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十萬火急的電話 」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早上十點的急診檢驗室,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一陣電話聲如同利箭般劃破寧靜。
「喂!您好,是急診化驗室嗎?」電話那頭傳來聲音,「我是消化科的醫生,我們有一份大便標本急需排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蟲感染!」
當天值班的急診檢驗科人員張澤彬,孫濤和馬郡在收到患者糞便標本之後,立馬開始工作。他們同時做了金標法和化學法,顯示結果,糞便隱血:++;大便性狀:黃褐色,軟;
小貼士
鉤蟲對人體的主要危害是由於成蟲的吸血活動。鉤蟲成蟲在人體腸道內的吸血活動,使得腸道黏膜破潰,破潰的傷口不容易癒合,引起宿主腸道內長期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不斷損耗而導致貧血。
「 發現大量夏科雷登結晶 」
「寶劍樣」的夏科雷登結晶
但是奇怪的是,鏡檢沒有發現紅細胞以及蟲卵,只發現鏡下有大量的夏科雷登結晶。
夏科雷登結晶為無色透明的稜形結晶,常在阿米巴痢疾、鉤蟲病及過敏性腸炎大便中出現。
張澤彬隨即想到患者的血液檢驗報告,說動就動,他立馬查閱了該患者的其他檢驗報告發現:WBC 12x10^9/L, HB 120/L,EO# 8.9X10^9/L,EO% 71.2,總IGE 340 IU/mL(醫生後期補查)。細心的隊員們發現這麼高的嗜酸性粒細胞,馬上諮詢了病房護士該患者是否有過敏、皮膚病等症狀。
嗜酸性粒細胞偏高
嗜酸性粒細胞偏高,往往見於身體內的一些變態反應性疾病,比如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等,在寄生蟲感染的時候,血液當中的嗜酸性粒細胞也會增多,嗜酸性粒細胞的增高會更加顯著。
「 驟雨初歇 」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病房的醫生告訴小夥伴們,患者是當地小區的環衛工人,可能會接觸一些疫水疫物。鉤蟲很有可能隱藏其中,經皮膚傳播給患者。
小夥伴們還想到一個辦法,用飽和鹽水浮聚法更有可能找到蟲卵。一般寄生蟲卵的比重為1.055~1.145之間,在水中蟲卵可下沉。如果把它置於比重大於蟲卵的飽和鹽水中(比重為1.170),蟲卵便漂浮在液面上,便於蟲卵的集中而提高檢出率。但是急診化驗室裡只有生理鹽水,飽和度遠遠達不到要求。張澤彬就利用中午吃飯的時間,去買了一包食鹽,現場配置飽和食鹽水。
「功勞鹽」
馬郡取了標本,放到飽和鹽水裡輕輕攪拌,用玻片取出懸浮在最上層的漂浮物觀察。
「這個好像是……蟲卵?你們來幫我看一下?」帶著三份驚訝,三分懷疑的聲音在化驗室輕聲響起,張澤彬、孫濤兩人立馬圍到顯微鏡旁。
謹慎的孫濤留了個心,他提出了自己疑惑:「這個』蟲卵』看著和教科書上不太一樣,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小夥伴們仔細比對教科書和觀察到的「蟲卵」,發現形態上不太一樣,於是他們開始思考——
這個是不是蟲卵?
如果不是鉤蟲卵那是什麼蟲卵?
孫濤打電話給消化內科醫生,仔細諮詢了病人有沒有吃淡水魚或者海鮮,得到否定的答案,從生活習性上排除掉是吸蟲蟲卵的可能。
然後他們對著圖譜比照,圖上鉤蟲卵的內容物、邊緣、大小和發現的「蟲卵」還是有一些出入。所以並不能確定發現的是否就是鉤蟲卵。
在判斷寄生蟲感染時,不僅僅是要依靠臨床表現,更重要的是找到蟲卵。化驗到了這一刻,似乎走入了一條死胡同,幾位化驗室的小夥伴陷入了沉默。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你們看!」張澤彬聲音突然拔高,因為著急而有些破音:「標本送檢的時間是早上5點多,檢驗的時間是10點多,會不會是因為中間間隔的時間太長有關?」
知識點
糞便寄生蟲檢查,要求臨床能夠多量多次連續送檢3天,並且標本要在一小時內送檢。
柳暗花明又一村,張澤彬馬上聯繫了消化內科醫生,請患者再留一次大便標本立馬送檢,收到樣本後的小夥伴立即用剛配好的飽和鹽水進行浮聚鏡檢,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很容易就看到了鉤蟲蟲卵,和教科書上的一模一樣。
確定蟲卵那一瞬間,幾位小夥伴捏緊拳頭,內心卻鬆了一口氣,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蟲病也越來越少,這是他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檢測到寄生蟲蟲卵,內心激動的同時,他們又聯繫上檢驗科體液組的組長張正良確認了一遍,得到肯定的答案。
於是小夥伴們第一時間告知消化內科的醫生,報告檢測到了鉤蟲蟲卵。隔天患者做了腸鏡檢查,醫生在腸鏡中發現了活的鉤蟲成蟲。醫生檢到成蟲後立馬送檢驗科,顯微鏡下再次確認了鉤蟲成蟲和成蟲產的卵。
圖片過於那啥,慎點!!!
腸鏡可見活的鉤蟲成蟲
檢測出鉤蟲卵之後,小夥伴們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求知慾促使他們準備把標本裡的蟲卵孵育出來,過了兩天,小夥伴們在鏡下看到了鉤蚴,又過了兩天,小夥伴們在鏡下看到了孵化出來的鉤蚴。
更加那啥!你別點!!!
高倍鏡下的鉤蚴
專家點評
在判斷是否為寄生蟲感染時,不僅僅是要依靠臨床表現,更重要的是找到蟲卵。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地與臨床溝通交流,結合臨床的懷疑和提醒,獲得患者的病史,生活/工作環境等,更能加強檢驗結果的準確。
這個案例也體現了臨床與檢驗的溝通以及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向臨床提出準確的診斷報告,加快明確患者病情的診斷,使患者及時得到治療。
—金勝航(浙大二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
圖 | 檢驗科 張澤彬 孫濤 馬郡
文 | 檢驗科黃希穎 宣傳中心 大雨
部分文案來源 | 檢驗醫學公眾號
球分享
球點讚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