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為先,競速有道-急診檢驗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應用

2021-01-13 健康界

診處於醫療第一線,承擔著搶救急、危、重患者的重任,加強急診檢驗建設對於提高醫院急救能力和診療水平、及時救治患者至關重要。近日,「2020 Mylab+Day實驗室•論道未來」急診論壇在廣州舉辦,西南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葳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陶志華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段朝暉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紀玲教授圍繞急診檢驗建設及未來發展重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享。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世揚教授擔任大會上半場主席並表示:




檢驗結果是臨床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的主要依據,而急診檢驗處於急診診療第一線,是搶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環節。加強急診實驗室能力建設能進一步提升急診科救治水平,讓急診檢驗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更好滿足臨床和危急重症患者的需要。


大多數起病急、症狀重、病情複雜多樣的患者往往首診於急診科,使急診科成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   急診檢驗是急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檢驗項目、準確快速的檢驗報告是急診患者在黃金時間窗內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  
 


為進一步規範急診檢驗建設,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共同制定《急診檢驗能力建設與規範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就急診檢驗的資源、質量管理和流程優化、危急值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建議,並匯總急診常見症狀和疾病,根據診療需求給出開展必要急診檢驗項目的建議。



當前,我國在急診檢驗工作上仍存在標本分級管理不清晰、從業人員專業水平有待提高、急診檢驗場所與生物安全待改進等諸多問題,《共識》針對這些痛點都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陳葳教授指出:「舉例來說,《共識》明確提出醫療機構應制定項目選擇程序並徵求臨床科室意見,根據醫院急診患者來源及專科特點進行合理設置;在急診檢驗流程優化方面,《共識》特別強調檢驗科應定期監控質量指標、評估急診檢驗全程質量並定期評估報告時間,與臨床共同改進樣本周轉時間(TAT)等質量指標。

急診檢驗與臨床保持密切的雙向溝通能有效保證臨床正確解讀、使用檢驗報告。《共識》也強調了急診檢驗與臨床溝通的重要意義,建議急診檢驗人員應通過多種方式與臨床醫護人員密切溝通,以了解臨床需求、改進檢驗工作。此外,危急值項目的設置、評估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也離不開檢驗科與臨床科室共同討論並達成共識。


檢驗貫穿疾病的篩查、鑑別診斷、療效監測及隨訪全過程,有文獻顯示,醫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70-85%是以檢驗結果為依據。為了讓檢驗發揮最大醫學價值,臨檢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劑』。」紀玲教授表示,「尤其當面對疑難案例或出現檢測結果與臨床不符的情況時,檢驗科醫生應當走出科室積極參加臨床疑難病例討論、根據臨床需求提出實驗室解決方案,或對檢驗結果提供基於實驗室檢驗過程的專業判斷及解釋,這對發揮檢驗最大價值、促進急診檢驗及臨床的高效合作以及提升急診患者的救治效果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詹紅教授擔任大會下半場主席並指出:



急診患者往往發病緊急且病情複雜,要求急診科室在最快時間內進行有效救治,這就特別需要急診檢驗科室的全力支持。通過設置科學、充分滿足臨床需求的急診檢驗項目,結合穩定、高效的檢測平臺,可助力急診醫生快速獲取檢測報告,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






目前,急診中常見的疾病包括急性胸痛、急性腹痛、急性循環衰竭(休克)等,這些病症往往起因複雜且臨床表現不一,臨床需要儘快明確病因、對症救治。」段朝暉教授指出,「為全面評估這類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除了常規急診檢驗項目的設置,還要引入一些新項目加入到急診檢驗菜單中,打造全面的檢測菜單才能持續滿足急診患者需求。



常見的女性急腹症包括異位妊娠、先兆流產、早孕、痛經、黃體破裂、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腫扭轉,其他非婦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等原因。因此針對女性急性腹痛患者,在進行常規檢測之外,還應藉助婦科急症標誌物如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檢測以排查婦科急症風險。在婦科領域,羅氏診斷電化學發光全自動免疫分析系統擁有高準確度、高靈敏度、寬線性範圍、完善的參考區間等優勢,最快能在9分鐘內得到血清β-HCG等指標檢測結果,助力臨床快速、精準診療。


休克是急性循環衰竭的臨床表現,62%的急診分布性休克病人發生膿毒症休克[1],及時發現並阻斷細胞因子風暴是阻斷膿毒症進程的關鍵環節。IL-6 是炎性反應的最早預警指標,也是細胞因子風暴的重要信號兵,臨床實踐證明,多個指標的聯合應用可提高對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率、評價感染嚴重程度及預後判斷價值,聯合降鈣素原(PCT)和IL-6可用於細菌感染的輔助診斷[2]。羅氏診斷Elecsys®BRAHMS PCT和Elecsys® IL-6檢測採用電化學發光技術,經過大量臨床驗證,兼顧準確度高、重複性好、操作方便等優勢,有助於臨床醫生早期發現感染,改善治療決策,提高治療成功率。


甲狀旁腺是頸部產生甲狀旁腺激素( PTH )的小內分泌腺,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是甲狀旁腺過度活躍引起的 PTH 過度表達[3]。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是最常見的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形式之一,唯一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甲狀旁腺腺瘤[4],術中可以使用PTH檢測來觀測PTH水平,監測指導手術進行。相比於基線水平或者手術前的最高值,術中 PTH 水平下降 50%代表手術成功並預測正常血鈣水平;同時有研究證實術中 PTH 測量可以在預測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患者的治癒方面獲得更高準確度[5]。羅氏診斷Elecsys®PTH STAT急診檢測可以在外科手術進行時進行同步檢測,9分鐘即可出結果,在微創甲狀旁腺切除術中作用顯著。



「科學配置的檢驗項目和穩定、高效運轉的平臺儀器是檢驗科保持『戰鬥力』的必備武器。為了保障急診檢驗的質量與效率,急診檢驗設備必須保證24小時連續運轉,這對設備儀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志華教授表示



為保證檢急診檢驗工作有序進行,實驗室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儀器平臺,優先選擇操作簡單、檢測快速、結果穩定、故障率低,在檢驗科應用廣泛的設備。


急診TAT是保證診療及時有效、提升臨床與患者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實驗室整體水平的重要指標。急性胸痛是急診患者的主訴之一,臨床可通過心肌肌鈣蛋白(cTn)檢測幫助識別高危患者,有效救治、分流胸痛患者。高敏心肌肌鈣蛋白(hs-cTn)檢測是指用高敏感方法測定cTn,能更早發現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國專家共識建議急性胸痛患者檢測cTn(也包括hs-cTn)的TAT應不超過1小時[6]。


陶志華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實驗室為提升hs-cTnT檢測速度的「急」限挑戰經歷:






為進一步加快檢測TAT,實驗室制定專項改進方案,覆蓋抽血、樣本運送、上機到出報告全程。分析前做到急診樣本優先派送,採用抗凝血漿代替血清並使用獨立離心機,縮短樣本前處理時間;採用羅氏診斷cobas e411免疫平臺及Elecsys hs-cTnT檢測試劑,全天候待機,3.5分鐘快速啟動,樣本隨插隨測,9分鐘即可出結果,高質高效的檢測助力臨床快速決策。


創傷性腦損傷(TBI)是急診常遇的病症之一。根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級標準,大多數創傷性腦損傷為輕微(GCS=15)、輕度(GCS=14或15)和中度(GCS=9-13),通常在急診階段出現不同的神經症狀,只有小於10%的輕度患者存在顱內病變,更少患者需要進行神經外科手術。目前,臨床上常將CT檢查作為診斷和監測創傷性腦損傷的金標準,但因CT檢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費用高、資源有限且使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臨床需相關指標進行輔助評估,避免不必要的CT檢查。


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對創傷性腦損傷研究的深入,相關生物標誌物相繼被發現。S100B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腦損傷生物標誌物,也是唯一獲得共識指南推薦,用於輔助判斷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CT檢查的生物標誌物。研究證實,腦損傷後腦脊液和血清中S100B水平升高,且顱內損傷越重,S100B水平越高。當S100B小於0.10μg/L時,可以較可靠地排除輕度顱腦損傷患者顱內病變的存在,並可使CT檢查減少30%。此外,S100B還可預測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預後,幫助監測無意識的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預測結果並評估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創傷性腦損傷兒童和顱腦外損傷的患者不適合S100B檢測,而且S100B的半衰期為90分鐘,需要在6小時以內進行檢測才會有效。

 


作為全球體外診斷的領導者,羅氏診斷始終致力於在急診領域提供全面、高效、且具有高醫學價值的整體解決方案,在心臟標誌物、膿毒症、激素、傳染性疾病等多個領域都擁有豐富的檢測項目。


羅氏診斷中國副總裁,專業和分子診斷部陳錦添先生表示:





羅氏診斷始終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通過提供具有更高醫學價值、優質高效的檢驗產品滿足急診檢驗發展需求,助力提升中國急診檢驗水平,從而更好服務臨床、提升急診患者救治效率。未來,羅氏診斷希望與更多急診檢驗及臨床領域的專家攜手,引領急診檢驗創新變革,造福中國患者。



[1]急性循環衰竭中國急診臨床實踐專家共識,中華急診醫學雜誌,2016 年 2 月第 25 卷第 2 期[2]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7,40(04): 243 257.[3]CKD, 慢性腎病,FraserWD, Lancet. 2009;374:145 58[4]Fraser WD, Lancet. 2009;374:145 58[5]Barczynski M, et al,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9:394;843 9[6]《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檢測心肌肌鈣蛋白的專家共識》,中華醫學雜誌,2017年4月25日第97卷第16期

-THE END-

來源:羅氏診斷

版權歸原作所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關注急診醫學資訊

相關焦點

  • 哈醫大二院PCR實驗室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急危重症患者的檢測
    龍頭新聞訊(李華虹 方若冰 記者 霍營)疫情防控中,有一批特殊的幕後英雄,他們雖然沒有衝鋒在病房的最前沿,但卻仍然要身著三級防護,長期工作在危險的實驗室,他們就是基因檢驗團隊。4月20日,哈醫大二院全面開展住院患者疫情篩查,全部住院患者和陪護人員都需進行抗體及核酸檢測,這項舉措對醫院檢驗設施和檢驗人員提出了巨大挑戰,接到任務的哈醫大二院臨床基因擴增檢測實驗室(簡稱「PCR實驗室」)迅速反應、快速落實工作方案,晝夜不休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急危重症患者的檢測任務。
  • 急診檢驗能力建設與規範中國專家共識(2020)
    ,使急診科成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急診檢驗是急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急診檢驗項目,準確及時的檢驗報告,能夠為急診患者在黃金時間窗內得到有效救治提供重要保障。然而,由於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各醫療機構內急診檢驗的能力參差不齊;同時,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檢驗項目不斷被應用到臨床,急診醫生需要對急診檢驗項目進行合理應用。
  •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二十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年會召開
    另一方面,EICU,也是急診重症監護病房的英文縮寫。EICU為持續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保障,已成為急診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希望能拓展大急診急救體系,促進急診醫學的發展」,這是6月23日召開的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二十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會議暨首屆中國急危重症大會開幕式上大會主席陳玉國教授強調的。
  • 救命神器ECMO(體外膜肺氧合)連救11位危重患者,脫機率100%
    急性心肌梗死、暴發性心肌炎、心臟破裂……一項又一項的急危重症,都依靠ECMO這種神奇的「魔肺」給患者帶去重生。近日,華中阜外CCU連續利用ECMO救治11例心臟重症患者,近2個月的ECMO成功脫機率也達全國領先水平。70歲的張大爺就是這11個「死裡逃生」的幸運者之一。張大爺的急性心梗發作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周二下午。
  • 宣武醫院:堅持科學精準有效 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兩不誤
    截至7月10日,全院完成門急診64.3萬人次,發熱患者1.3萬人次,救治危急重症患者9.1萬人次,開展急診手術2159臺;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共完成核酸檢測6.3萬人次。實現了醫務人員和就診患者零感染。  一、精準嚴謹,雙檢測一錘定音  6月10日下午,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唐先生因間斷性發熱到宣武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用發散性思維開展科研討論會
    2020年11月11日中午12:00點,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全體護理人員,利用中午午休時間,應用發散性思維開展科研討論學習。
  • 急危重症醫學資訊第147期
    今日急危重症醫學資訊從36篇文獻中選擇了
  • 近半數急診「並不急」 分級制度讓急救真正"救急"
    原標題: 近半數急診「並不急」,分級制度讓急救真正"救急"「生命只有一次,而醫療資源的確有限。希望廣大市民可以理解,讓急診為危重患者優先服務,讓應該得救的患者不要失去生的機會。」11月1日,《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正式實行。
  • 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資源,北大成立急診醫學學系
    急診醫學學系的成立是北京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外科醫師,劉玉村見證了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他提出,醫學工作者作為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參與者,肩負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急診醫學的發展、急診醫學體系的構建在醫學整體發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北京大學醫學部急診醫學學系開創適合中國急診急救的新模式,構建急診醫學規範化救治體系,利於同行借鑑學習,共同提高,最大程度造福廣大患者。
  • 急診檢驗的生物安全、TAT、結果一致性、質量管理如何保證?
    下面就讓我們結合本次共識,一起來看一下新冠疫情下的急診檢驗面臨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  急診檢驗室空間有限,生物安全如何保障?  急診檢驗室不僅為全院急、危重患者服務,新冠疫情之下還是發熱患者快速診斷的綠色通道,因此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護尤為重要!急診檢驗室的布局的安全、合理是滿足醫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的首要因素。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廣西首次採用血漿輸入治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自治區人民醫院提供視頻  廣西新聞網南寧3月5日訊(記者 劉琴 通訊員 呂新新)3月4日下午,廣西「小湯山醫院」——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臨時應急病房首次採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危重症患者。這也是廣西首次採用該療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3月4日下午,自治區人民醫院邕武醫院將康復者恢復期900毫升血漿,分別輸入給3位在院治療的危重症患者。
  • 科技部和衛健委:呼籲治癒患者獻血漿,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有記者提問,在2月13號的時候,中國生物表示已經用康復者特異血漿臨床治療11例危重病人,治療患者顯著。請問康復者血漿治療是什麼原理?另外,什麼人可以捐獻特異血漿,目前這種治療方法在治療上有什麼預期?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目前治癒患者已經超過一萬,但我們還要記住,重症患者仍然有一萬位,而治癒患者是他們的希望。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8月29日,在線上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六屆全國呼吸危重症學術會議賽生專題會上,大會主席、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解立新教授致辭表示。本次專題會由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解立新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梁宗安教授、大會主席、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黎毅敏教授主持。
  • 建設心血管急症急救「雲平臺」 高科技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
    據悉,我市利用雲計算技術,正在建設心血管急症急救公共雲平臺體系,採取區域協同,信息共享,在線會診模式,使專科醫生第一時間掌握急性胸痛發病患者病史及相關檢查資料,並進行有效、安全轉送,為急性胸痛患者開闢一條生命的綠色通道,使胸痛患者在合適的時間被運送到合適的醫院接受合適的治療,不斷提升我市心血管急症的搶救效率。
  • 極寒天氣,醫院急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3成,醫生教您如何預防監測
    記者今天從北京安貞醫院了解到,隨著極寒天氣的到來,醫院心腦血管等急症患者增3成。專家提醒中老年人,極寒天氣注意保暖,及時識別身體信號避免發病。 極寒天氣心腦血管患者增3成來自北京新聞廣播00:0003:02
  • 首例COVID-19危重症患者全肺病理分析│熱點聚焦
    近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s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分析》的研究,首次描述了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深入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和嚴重程度提供了依據。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