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文彬 通訊員 張志存 王丙強 吳迪
做心電圖、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護等
再次詳細詢問病史及查體
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這一天,值班醫生是怎麼過的?節日前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濱州市中心醫院急診科,親身體驗了作為一名急診科工作人員的不易。
18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了濱州市中心醫院急診科,偌大的急救中心,穿梭忙碌的醫生和護士,焦慮等候或是打電話的病患和家屬,構成了急救中心的底色。
給患者採血,進行相關床旁實驗室檢查
據介紹,作為醫院中最危急的科室,急診科的醫生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複雜病症的患者,並且迅速做出反應,為每一位急重症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急診接診的不可預見性,要求每個醫生和護士都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17號比較忙,接診二十多名患者,中間還出現兩名心梗患者,一上午連口水都沒喝,這種忙碌的狀態在我們急診科已經是習以為常了。」急診科主任朱洪新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根據患者病情及臨床表現請相關科室會診
判讀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
「大夫,大夫,快來看看我爺爺!」一位老大爺被推進了急診科。「什麼病?」「肚子疼,胸難受」「神志還清楚嗎?」「清楚。」醫生楊濤和護士長李芹簡單溝通了一下,便安慰家屬,「別擔心,馬上進行診治。」
通過初步診斷得知:患者75歲,上腹部疼痛6小時,精神差,痛苦貌,全腹壓痛。鑑於患者病情嚴重,急診科立刻開通綠色救治通道,並協同心內科、肝膽外科醫生共同診治。經診斷,考慮患者消化道穿孔,轉入肝膽外科進一步治療。
開通綠色通道,為患者行腹部CT檢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全程參與了治療過程,從患者進入診療室後,整個診治流程高效而簡便。醫護人員各司其職,從救治到轉入肝膽外科,急診科工作人員都是一路小跑。拉病床、抬患者······一系列輔助治療工作完成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後背已經溼透。與記者隨行的護士王坤坤,還要見縫插針電話聯繫好各相關科室,當患者到達相關科室後,會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做CT檢查
急診入院後與相關科室的住院醫生交代患者病情
濱州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最能理解「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大腦」的真正含義,為爭取在第一時間拯救生命,為後續治療贏得時間,急診科採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即院前急救--院內急診--危重症監護為一體的急診醫學服務體系(EMSS)/危重病人急診綠色通道。
急診科護士與肝膽外科病房護士進行病人轉運交接
急診科主任朱洪新給留觀患者進行查房,詢問恢復情況
院前急救配置了先進的急救車及車內急救設備,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急救」醫療模式,實現了「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心電圖及生命體徵數據上傳後及時會診,提高了現場急救效率及急救水平。特別是對於急性冠脈症候群(以急性心肌梗死為代表)病人及卒中(以腦梗死為代表)病人,急救120醫生在接診時就開始服用「心梗一包藥」,來院前即可分別啟動多學科胸痛中心或卒中中心開展介入或溶栓治療,使心梗病人或腦梗死病人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更好更快的有效治療,大大提高搶救效率,使病人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復。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通過體驗感受到,以往大家看似簡單的急診科的工作,其實不然。急救,往往面對的是突發而緊急的情況,需要的是反應敏捷,沉著冷靜的處理和更高超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