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處於醫療第一線,承擔著搶救急、危、重患者的重任,加強急診檢驗建設對於提高醫院急救能力和診療水平、及時救治患者至關重要。近日,「2020 Mylab+Day實驗室•論道未來」急診論壇在廣州舉辦,西南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葳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陶志華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段朝暉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紀玲教授圍繞急診檢驗建設及未來發展重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享。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世揚教授擔任大會上半場主席並表示:
檢驗結果是臨床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的主要依據,而急診檢驗處於急診診療第一線,是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環節。加強急診實驗室能力建設能進一步提升急診科救治水平,讓急診檢驗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更好滿足臨床和危急重症患者的需要。
為進一步規範急診檢驗建設,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共同制定《急診檢驗能力建設與規範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就急診檢驗的資源、質量管理和流程優化、危急值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建議,並匯總急診常見症狀和疾病,根據診療需求給出開展必要急診檢驗項目的建議。
當前,我國在急診檢驗工作上仍存在標本分級管理不清晰、從業人員專業水平有待提高、急診檢驗場所與生物安全待改進等諸多問題,《共識》針對這些痛點都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陳葳教授指出:「舉例來說,《共識》明確提出醫療機構應制定項目選擇程序並徵求臨床科室意見,根據醫院急診患者來源及專科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在急診檢驗流程優化方面,《共識》特別強調檢驗科應定期監控質量指標、評估急診檢驗全程質量並定期評估報告時間,與臨床共同改進樣本周轉時間(TAT)等質量指標。
急診檢驗與臨床保持密切的雙向溝通能有效保證臨床正確解讀、使用檢驗報告。《共識》也強調了急診檢驗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意義,建議急診檢驗人員應通過多種方式與臨床醫護人員密切溝通,以了解臨床需求、改進檢驗工作。此外,危急值項目的設置、評估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也離不開檢驗科與臨床科室共同討論並達成共識。
檢驗貫穿疾病的篩查、鑑別診斷、療效監測及隨訪全過程,有文獻顯示,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70-85%是以檢驗結果為依據。為了讓檢驗發揮最大醫學價值,臨檢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紀玲教授表示,「尤其當面對疑難案例或出現檢測結果與臨床不符的情況時,檢驗科醫生應當走出科室積極參加臨床疑難病例討論、根據臨床需求提出實驗室解決方案,或對檢驗結果提供基於實驗室檢驗過程的專業判斷及解釋,這對發揮檢驗最大價值、促進急診檢驗及臨床的高效合作以及提升急診患者的救治效果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詹紅教授擔任大會下半場主席並指出:
急診患者往往發病緊急且病情複雜,要求急診科室在最快時間內進行有效救治,這就特別需要急診檢驗科室的全力支持。通過設置科學、充分滿足臨床需求的急診檢驗項目,結合穩定、高效的檢測平臺,可助力急診醫生快速獲取檢測報告,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
目前,急診中常見的疾病包括急性胸痛、急性腹痛、急性循環衰竭(休克)等,這些病症往往起因複雜且臨床表現不一,臨床需要儘快明確病因、對症救治。」段朝暉教授指出,「為全面評估這類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除了常規急診檢驗項目的設置,還要引入一些新項目加入到急診檢驗菜單中,打造全面的檢測菜單才能持續滿足急診患者需求。
「科學配置的檢驗項目和穩定、高效運轉的平臺儀器是檢驗科保持『戰鬥力』的必備武器。為了保障急診檢驗的質量與效率,急診檢驗設備必須保證24小時連續運轉,這對設備儀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志華教授表示
為保證檢急診檢驗工作有序進行,實驗室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儀器平臺,優先選擇操作簡單、檢測快速、結果穩定、故障率低,在檢驗科應用廣泛的設備。
急診TAT是保證診療及時有效、提升臨床與患者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實驗室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急性胸痛是急診患者的主訴之一,臨床可通過心肌肌鈣蛋白(cTn)檢測幫助識別高危患者,有效救治、分流胸痛患者。高敏心肌肌鈣蛋白(hs-cTn)檢測是指用高敏感方法測定cTn,能更早發現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國專家共識建議急性胸痛患者檢測cTn(也包括hs-cTn)的TAT應不超過1小時[6]。
陶志華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實驗室為提升hs-cTnT檢測速度的「急」限挑戰經歷:
為進一步加快檢測TAT,實驗室制定專項改進方案,覆蓋抽血、樣本運送、上機到出報告全程。分析前做到急診樣本優先派送,採用抗凝血漿代替血清並使用獨立離心機,縮短樣本前處理時間;採用羅氏診斷cobas e411免疫平臺及Elecsys hs-cTnT檢測試劑,全天候待機,3.5分鐘快速啟動,樣本隨插隨測,9分鐘即可出結果,高質高效的檢測助力臨床快速決策。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急診常遇的病症之一。根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級標準,大多數創傷性腦損傷為輕微(GCS=15)、輕度(GCS=14或15)和中度(GCS=9-13),通常在急診階段出現不同的神經症狀,只有小於10%的輕度患者存在顱內病變,更少患者需要進行神經外科手術。目前,臨床上常將CT檢查作為診斷和監測創傷性腦損傷的金標準,但因CT檢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費用高、資源有限且使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臨床需相關指標進行輔助評估,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
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對創傷性腦損傷研究的深入,相關生物標誌物相繼被發現。S100B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腦損傷生物標誌物,也是唯一獲得共識指南推薦,用於輔助判斷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CT檢查的生物標誌物。研究證實,腦損傷後腦脊液和血清中S100B水平升高,且顱內損傷越重,S100B水平越高。當S100B小於0.10μg/L時,可以較可靠地排除輕度顱腦損傷患者顱內病變的存在,並可使CT檢查減少30%。此外,S100B還可預測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預後,幫助監測無意識的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預測結果並評估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創傷性腦損傷兒童和顱腦外損傷的患者不適合S100B檢測,而且S100B的半衰期為90分鐘,需要在6小時以內進行檢測才會有效。
作為全球體外診斷的領導者,羅氏診斷始終致力於在急診領域提供全面、高效、且具有高醫學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心臟標誌物、膿毒症、激素、傳染性疾病等多個領域都擁有豐富的檢測項目。
羅氏診斷中國副總裁,專業和分子診斷部陳錦添先生表示:
羅氏診斷始終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通過提供具有更高醫學價值、優質高效的檢驗產品滿足急診檢驗發展需求,助力提升中國急診檢驗水平,從而更好服務臨床、提升急診患者救治效率。未來,羅氏診斷希望與更多急診檢驗及臨床領域的專家攜手,引領急診檢驗創新變革,造福中國患者。
-THE END-
來源:羅氏診斷
版權歸原作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關注急診醫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