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數急診「並不急」 分級制度讓急救真正"救急"

2021-01-20 東方網

原標題: 近半數急診「並不急」,分級制度讓急救真正"救急"

「生命只有一次,而醫療資源的確有限。希望廣大市民可以理解,讓急診為危重患者優先服務,讓應該得救的患者不要失去生的機會。」

11月1日,《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正式實行。這項被廣泛稱為「好人法」的法規首次分別對社會急救、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提出詳細指導方案,在全國各省市急救醫療立法中尚屬首次。

然而,無論是鼓勵倡導普通市民參與緊急現場救助行為,抑或完善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有效銜接,急救醫療服務的重中之重仍在院內急救機構。本次《條例》第34條明確指出,「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完善急診分級救治標準,明確急診分級救治的目標和措施。」《條例》實施十天有餘,各大醫院運行情況如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走訪滬上多家醫院了解急診分級診療情況。

4級分診制度根據病情安排患者優先級

「我國如今近半數的急診患者都不應該在急診看病,其中真正屬於危重患者的不到2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坦言,「大家對急診的定義長期存在一種誤解:急診應該與急救相關,是救命的診療,諸如慢性疼痛、感冒發燒,其實都並非急診的診療範圍。」

由於急診醫療資源有限,各大醫院急診室內,患者在夜間動輒排隊2、3小時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吳宏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2015年,全市急診人數約1660.77萬次。「急診醫療資源長期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如老年病、慢性病及晚期腫瘤患者中,絕大部分並非急診患者。本次《條例》正是基於該原因,為急救預檢的人員配置、急診就醫流程的改造完善等制定可操作的指導規劃。」

在配套下發的《上海市醫療機構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中規定,結合國際分類標準及本市情況,醫院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4級:瀕危、危重、急症與非急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時發現,每位急症患者在預檢時都可看到一張「急診內科分級標準」:心臟呼吸停止、休克、心梗、急性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屬於1類危急患者,應立即進入搶救室急救;急性中毒、醉酒神志不清等屬於2類緊急患者,應經分診護士安排優先就診;有急診情況但病情與生命體徵穩定者屬於3類普通患者,應按急診順序就診,如候診期間有病情加劇,可再次至護士站測量生命體徵;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複診配藥、慢性病等屬於4類非急診患者,建議門診就診。

仁濟門急診辦公室主任孫曉凡介紹,醫院在《條例》實施之前已實行急診分級診療。「現在有了指導意見,我們考慮下一步根據標準再做一些細化與調整。」

二次分診可有效避免漏診情況

那麼,急診分級診療制度推行以來,實際效果如何?「我們是2012年開始實施的,最開始患者和家屬的確有很多不理解,發生爭吵打鬧甚至報警的情況都有。」孫曉凡提到影響深刻的病例,「患者在一個月多之前摔了一跤,腿上有破皮紅腫,然後當天突然感覺傷口疼痛,就來掛了急診。根據分診標準,這肯定是非急診患者,但患者始終不肯聽從分診護士的建議,最後到門辦來投訴。」

不過,隨著近些年來不斷進行的院內公示與分診護士的反覆解釋,患者接受度已提高了不少。作為全國首家推行急診分級診療制度的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已經在11年的探索中日漸成熟,急診科主任費愛華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年來,我們醫院沒有發生過任何一例因為患者等待而失去救治最佳時間的病例,大部分患者都還是比較配合的。」

費愛華介紹,如心梗、腦梗、腦出血等1類瀕危患者,大多有2、3小時的黃金救治窗口期,因此做好分級,將此類患者提高優先級經由綠色通道直接送入搶救室至關重要,現在院內的搶救成功率已達95%以上。

同時她也指出,為保證急診分級診療的效率,並同時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二次分診必不可少。「第一關在急診患者入院時由分診護士把握,第二關是在各診室門口。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有時候家屬在樓下排隊掛號,患者就先去診室外等候,結果突然發生昏厥等意外情況。為了保證此類患者不漏診,我們在各診室外也進行一次分診篩查,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這些風險。」

呼籲更多患者理解,讓急診真正急起來

然而,雖然急診分級診療模式在各大醫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急診不急」的問題尚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陳爾真指出,除了自己來就診的患者「不急」外,救護車送來的患者也有一半以上並不需要送至搶救室。「上海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不少家屬因為患者腿腳不便就撥打120,醫院還是會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徵、主訴表現等進行分流。」

孫曉凡也指出,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複雜性、複合性老年患者並不願意就近在二級醫院就診,三級醫院勢必產生較大壓力,「醫院床位畢竟有限,一些80多歲的老人有可能就會滯留在搶救大廳。老齡化社會到來,如何保障老年患者的健康並引導合理就醫行為也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的課題。」因此也有相關人士呼籲,是否可以適當提高急診掛號費,通過價格槓桿分流佔用急診資源的患者。

做好急診分診,除了離不開患者及家屬的配合,也更需院方系統優化流程,讓患者吃下「定心丸」,「近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都在做優化流程、人員調配及專業人員技能的提升,分診護士必須火眼金睛地識別出處於危險的患者,確保治療安全。」陳爾真介紹道。

「其實對於不少醫院而言,急診分級診療制度都非新鮮事,但此次《條例》的實施,無疑對醫護人員而言是一道護身符,也將更好保證該制度的運行。」費愛華坦言,「生命只有一次,而醫療資源的確有限。希望廣大市民可以理解,讓急診為危重患者優先服務,讓應該得救的患者不要失去生的機會。」

相關焦點

  •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二十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年會召開
    另一方面,EICU,也是急診重症監護病房的英文縮寫。EICU為持續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保障,已成為急診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議希望能拓展大急診急救體系,促進急診醫學的發展」,這是6月23日召開的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二十次全國急診醫學學術會議暨首屆中國急危重症大會開幕式上大會主席陳玉國教授強調的。
  • 精準為先,競速有道-急診檢驗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應用
    急診處於醫療第一線,承擔著搶救急、危、重患者的重任,加強急診檢驗建設對於提高醫院急救能力和診療水平、及時救治患者至關重要。加強急診實驗室能力建設能進一步提升急診科救治水平,讓急診檢驗價值得到充分發揮,更好滿足臨床和危急重症患者的需要。大多數起病急、症狀重、病情複雜多樣的患者往往首診於急診科,使急診科成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   急診檢驗是急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檢驗項目、準確快速的檢驗報告是急診患者在黃金時間窗內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
  • 為生命保駕護航 「急診夜鷹」科普急救知識與技能
    當天,廣州市科學技術交流館組織市民、學生及部分媒體記者走進「公眾急救教育與傳播科普基地」,邀請「急診夜鷹」團隊科普科學的急救知識與技能,使參與的市民能夠為家人、朋友的生命保駕護航。王西富醫師在講解活動現場,來自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副主任醫師、模擬醫學中心負責人、百萬粉絲自媒體@急診夜鷹創辦人、美國心臟協會/歐洲復甦委員會/國際野外醫學協會急救課程導師王西富以「疾病突發與意外傷害現場急救」為題,講解了暈厥、昏迷、癲癇、氣道異物梗阻、溺水、心臟病發作、腦中風、心臟驟停等突發情況下的現場急救要領和實操互動。
  • 急診檢驗能力建設與規範中國專家共識(2020)
    作者: 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解放軍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在我國大多數起病急、症狀重、且病情複雜多樣的患者,往往首診於急診科,使急診科成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四)急診檢驗項目的選擇醫療機構應制定急診檢驗項目選擇程序,檢驗科應按照程序定期充分徵求臨床醫師的意見,根據醫院急診患者來源及專科特點設置急診檢驗項目列入"醫療機構內急診檢驗項目清單",由醫務部門批准、發布,使急診檢驗項目能持續滿足臨床醫師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需要。
  • 急救技能傍身,走到哪都不怕!「急診夜鷹」醫生手把手教您如何做急救
    很多人面對突發疾病者出於恐慌或害怕擔責而手足無措,或採取錯誤的急救方法,不僅延誤最佳救援時間,甚至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可以說,目前國內大眾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匱乏,普遍存在不敢救、不會救的現象,學習急救的渠道也非常有限。但公眾關注急救,學習急救的熱情正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大眾的急救素養?作為醫院的醫務人員能為此做哪些事情?
  • 2020年滬滇合作中醫急診急救臨床骨幹培訓班在上海舉辦
    11月23-30日,由上海市、雲南省衛生健康委主辦,上海市白玉蘭遠程醫學管理中心承辦的中醫急診急救臨床骨幹培訓班在上海市成功舉辦。來自雲南省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50名從事臨床急診急救臨床工作的技術骨幹參加培訓。
  • 成都發布腦卒中急救地圖
    解決卒中救治院前延誤問題,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的組織協調、院前急救系統及醫療機構的積極配合,做到整合區域醫療資源,構建區域卒中急救地圖網絡,才能有效縮短患者從發病到獲得救治的時間,使患者真正受益。自2017年6月起,國家腦防委即成立了「國家卒中急救地圖工作委員會」,啟動了「中國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工作。
  • 醫療急救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
    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是由院前急救——醫院急診——ICU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組建起來的一種急診急救醫學模式。由於三者醫療分工明確、相互關係密切故而形成了有效的急救網絡,為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救治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
  • 建設心血管急症急救「雲平臺」 高科技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
    據悉,我市利用雲計算技術,正在建設心血管急症急救公共雲平臺體系,採取區域協同,信息共享,在線會診模式,使專科醫生第一時間掌握急性胸痛發病患者病史及相關檢查資料,並進行有效、安全轉送,為急性胸痛患者開闢一條生命的綠色通道,使胸痛患者在合適的時間被運送到合適的醫院接受合適的治療,不斷提升我市心血管急症的搶救效率。
  • 抗疫「大考」:急診體系牢守「第一道防線」
    優化急診救治體系隨著疫情的擴延,越來越多的急診科醫務工作者參與到救治一線,疫情期間如何管理升級以提高急診科接診轉診效率,引發急診科醫務工作者思考。疫情初期,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本部承擔起非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任務。談及抗疫期間的經驗,魏捷稱,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急診科面臨一些患者在急診滯留時間較長,各種規範化專科治療難以周全的困難。
  • 急診外科發揮急救一體化優勢 成功救治一名腦幹出血病人
    患者男性,33歲,突發意識不清2小時,家屬急送當地醫院,行CT檢查:腦幹出血,量約8ml,入住重症監護室,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生命危在旦夕,家屬一籌莫展。後患者轉至陝西省人民醫院急診外科,急診外科胡煒副主任綜合考慮患者病情及年齡,為患者開闢了急診綠色通道,患者到達醫院,術前準備、門診檢查及住院床位、搶救措施均已準備就緒。完善術前檢查後,在手術二部及麻醉二部的配合下,順利地為患者完成了微創血腫清除術。術後第10天,患者開始睜開了眼睛,26天患者已經順利脫離呼吸機,轉回了普通病房,2個月患者平穩出院。
  • 整合臨床與基礎醫學的資源,北大成立急診醫學學系
    急診醫學學系的成立是北京大學醫學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作為外科醫師,劉玉村見證了中國急診醫學的發展。他提出,醫學工作者作為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參與者,肩負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急診醫學的發展、急診醫學體系的構建在醫學整體發展布局中具有重要意義。他希望北京大學醫學部急診醫學學系開創適合中國急診急救的新模式,構建急診醫學規範化救治體系,利於同行借鑑學習,共同提高,最大程度造福廣大患者。
  • 急診檢驗的生物安全、TAT、結果一致性、質量管理如何保證?
    2020年1月,為規範急診檢驗的建設、提高急診檢驗服務臨床的能力,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與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了《急診檢驗能力建設與規範中國專家共識》。該共識針對急診檢驗能力建設給出了4個方面、共計19條建議,幫助急診檢驗更好的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 全市醫療機構按分區分級分類防控要求保障日常醫療服務需求
    夏沛介紹,高風險區縣的醫療機構重點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同時做好腎功能衰竭、腫瘤等需要定期維持治療患者和孕產婦、兒童、急危重症等重點人群的日常醫療服務工作。中風險區縣的醫療機構達到疫情防控要求,可開展日常醫療服務,並加強院感防控工作,嚴防交叉感染。低風險區縣的醫療機構,在做好院感防控和個人防護基礎上正常執業。
  • 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
    結果表明凝血酶原活動度、血紅蛋白降低值、Child-Pugh分級、門靜脈栓子形成是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急診胃鏡下止血治療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P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發病兇險,是導致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顧不上吃飯不敢喝水,記者體驗急救一線醫護人員的緊張與忙碌
    18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了濱州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偌大的急救中心,穿梭忙碌的醫生和護士,焦慮等候或是打電話的病患和家屬,構成了急救中心的底色。給患者採血,進行相關床旁實驗室檢查據介紹,作為醫院中最危急的科室,急診科的醫生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複雜病症的患者,並且迅速做出反應,為每一位急重症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 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186家醫院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
    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積極推動腦卒中規範化診療管理,從頂層制度設計和管理層面加強約束和保障,構建了腦卒中診療管理體系,成立了省級腦卒中防治工作委員會,並從推進腦卒中綜合防治工作、強化急救急診體系建設、提升腦卒中救治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卒中中心建設、開展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完善腦卒中綜合診療管理模式、加強專業人員培訓等七大方面開展各項工作。
  • 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
    原標題: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 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 1、首診負責制度;2、三級醫師查房制度;3、疑難病例討論制度;4、會診制度;5、危重患者搶救制度;6、手術分級管理制度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急救護理學真題及答案解析
    1.院前急救中理想的急救半徑是A.1~2公裡B.3~5公裡C.5~7公裡D.8~10公裡2.按照我國《醫院急診科規範化流程》規定的急診患者病情分類,1級(A類)患者是指A.非急症患者B.危重患者C.急症患者D.瀕危患者3.心搏驟停患者最常見的病因是
  • 生活中常見的這些「急救土方法」,越用越糟糕!經驗主義害人不淺啊!
    生活中總會發生些意外,我們也一直都在倡導每個人都要學會一些急救的小技巧,因為及時有效地處理損傷可以促進恢復。但許多人對於一些常見的急救措施存在誤解,處理常見傷口的方式也不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容易犯的急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