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半數急診「並不急」,分級制度讓急救真正"救急"
「生命只有一次,而醫療資源的確有限。希望廣大市民可以理解,讓急診為危重患者優先服務,讓應該得救的患者不要失去生的機會。」
11月1日,《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正式實行。這項被廣泛稱為「好人法」的法規首次分別對社會急救、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提出詳細指導方案,在全國各省市急救醫療立法中尚屬首次。
然而,無論是鼓勵倡導普通市民參與緊急現場救助行為,抑或完善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有效銜接,急救醫療服務的重中之重仍在院內急救機構。本次《條例》第34條明確指出,「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制定、完善急診分級救治標準,明確急診分級救治的目標和措施。」《條例》實施十天有餘,各大醫院運行情況如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日走訪滬上多家醫院了解急診分級診療情況。
4級分診制度根據病情安排患者優先級
「我國如今近半數的急診患者都不應該在急診看病,其中真正屬於危重患者的不到2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坦言,「大家對急診的定義長期存在一種誤解:急診應該與急救相關,是救命的診療,諸如慢性疼痛、感冒發燒,其實都並非急診的診療範圍。」
由於急診醫療資源有限,各大醫院急診室內,患者在夜間動輒排隊2、3小時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市衛計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吳宏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2015年,全市急診人數約1660.77萬次。「急診醫療資源長期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況,如老年病、慢性病及晚期腫瘤患者中,絕大部分並非急診患者。本次《條例》正是基於該原因,為急救預檢的人員配置、急診就醫流程的改造完善等制定可操作的指導規劃。」
在配套下發的《上海市醫療機構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中規定,結合國際分類標準及本市情況,醫院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4級:瀕危、危重、急症與非急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時發現,每位急症患者在預檢時都可看到一張「急診內科分級標準」:心臟呼吸停止、休克、心梗、急性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屬於1類危急患者,應立即進入搶救室急救;急性中毒、醉酒神志不清等屬於2類緊急患者,應經分診護士安排優先就診;有急診情況但病情與生命體徵穩定者屬於3類普通患者,應按急診順序就診,如候診期間有病情加劇,可再次至護士站測量生命體徵;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複診配藥、慢性病等屬於4類非急診患者,建議門診就診。
仁濟門急診辦公室主任孫曉凡介紹,醫院在《條例》實施之前已實行急診分級診療。「現在有了指導意見,我們考慮下一步根據標準再做一些細化與調整。」
二次分診可有效避免漏診情況
那麼,急診分級診療制度推行以來,實際效果如何?「我們是2012年開始實施的,最開始患者和家屬的確有很多不理解,發生爭吵打鬧甚至報警的情況都有。」孫曉凡提到影響深刻的病例,「患者在一個月多之前摔了一跤,腿上有破皮紅腫,然後當天突然感覺傷口疼痛,就來掛了急診。根據分診標準,這肯定是非急診患者,但患者始終不肯聽從分診護士的建議,最後到門辦來投訴。」
不過,隨著近些年來不斷進行的院內公示與分診護士的反覆解釋,患者接受度已提高了不少。作為全國首家推行急診分級診療制度的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已經在11年的探索中日漸成熟,急診科主任費愛華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近年來,我們醫院沒有發生過任何一例因為患者等待而失去救治最佳時間的病例,大部分患者都還是比較配合的。」
費愛華介紹,如心梗、腦梗、腦出血等1類瀕危患者,大多有2、3小時的黃金救治窗口期,因此做好分級,將此類患者提高優先級經由綠色通道直接送入搶救室至關重要,現在院內的搶救成功率已達95%以上。
同時她也指出,為保證急診分級診療的效率,並同時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二次分診必不可少。「第一關在急診患者入院時由分診護士把握,第二關是在各診室門口。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有時候家屬在樓下排隊掛號,患者就先去診室外等候,結果突然發生昏厥等意外情況。為了保證此類患者不漏診,我們在各診室外也進行一次分診篩查,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這些風險。」
呼籲更多患者理解,讓急診真正「急起來」
然而,雖然急診分級診療模式在各大醫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急診不急」的問題尚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陳爾真指出,除了自己來就診的患者「不急」外,救護車送來的患者也有一半以上並不需要送至搶救室。「上海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不少家屬因為患者腿腳不便就撥打120,醫院還是會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徵、主訴表現等進行分流。」
孫曉凡也指出,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複雜性、複合性老年患者並不願意就近在二級醫院就診,三級醫院勢必產生較大壓力,「醫院床位畢竟有限,一些80多歲的老人有可能就會滯留在搶救大廳。老齡化社會到來,如何保障老年患者的健康並引導合理就醫行為也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的課題。」因此也有相關人士呼籲,是否可以適當提高急診掛號費,通過價格槓桿分流佔用急診資源的患者。
做好急診分診,除了離不開患者及家屬的配合,也更需院方系統優化流程,讓患者吃下「定心丸」,「近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都在做優化流程、人員調配及專業人員技能的提升,分診護士必須火眼金睛地識別出處於危險的患者,確保治療安全。」陳爾真介紹道。
「其實對於不少醫院而言,急診分級診療制度都非新鮮事,但此次《條例》的實施,無疑對醫護人員而言是一道護身符,也將更好保證該制度的運行。」費愛華坦言,「生命只有一次,而醫療資源的確有限。希望廣大市民可以理解,讓急診為危重患者優先服務,讓應該得救的患者不要失去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