且進行性加重。但1.5T以下的核磁共振,就算檢查了也判斷不了,因為多數1.5T以下磁共振不具有這個功能,即使有這功能圖像並不清晰。這給醫生的診斷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但現在,醫生發現,高端3.0T的核磁共振能對腦白質纖維清晰成像,能看清聯繫視覺、聽覺、運動等功能區相對應的纖維受損情況,就像能排查出哪些線路中斷了一樣,從而幫助醫生分析病情進行診斷。
付兵說,檢查技術的提升離不開檢驗設備的升級換代。對老百姓來說,他們對醫療技術的期望是越來越高,對檢查檢驗的需求也越來越精細,這不僅僅是對臨床醫生的考驗,也是對檢查科室的考驗。不斷提升的檢查技術,最終的受益人一定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