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磁共振報告上的「腦萎縮」到底是什麼病?腦科醫生為您解答

2021-01-15 網易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做個顱腦CT/磁共振查一下腦子有沒有問題」,已經成為了很多中老年人的「標配」。所以,很多人在選擇健康體檢套餐的時候就要求「拍個腦子的片子」。

  當報告出來後,看著結論上的「腦萎縮/老年性腦萎縮」,很多人就不淡定了。「我平時好好的,沒有任何不舒服,怎麼就『腦萎縮』了呢」、「腦萎縮是不是就是要痴呆了?」、「這個『老年性腦萎縮』是不是老年人都有?一般多大年紀會出現?」


  腦萎縮

  首先,我們平時所說的「腦萎縮」主要是指在CT/磁共振的片子上發現的腦組織的體積變小,腦子裡的空隙(腦室和蛛網膜下腔等)變大。因此它屬於影像學表現。即腦子「變小了」的一個表象。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腦子變小了」都是同一種問題?

  顯然不太可能。就像是所有的發熱都是感冒引起的嗎?腦萎縮也可以由多種原因(下文詳述)導致。

  腦萎縮的「腦子變小了」在片子上的「長相」都一樣嗎?

  也不是。腦萎縮也分為分為漫性腦萎縮(即整個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幹)的萎縮)及局限性腦萎縮(僅限於腦的某個/某些部位的萎縮)。

  腦萎縮一定會有相應的症狀嗎?

  不一定。腦萎縮又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腦萎縮(至少目前大家還都這麼認為),生理性腦萎縮主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加,人腦會生理性的出現體積的縮小及腦部重量的下降,即「老年性腦萎縮」,目前儘管這個說法存在爭議,這部分人中絕大部分是沒有臨床症狀的,且大部分老年人又都存在這種情況。此外,對於這種「萎縮」也沒有證據表明給予什麼藥物或療法能有效減緩它的發展,甚至沒有證據表明它需要去幹預。關於病理性腦萎縮,下文有詳解。


  老年性腦萎縮

  在臨床上,很多老年人的CT/磁共振報告上會有「老年性腦萎縮」的結論。那麼這個老年性腦萎縮是什麼意思呢?

  有研究認為,腦會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化,主要表現為腦的神經元細胞的減少和腦重量的降低,這個變化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可以開始於青壯年,但往往在60-65歲以後CT/磁共振才能發現這種變化。這種腦萎縮多是輕-中度的全腦萎縮(瀰漫性腦萎縮),在CT/磁共振檢查時可見腦部兩側對稱性的空隙(腦室、腦池)輕度擴大和腦溝輕度增寬,腦溝的寬度一般大於5毫米,其中又以大腦上部(額葉、大腦半球縱裂前部和鐮旁頂葉)、兩側小腦中間(小腦扁桃體周圍)較為明顯。全腦萎縮的結果還可以造成大腦的深部的大的腔隙-腦室的擴大,尤以側腦室的前角、下角和第三腦室較為明顯。醫學影像科醫生在讀片的時候,發現上述這些現象,再加上臨床醫生給出的簡要病史(主要是無明顯臨床症狀的病史)並結合年齡(一般在60歲以上),最終會得出「老年性腦萎縮」或『老年腦』這類診斷。

  也就是說:

  1.「老年性腦萎縮」這個診斷是基於CT/磁共振檢查的基礎上發現的全腦的萎縮。首先它僅僅是個「片子」上的表現。其次,如果局部萎縮或者以局部萎縮明顯,則不考慮此診斷。

  2.「老年性腦萎縮」這個診斷需要結合臨床醫生提供的病史以及診斷傾向,「片子」僅僅是個「看圖說話」的基礎,但具體是什麼問題,還需要綜合判斷。一般情況下,「老年性腦萎縮」的診斷基於病人「沒有明顯症狀」的基礎上。

  3.「老年性腦萎縮」需是老年人,一般要求年齡在60-65歲以上。如果年輕人出現這些影像學上的表現,也不考慮是生理性的腦退化,即「老年性腦萎縮」。

  所以,所謂「老年性腦萎縮」並不是一個嚴謹的診斷名詞。它更多的是CT/磁共振檢查發現的影像學的表現。其界定是不清晰的,目前也沒有一個國際/國內權威機構發布的診斷標準。因為有少數所謂的「老年性腦萎縮」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表現出記憶力、計算力障礙,智能減退等痴呆的症狀。所以,當您體檢發現「老年性腦萎縮/老年腦」的時候,雖然不必過於緊張,因為多數老年人都會存在,但也不可能馬虎大意,建議1-2年複查一次CT/磁共振,動態觀察萎縮程度的變化,並且注意自己的記憶力、反應能力等,發現問題及時就醫。


  【備註】很多人都知道,腦有點像核桃仁,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進去的部分就是「腦溝」,突出的部分就是「腦回」,腦利用這種方式增加了腦表面(腦皮質)的總面積,青年人的腦飽滿、體積大,就像新鮮的核桃一樣,腦回寬大、飽滿,相應的空隙-腦溝就要被擠壓的很窄小。而隨著人的老化或其他什麼疾病的出現,會造成腦部主要功能細胞-神經元細胞的不斷減少(從作者以往的科普可知,神經元細胞是不可再生的,死一個少一個),腦的體積就會縮小,變得不再飽滿,腦表面的腦溝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大,像是「老核桃」一樣。

  另外,腦也不是「實心」的,中間也是有空隙的,即「腦室」,與腦溝一樣,在腦比較飽滿的時候,腦室相對狹小,當腦部萎縮的時候,腦室也會變大,即腦室擴張。但腦室裡面不是空氣,而是充滿了液體,這些液體與腦表面及脊髓內外空隙中的液體是想通的(所以,這些液體就叫做『腦脊液』),且是不斷循環的,如果因為種種情況,腦室裡的液體過多,就會造成腦室張力性擴張,長此以往,也會把腦壓迫得「萎縮」。

  

關於人腦結構和功能的相關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作者的相關科普(點擊紅字部分):《人腦使用說明書》,腦科醫生:看看您的腦用對了嗎?


  「小腦萎縮」

  不知從何時起,經常會從病人口中得知其有「小腦萎縮」的病史。但是查看其臨床症狀及相關檢查結果,並沒有發現可靠的證據證明其有這種可能性。最後反覆詢問,病人所描述的「小腦萎縮」其實就是「腦萎縮」(更多的是『老年性腦萎縮』)。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在醫生的認知概念裡,特別是神經科醫生的思維裡,「小腦萎縮」的定義是明確的以小腦部位萎縮為主的一大類疾病,更多的是指和遺傳因素相關,一般情況下是緩慢起病,進行性加重的。是目前醫療水平下,難以治癒,甚至是難以治療的疾病,是很棘手的臨床問題。雖然小腦梗塞、出血也會造成相應部位的局部腦萎縮,但是作為醫生一般不這麼稱它們為「小腦萎縮」,更不會將「老年性腦萎縮」稱為「小腦萎縮」。


  哪些原因會導致「腦萎縮」?

  除了上述的「老年性腦萎縮」外,還有很多疾病可以導致腦萎縮。常見的有:

  阿爾海默茨病(AD)。很多人也習慣於稱它為「老年性痴呆」(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個病是痴呆的最常見病因,也是老年人群中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CT/磁共振檢查可以發現腦部的萎縮,主要是以大腦半球(額葉和顳葉)的萎縮較為明顯,這些部位主要是主管記憶、計算、情感等功能的腦區,所以病人常常表現為容易忘事(越是最近發生的事越容易忘記),思維混亂、精神行為異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

  腦血管病。腦梗塞/腦出血是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的腦部血流供應異常所導致的腦部疾病,在作者以往的科普中也反覆說明過這個問題,即神經元細胞不可再生,無論什麼原因造成的神經元細胞的丟失,都是無法恢復的,所以,當局部的梗塞、出血造成的神經元損傷後,這個部位就會出現一定體積的腦組織量減少(雖然有膠質細胞的部分增生,但腦細胞總體上是減少的)。腦組織減少了,空間就會被釋放出來,就會出現局部的「腦萎縮」。此外,如果腦子裡反覆出現以小血管為主的遍及全腦的多發性小梗塞(腦小血管病等)的話,也可能會導致整個腦的萎縮。

  腦外傷/損傷/中毒。腦外傷可以導致局部腦組織損傷,與上一條腦血管病同理,局部的損傷導致神經元的死亡,就可能造成局部腦萎縮。還有一種情況,全腦的缺氧,最常見的就是新生兒因為生產時間過長過臍帶繞頸等原因造成了腦部的缺血缺氧,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嚴重的時候甚至導致「腦癱」,影響孩子的一生。而這種缺血缺氧造成的腦損傷也是可以造成神經損傷甚至部分死亡的,當然也會造成腦部萎縮(有些孩子因為腦損傷而後續腦發育遲緩,腦殼在長,腦仁卻長得慢,也會造成「腦萎縮」)。某些物質的毒性作用,如一氧化碳中毒等,也會造成腦部的廣泛損傷,最終導致神經細胞的部分死亡,進而有可能導致腦的萎縮。

  腦積水。上文說過了,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的腦脊液循環受阻、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最終導致腦脊液的量增加,都會導致腦室系統和腦表面(蛛網膜下腔)的壓力增高,繼而對腦組織產生壓迫,時間一久,就會把腦室「壓」萎縮。腦積水根據腦壓分為,高顱壓性腦積水正常顱壓性腦積水。而正常顱壓性腦積水常見於老年人,指腰穿測壓時,腦脊液壓力在正常範圍,但是研究表明,儘管測壓時壓力正常範圍,但是這種疾病仍然是由於腦脊液的生成>吸收導致的,在腦室周圍仍然存在壓力效應。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步履艱難、反應遲鈍(認知障礙)、尿失禁等「三大主徵」。根據腦脊液流通情況又分為梗阻性腦積水(腦室內或周圍腦脊液循環通道梗阻,造成腦脊液量增多,壓力升高);交通性腦積水(指腦室以外部分腦脊液循環受阻或者腦脊液生成多於吸收造成的腦脊液增加)。

  某些腦變性性疾病。所謂腦變性性疾病,是指腦部神經細胞(主要是神經元細胞),因為種種原因出現的神經元異常的程序性死亡(凋亡)/丟失等原因造成的一大類疾病。最著名的就是帕金森病。它是腦局部(中腦黑質區域)為主的病理性萎縮導致的,最經典症狀就是手/足不自主的抖動,全身肌肉、關節僵硬。除此之外,還有多系統萎縮也相對常見,與帕金森類似,它也是以小腦、腦幹部位為主的局部性腦萎縮,可以出現類似於帕金森等多種臨床症狀。當然除上述這兩種病之外,還有很多種腦變性性疾病。限於篇幅,就不再展開了。

  某些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某些疾病由於明確的基因問題所導致,可以造成全腦或局部腦組織的萎縮,如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遺傳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等疾病。因為基因缺陷,導致的廣泛性或局限性腦部的萎縮並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


  總結

  作者希望大家通過這篇科普能夠簡單了解「腦萎縮」。這其實是很複雜的一大類疾病,說它是疾病其實都不甚準確,應該是很多種疾病的一種「表象」。更多的時候是您在完成CT/磁共振後影像科醫生「看圖說話」的影像學描述性診斷。至於它是不是病?是什麼病?能不能治療?需不需要治療?如何治療?等問題,需要臨床醫生結合影像學報告以及病人的症狀以及其他的相關檢查綜合判斷。

  所以,當您再拿到報告提示「腦萎縮」的時候,一定要放平心態,不必過於緊張,因為很多時候,特別是對於老年人,這種「腦萎縮」是暫時不需要特殊處理的。但也不能太馬虎大意,即使是「老年性腦萎縮」也提示了您的腦功能在逐步退化。這時候呢,您可能需要通過更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體育鍛鍊以及更多的社會交往和學習來對抗這種退化,以保證您能夠在晚年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並且建議最好能定期做個頭部的CT/磁共振以動態觀察腦萎縮的程度有沒有進一步發展。以便及時幹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磁共振有輻射危害嗎?為何醫生會離開,反而部分親屬被要求留下?
    我們自身及親屬或多或少都有過做磁共振的經歷,作為普通市民的我們,雖然沒有專業知識,但仍然很疑惑,磁共振到底有沒有輻射?會不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危害?畢竟一般家屬都在外面,看著那一扇大門上的各種標誌,不禁開始擔憂起來,別到時候病沒治好,又因為磁共振的原因得了其他病。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對於曾經在醫院看過病的人來說,各種各樣的雷射或者ct肯定是非常常見的。而在醫學專業裡,醫學影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什麼彩超、核磁共振、ct和與x光的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這也讓很多人都感到了一絲迷惑。
  • 為什麼拍了CT還要拍磁共振?X片、CT、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常規說來,X線片目前在臨床上用於拍頭顱片、胸片、腹部平片、四肢的骨頭和關節片。日常體檢中X線片主要用來拍胸片,也就是醫生說的看看心肺,用來篩查肺部的疾病。MRI(磁共振):優點就是沒有輻射。成像細節豐富,可以三維成像。缺點就是慢,隨便掃一下半個小時。再就是噪聲大,建議做聽力保護。運動偽影嚴重,國內嬰幼兒這種無自控能力的患者多要使用鎮定劑。
  • 磁共振報告半月板「損傷」代表什麼含義?大多數人絕對想不到
    今天坐門診,來了一位中國礦大的學生,個子很高,神情非常的緊張,問了我一句:郭醫生,我的半月板壞了,膝蓋還能好嗎?我是籃球特招生進的大學,我是不是以後都不能打球了?說完把他的膝關節磁共振報告交給了我:半月板1度損傷,關節少量積液。我說你不用擔心,你平時訓練量大,半月板1度損傷和關節內有少量積液是正常的,沒有問題的。
  • 磁共振報告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神經,骨科醫生來告訴你該怎麼辦
    有一位脖子痛的患者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說頸椎的第三至第四節有突出的症狀,並且還壓迫著患者的神經,就特別緊張,不知所措,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低谷,就開始病急亂投醫。那麼做磁共振報告有椎間盤突出一定是有問題嗎?答案是:不是的。
  • 擔心有輻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
    擔心有輻射,CT、磁共振多久可以做一次?CT檢查兩害相權取其輕自然環境中存在天然的電離輻射,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報告指出,成年人人均受到的天然電離輻射劑量約為2.4毫西弗/年。
  • X光片、CT、磁共振檢查?你的疑問在這可以找到答案
    「醫生,可以幫我把X光片換成CT嗎?CT貴些是不是好些?」「醫生,聽說核磁共振更清楚,為什麼要給我照X光呢?」「醫生,我們可以不照磁共振嗎?都說有很大的核輻射。」在醫院,經常有患者和家屬面對各種影像檢查,提出類似的疑問。
  • 核磁共振到底輻射大不大?會不會有害健康?醫生一次說清
    核磁共振到底輻射大不大?核磁共振簡稱MRI,從名字來看,核磁共振既有「核」,又有「磁」,聽起來就是個輻射量很大的輻射系檢查。所以不怪很多病員會有疑慮:「核磁共振檢查會不會有害健康?」。可以簡單理解為身體裡的水分子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機器人為的製造一個磁場,利用電磁波信號成像,並沒有放射線的介入,人躺在核磁共振機產生的磁場裡,身體中的氫原子核能夠有規律地運動,然後通過計算機處理來形成我們看到的核磁共振圖像。
  • 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與MR(核磁共振)究竟是什麼,想必有很多家長不是很明白,孩子有病做什麼檢查好,是不是MR一定比CT強。下面我們談談CT與MR(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是X線束圍繞人體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透過該層面的X線小部分身體被吸收,大部分穿透身體被探測器吸收,後經計算機重建生成圖像。CT的優勢在於檢查速度快,對於不配合的兒童要求低,易於完成檢查。
  • 隱藏功能打破傳統禁忌,滬上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
    今年73歲的黃先生(化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被診斷為房室傳導阻滯,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讓黃先生沒有想到的是,他意外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考慮到黃先生的年齡和基礎疾病狀況,專家們為他植入上海首臺全自動抗磁共振起搏器。
  • 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 檢查需要注意這些
    那麼,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做ct能檢查出什麼?ct掃描有危害嗎?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吧。肺部ct能查出什麼病任何檢查方式都有其適應範圍,沒有什麼檢查手段是萬能的。CT檢測對於血流方面是不錯,增強掃描可以提高解析度,檢查出疾病的機會提高。但是CT是射線檢測原理,需要權衡後開展。肺部檢查手段多,需要針對性的開展。
  • 一份體檢報告:腦缺血灶是個什麼病症呢?動脈瘤又是什麼呢?
    導語:昨天,我聽到了一個消息,是關於我朋友的朋友的一份體檢報告,一份體檢報告可是把他嚇了個半死。因為體檢報告上的內容是這樣寫的。第一點是放射學可見雙側額葉、側腦室旁點狀異常信號,提示腦缺血灶,第二點是左側頸內動脈及大腦中動脈有流空信號,疑似動脈瘤,體檢報告上顯示腦缺血灶和疑似動脈瘤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體檢報告上的腦缺血灶和動脈瘤到底是什麼?
  • 醫生通俗科普:什麼是腦萎縮?查出腦萎縮還能活多久?
    平時體檢CT時經常會看到檢查報告單上出現腦部萎縮、蛛網膜下腔出現病變幾個大字,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不同原因所導致的大腦結構出現異常的神經性疾病,目前最主要的典型症狀就是痴呆。為什麼會得腦萎縮?那麼腦萎縮具體會有哪些症狀呢?記憶力逐漸退化,如果在某段時間突然出現性格上的改變和記憶力的退化就要注意,可能是大腦萎縮前的預兆,尤其是變得異常沉默、感情淡化、健忘、胡攪蠻纏等。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本次會議依託成熟的網絡會議平臺,致力於為國內外的廣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個突破時間地域限制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促進和加強國內磁共振工作者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大會共計邀請了16位核磁、順磁技術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針對上述主題做精彩報告並與大家進行交流。另外,本屆會議的舉行還得到了布魯克、紐邁分析等磁共振儀器生產廠商的支持。
  •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蓋延廷主任科普三叉神經痛必備知識
    1.什麼是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疾病導致的嚴重面部疼痛。雙側面部各有一根獨立的三叉神經,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感覺到面部不同位置的疼痛覺、觸覺、溫度覺。2. 三叉神經痛怎麼形成的?下列情況會導致三叉神經發射痛覺信號到大腦,引起三叉神經痛。
  • 腦萎縮能活多久 它有哪些症狀
    腦萎縮是比較常見的疾病,大多數的患者都是老年人。得了腦萎縮,患者的家屬都十分關心這種疾病可以活多久。那麼,腦萎縮到底能活多久呢?它有哪些症狀?治療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腦萎縮症狀性格行為的改變性格改變常為本病的早期症狀,病人變得落落寡合,不喜與人交往,或表現為沒有理想、欲望、對子女親人缺乏感情;生活習慣刻板怪異,性格急躁,言語腦萎縮增多,或囉嗦重複;或多疑自私,對自己的健康和安全特別關注,常因一些微小的不適而糾纏不清。
  • 珠海香洲區人民醫院引進高端磁共振設備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達為了進一步提高醫院影像專業診治水平,近日,珠海香洲區人民醫院新購置了一臺飛利浦公司1.5T磁共振機,經過安裝調試,目前正式投入使用。今年65歲的市民趙阿婆是一名康復科患者,長期左膝關節疼痛,聽說該院新引進了一臺磁共振設備,檢查更精細、清晰,她主動與醫生溝通,想使用磁共振替代CT檢查。綜合評估後,前往放射科進行了左膝關節磁共振掃描,並在兩個小時後取到了詳細的診斷報告,阿婆和家屬都非常滿意。
  • 廣州磁共振無磁攝像頭大概什麼價格
    廣州磁共振無磁攝像頭大概什麼價格體都會對病人或大夫造成嚴重傷害。鐵磁性投射物既可以是縫衣針、別針、螺絲刀、扳手等小物體,也可能是氧氣瓶、吸塵器、工具箱等大物體。典型的鐵磁性投射物含有鐵的成分,但鎳和鈷等元素也具有較強的鐵磁性。非鐵磁性金屬物品雖然不產生投射效應,卻能形成金屬偽影而幹擾圖像。
  • 聽起來很高大上的「生物共振物理治療儀」,到底是什麼?
    一、「生物共振物理治療儀」的原理是什麼?但是,該「治療儀」的輔助治療作用是建立在其能檢測出所謂「過敏信號」的基礎上的,如果連檢測的原理都站不住腳,那還談什麼治療作用呢?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更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搜索「治療儀」就會發現還有多如牛毛的類似儀器:經顱磁刺激腦循環功能治療儀、人體經絡細胞修復儀、電子暖宮養巢護理儀……與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過程複雜的正規診療儀器相比,這些「神奇儀器」往往具有以下特點:(1)宣稱基於光、聲、磁等物理原理;(2)堆砌各種土洋概念如「經絡」、「納米」、「排毒」、「暖宮」、「順勢療法」;(3)操作簡單,「診療」過程無痛、快捷;
  • 上海磁共振兼容性消毒儀大概什麼價格
    上海磁共振兼容性消毒儀大概什麼價格噴水把陽光房物體的熱量帶走降溫,並且可以達到自動清洗陽光房玻璃頂面的功能。降溫可以起到一時的作用,但因為噴水之後水會蒸發,蒸發的過程會帶走物體表面的一些熱量,隔熱效果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