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中的這個「小物體」,連檢驗科醫生都會錯過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原創 霍宇星 王豔霞 檢驗醫學網

作者:霍宇星 王豔霞

單位: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

案例經過

今日上午,我坐在電腦前,如往常一樣,仔細、認真的審閱每一例血細胞分析結果,突然,有一例血細胞分析結果映入眼帘:血小板89×109/L,平均血小板體積MPV14.6。

查看血小板直方圖如下圖所示:

這提示我此患者血小板數量減少,且從血小板直方圖顯示血平均小板體積增大,首先我考慮會不會是由於血小板聚集導致?我仔細查看了患者的血液,並未見到有明顯的凝集,也有可能是幾個血小板聚集在一起,隨即,我查看了邁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上檢測結果,沒有異常報警提示,如下圖:

以上圖片說明患者的血液無血小板聚集,我翻閱了患者的病例,患者於消化科門診就診,女性,48歲,初步診斷為消化不良,門診醫師給與其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複查甲狀腺功能等檢查。其結果顯示: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甲狀腺功能均無明顯異常。

大致了解了患者病情,憑藉我多年經驗,雖然儀器未提示有異常,但是我還是懷疑血小板可能有異常,為了排除疑惑,我在邁瑞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上進行了推片。十五分鐘之後,推片結束,在高倍鏡下發現血小板減少,易見大血小板,可見血小板直方圖所示的翹尾現象,其原因為大血小板所致,我繼續瀏覽全片,當我仔細觀察中性粒細胞時,發現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可見不規則的淺藍色包涵體,如下圖:

(點擊可放大觀看)

如圖所示,粒細胞中可見淡藍色包涵體,形狀不規則,有紡錘形、柳葉形等形狀,位置靠近細胞邊緣,每一個粒細胞中有1條或者2條。

此時,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種疾病介紹,我翻開了書,這種疾病名稱為:May-Hegglin異常(MHA)。本病非常少見,且不易被發現,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為MYH9突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巨大血小板和粒細胞包涵體三聯徵,且患者有出血傾向。患者粒細胞中的淺藍色不規則形狀的包涵體,類似於「杜勒小體」,呈紡錘形、長條形或者新月形等,每個粒細胞中大多含1條包涵體,少數可含2-4條不等,除了中性粒細胞外,在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中也可以見到同樣的包涵體。

經過對疾病的了解,我聯繫了患者,追問病史,患者於25歲懷孕生產時曾行血細胞分析檢查,當時發現血小板減少,但是未進一步查明原因。遂又詢問其家族史,患者孫子有血小板減少病史,餘無異常。並且對患者同胞姐姐進行了血細胞分析檢測及推片,未發現異常。我與患者溝通,向其解釋了我的想法,建議其到上級醫院行相關的基因測序檢測,患者考慮後放棄行相關檢查。MuzannarAM等人表示在臨床上,大多數MHA患者的女性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即使偶爾發現,也不需要治療。

經驗總結

本病粒細胞中包涵體易與杜勒小體混淆,其鑑別點如下:

1、杜勒小體體積較小,常成圓形、橢圓形界限不清楚的雲霧狀,而MHA包涵體較清晰,界限清楚並相對有型(剛開始看片的時候,我就將本包涵體誤認為杜勒小體,仔細觀察後發現並不一樣)。

2、當患者感染時杜勒小體常伴有粒細胞中毒顆粒、空泡變性、核固縮等粒細胞中毒表現,且一般無巨大血小板出現,當感染控制後杜勒小體就會消失;而MHA患者的包涵體會終身存在。

自我反思

在觀察本例患者血片時,我差點就忽略了粒細胞中的包涵體存在,只在意血小板的數量及形態,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這種特殊形態的存在,這使我反思了自己在平時的工作中一定要全面觀察,且要自我提升,如若沒有看過這個疾病介紹,可能也將此包涵體誤認為杜勒小體,往其他方面想了。所以當遇見血細胞分析出現血小板減少,MPV增大時,進行推片鏡檢不僅要觀察血小板的數量和大小,也要觀察其他細胞形態,以免漏診。

學無止境,在從醫的路上,這個詞語顯得更加的重要,我們不要自我滿足,無論是新的工作人員還是工作了多年的人員,都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的進修,這樣才能儘量的不會誤診、漏診。

【參考文獻】

1.書的名稱

2.MuzannarAM,Al Harbi M,Rathore R,et 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labor anddelivery in a patient with May-Hegglin an-omaly: a casereport[J].Local and regional anesthesia,2017,10(1):53-58.

3.RuhoySM.Macrothrombocytopenia With Döhle Body-Like Gran-ulocyteInclusions: A Case Report of May-Hegglin Anomaly in a 33-Year-OldWhite Woman With an Update on the Molecular Findings of MYH9-RelatedDisease[J].Laboratory medicine,2016,47(3):246-250.

編輯:Bling 審校:Rose

閱讀原文

原標題:《細胞中的這個「小物體」,99%的人沒見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檢驗設備越來越高精尖 年輕醫生看細胞的手藝也沒丟
    檢驗科醫生在醫學院學的「手藝」是不是都荒廢了?3月22日,記者從武漢市臨床檢驗中心獲悉,武漢舉辦了首次臨床檢驗細胞形態技能競賽,從比武成績來看,年輕的檢驗才俊們技術是過硬的。  此次競賽,全市各大醫院派出了54名年輕的檢驗技術人員參加,通過預賽、決賽的角逐,楊雪等20多位才俊獲得優異成績,優異成績出乎評審專家們的意料。
  • 檢驗科醫生的忠告:這個時候請不要使用保險套!
    「醫生,我這精子是不是很猛啊?快幫我看看」… …還有個別有事沒事來醫院擼一發,看看自己的精子質量有沒有下降,想通過這樣來證明自己的性功能是強悍的(不知道哪裡來是邏輯)。我把問題拋給了南醫檢驗(南方醫科大學檢驗系)微信群,這裡有南方醫科大學醫學檢驗各屆大神,我們來看看他/她們是怎麼說的:
  • |醫生教你3分鐘看懂基礎檢驗報告單
    「醫生,我做的是什麼檢查呀?」每當面對醫生根據病情開具的檢驗申請單後,患者都會好奇自己是做的是哪項檢查。而當拿到檢驗報告後,看著滿篇的專業名詞,又覺得一頭霧水。為了幫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檢驗科為大家詳細講解了臨床常見的檢驗報告。
  • 獻給29生日的一份特殊禮物——檢驗科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血液...
    所以他的妻子李女士在6號給他準備了生日蛋糕,特地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補過生日。用妻子的話說,29歲的生日在今天(11月6日)過更有意義。可見妻子對於張先生的造血幹細胞捐獻非常支持。同時張先生也想通過這樣一個機會祝福受捐者,願他早日康復。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LC-MS/MS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我們特別請到檢驗科郭瑋老師來談談這項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和意義。  我們此次就臨床檢測中的LC-MS/MS應用採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
  • 全科醫生是幹嘛的?前景如何,快來看看吧!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科醫生是幹嘛的,甚至連全科醫生這個職業都沒有聽說過。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越來越發達,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之際,全科醫生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且強烈。近些年來,國家也逐步地重視全科醫療的發展,給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很多政策性的支持和鼓勵。並且也頒布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去大力培養全科醫生,比如廣受社會關注的臨床醫學定向生項目便是其中的傑作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都有數萬名全科醫生走向醫療崗位,為基層衛生的建設添磚加瓦。
  • 院內神藥丨這家醫院皮膚科30種自製神器,連醫生都自留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杜娟醫生指出,很多姑娘來科室就診,對於那些腫脹不明顯沒有明顯滲出的非急性面部皮炎患者沒有任何化妝品可以使用,因為化妝品中的有效成分都會刺激面部皮膚屏障的修復加重面部的過敏症狀。
  •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科普教你3分鐘看懂基礎檢驗報告單
    經濟視野網6月18日電(江麗波 蘇航 宋妍妍)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要想讀懂醫院的檢驗報告單似乎不難。但是當你去醫院就醫時,面對醫生根據病情開具的檢驗申請單,是不是一臉「蒙圈」的感覺呢?當你拿到檢驗結果的報告單時,面對那麼多的專業名詞,你又能看懂嗎?
  • 這個粑粑?搞事情喲!
    電話那頭傳來聲音,「我是消化科的醫生,我們有一份大便標本急需排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蟲感染!」 當天值班的急診檢驗科人員張澤彬,孫濤和馬郡在收到患者糞便標本之後,立馬開始工作。 夏科雷登結晶為無色透明的稜形結晶,常在阿米巴痢疾、鉤蟲病及過敏性腸炎大便中出現。
  • 這個嬰兒嗜酸性細胞很高,竟然是這個罕見病
    消化科醫生懷疑「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2.過敏性腹瀉」,就把小於收入消化科,準備行胃腸鏡等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500個/微升)可能由多種情況引起,包括變態反應性,傳染性,炎性和腫瘤性疾病。為此,科室開展了多次疑難會診。為排除感染性疾病,請感染科會診,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都查了,沒有發現感染的證據。
  • 人工智慧診斷皮膚癌準確率達91%,未來手機當醫生不是夢
    他們通過深度學習的方法,用近13萬張痣、皮疹和其他皮膚病變的圖像訓練機器識別其中的皮膚癌症狀,在與21位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後,他們發現這個深度神經網絡的診斷準確率與人類醫生不相上下,在91%以上。深度學習為醫學添磚加瓦在中國,皮膚癌並不是癌症家族中特別矚目的成員,這是因為黃種人的皮膚癌發病率要低於白種人。
  • 急診科醫生什麼病都會看,是不是比專科醫生水平高?
    感覺電視中的醫療劇最喜歡拍的就是急診科的故事,戲劇性強。急診科醫生每天能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在普通人眼裡,急診科醫生是很厲害的,什麼都要會,什麼病都能看,感覺很神。但是,你知道嗎?事實和你想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很多醫生心中都有一條默認的鄙視鏈,越專的科室,越覺得上檔次。
  • 醫生:不要錯過這個黃金期
    人的意識很重要,如果你意識到了吸菸對身體的危害,也就會自動遠離香菸,如果這是被動被迫戒菸的話,幾乎都會以失敗收場。醫生:不要錯過這個黃金期經過科學實驗證明,對於老菸民來說,如果能夠在35歲之前成功戒菸的話,或許會不還有望恢復正常功能,因為35歲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生命的一個分水嶺,35歲之前肺部功能是比較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也比較強大,因此在這個歲數之前戒菸是最佳黃金期,想戒菸的不要錯過。
  • 檢驗科一篇碩士論文發表在ONCOTARGET AND THERAPY
    「大醫一院檢驗科」公眾號新增科研之窗欄目,將對檢驗科發表的重要科研論文進行介紹,供大家學習和參考,以期進一步提高檢驗科整體的科研能力
  • 精準為先,競速有道-急診檢驗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應用
    《共識》也強調了急診檢驗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意義,建議急診檢驗人員應通過多種方式與臨床醫護人員密切溝通,以了解臨床需求、改進檢驗工作。此外,危急值項目的設置、評估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也離不開檢驗科與臨床科室共同討論並達成共識。檢驗貫穿疾病的篩查、鑑別診斷、療效監測及隨訪全過程,有文獻顯示,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70-85%是以檢驗結果為依據。
  • 山大二院檢驗醫學中心:病案追兇者,顯微鏡下作戰的「特種部隊」
    其中血培養很快呈現陽性,經過鑑定為產單核細胞李斯特感染,檢驗醫學中心臨床微生物科主任張旭華結合患兒的早產、低體重等表現,推斷產婦極有可能為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感染,才造成的早產。「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感染相對罕見,產婦和胎兒屬於易感人群,感染後容易引起早產。」張旭華介紹。
  • 全科醫生真的不如專科醫生嗎?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全科醫生的學習當中,為基層醫療貢獻一份力量,使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更加完善。 近年來,全科醫生的概念在各種報導中被不斷提及。但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區別,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先去全科醫生處就診,難道不是專科醫生更加專業嗎?
  • 皮膚科醫生眼裡的那束光.......看不見的皮膚殺手——紫外線!
    細胞被高劑量的光輻射損傷後,就像車間發生零件毀損、機器停滯、運作失誤異常引發混亂。光能直接損傷細胞中的DNA、蛋白質和脂質等以及更多的生物分子,同時以氧化應激、炎症反應、細胞凋亡等更多方式持續廣泛地加重著光損傷效應。
  • 檢驗科將變成本中心,IVD集採真的在路上?談談機會與風險!
    在此環境下,患者在醫院看病,醫保付多少錢,取決於患者檢查的項目是否在醫保範圍內(治這個病固定多少錢,檢查、耗材、人工等等都包含在內)來計算,這就意味著以前多餘、重複不必要的檢測會大幅度的減少,這樣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一定程度做到了醫保份額最大化。
  • 深圳發布國內首部全科醫生管理辦法:全科醫生單獨評價
    小邱是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大浪社康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除了看病,解決居民的「頭痛腦熱」、發現危急重症及時轉診之外,她還要承擔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老年健康體檢、慢病管理等基本公衛工作和提供家庭醫生服務。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作為國內新興的一個醫生類別,全科醫生的定位是居民的健康「守門人」,換句話說,只要是跟居民健康有關的事,他們都要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