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用發散性思維開展科研討論會

2020-11-24 騰訊網

2020年11月11日中午12:00點,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全體護理人員,利用中午午休時間,應用發散性思維開展科研討論學習。特別邀請潘磊主任、錢進主任、鄧會醫生指導與點評。

大家在段燕芳護士長的帶領下,運用品管圈的質量管理工具,以提高COPD及哮喘患者吸入藥物的正確使用率為主題進行匯報,並以此為切入點,運用發散性思維進行討論,第一、目前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例如,定義術語的精準描述;量表的信效度等。第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查閱文獻,借鑑使用經過信效度檢驗過的量表。第三、圍繞此主題進行發散思維討論,從不同角度發散可以研究的點或者面,例如,患者吸入藥物依從性差的相關因素;老年人的呼吸慢病管理等。

通過此次學習,解決當下問題,同時開闊思維視野,主任還特別介紹了各位醫生各自擅長的科研領域與科研能力,以供為我們有需求和想法時提供幫助,非常提倡醫護配合,一起研究與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由點出發,將問題聚焦,深挖吃透,同時點匯成線,線組成面,多維度的解決問題,最終使患者受益達到最大化。

【來源: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喜獲國家級殊榮
    大會開幕式上公布了第11輪國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規範化建設項目認定結果,我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功通過認證,喜獲國家級殊榮。 據了解,國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PCCM)規範化建設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倡導,國家四大學術機構共同組織並積極推進的專科規範化建設項目,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整體水平的發展。
  • 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喜獲國家級殊榮
    大會開幕式上公布了第11輪國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規範化建設項目認定結果,我市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成功通過認證,喜獲國家級殊榮。據了解,國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PCCM)規範化建設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倡導,國家四大學術機構共同組織並積極推進的專科規範化建設項目,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整體水平的發展。
  •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
    搶救新冠患者的日日夜夜 ——訪阜陽市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危重症病區主任孫偉 2020-02-21 15:46:11
  • 「開診通知」大慶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專科門診」開診通知大慶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新開設了「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專科門診」。出診時間:支氣管哮喘專科門診每周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專科門診每周一周二出診性質:專家診就診地點:大慶市人民醫院北院門診三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診區就診人群1、疑診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已確診患者病情評估及治療;3
  • ...症醫學科成功完成省內首例 內科胸腔鏡下肺大泡穿刺固化及氬氣...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肺大泡的微創治療,自2017年開展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及固化術後,又有了新的更高效的療法。近日,在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劉文廣主任醫師的指導下,何正兵副主任醫師應用內科胸腔鏡下肺大泡穿刺引流和生物膠固化聯合氬氣等離子凝固術,為一位來自益陽市資陽區的石大姐成功治療其巨型肺大泡,肺大泡顯著縮小(縮小95%),活動後氣促得到明顯好轉。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8月29日,在線上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第六屆全國呼吸危重症學術會議賽生專題會上,大會主席、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解立新教授致辭表示。本次專題會由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解立新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梁宗安教授、大會主席、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黎毅敏教授主持。
  • 省四院召開重症肺炎多學科診療(MDT)病例專家討論會 - 瀟湘名醫
    >begin-->省四院召開重症肺炎多學科診療(MDT)病例專家討論會>end-->>begin--> 為進一步規範重症患者的診療,提升我院ICU 的臨床診治水平,促進學術交流與學科發展,構建多學科協作機制,增進醫聯體成員單位同行間的溝通交流。
  •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參與多中心研究受鍾南山院士點讚
    我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作為最早參與的分中心之一,受到了鍾南山院士的頒獎與點讚。同時鐘南山院士為疫情期間表現優秀的分中心頒發獎牌,我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以在疫情期間篩選入組綜合第一的成績,被授予「篩選入組突出貢獻獎」,李敏菁主任作為項目PI和代表,親手接過鍾院士頒發的獎牌。
  • 初心不改 仁心不變──記全國先進工作者、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
    天津北方網訊:從北京參加表彰大會歸來後,全國先進工作者、天津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大科主任李月川仍然像往常一樣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趙曉贇說:「作為學生,我們時刻感受著李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就拿為患者做肺部灌注來說,李老師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數值把握得特別精確,回收的液體要精確到1毫升。他告誡我們,如果不嚴格對待,患者體內蓄積較多的水分不僅會影響呼吸,還會影響心臟功能。」「患者與你素昧平生,把生命託付給你,你必須對得起這份信任,竭盡所能、全力以赴、不負所托!」李月川說。
  •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率先開展一氧化氮吸入技術 提升新生兒危重症救治...
    近日,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新生兒科引進一氧化氮吸入與監測裝置,在市內率先應用高頻振蕩通氣(HFOV該技術的成功開展,為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PPHN)的救治提供新的路徑,也標誌著該院新生兒危重症的綜合救治水平躋身省內先進行列。  據該院新生兒科主任周建福介紹,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是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常見危重症之一,多並發於新生兒重症感染、胎糞吸入症候群、呼吸窘迫症候群、惡性溼肺、膈疝等新生兒危重症,治療非常棘手。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了古銅色
    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首例新冠危重症患者全肺活檢病理報告:肺成古銅色
    除華中科技大學劉良等人實施的遺體解剖之外,部分科研團隊也在從組織活檢渠道獲取病理分析。中科院院士、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率領的團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主任醫師團隊此前也均發布相關病理發現。
  • 通大附院援武漢醫療隊隊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顧俊...
    第三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進駐的是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收治的均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從患者救治到醫護防護每個環節醫療隊均高度重視,121名兄弟姐妹夜以繼日並肩作戰,戰果纍纍,多名患者康復出院。整個武漢的形勢也趨於好轉,「床等人」成常態,危重症患者比例及死亡率逐步下降。  我們身處抗擊疫情、直面患者的一線,但我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瑞金新技術(七)| 胸部電阻抗層析成像技術指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對於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而言,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呼吸支持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儘管目前臨床有許多呼吸支持方式,然而不同氧療方式均存在各自利弊,如何精準優化呼吸支持方式,並精準選擇應用時機,提高患者臨床治癒率,是目前重症醫生面臨的難題之一。
  • 省臨床重點專科是這樣「煉」成的——記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
    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下設綜合病區、慢病區、肺功能室和呼吸內鏡室,承擔懷化市及周邊地區的醫療業務,對呼吸學科常見病、少見病、疑難危重症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及很強的救治能力,成立了RICU診療中心,對危重病人救治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獲省級課題6項,發表SCI文章2篇。
  •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
    掌上春城訊 1995年,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立,這是昆明成立較早、規模較大的重症醫學專業科室,它的成立意味著90年代的昆明就已經具備了專業的搶救治療能力,能夠及時對本地的危重病患進行施救。
  • 精準為先,競速有道-急診檢驗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應用
    大多數起病急、症狀重、病情複雜多樣的患者往往首診於急診科,使急診科成為急危重症聚集的科室。   急診檢驗是急救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的檢驗項目、準確快速的檢驗報告是急診患者在黃金時間窗內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保障。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三次注入康復者血漿 新冠肺炎危重症老人核酸轉陰
    三次注入康復者血漿 危重症老人核酸轉陰他自己年事已高不能獻血讓二女兒「代勞」女兒收錄醫護人員關愛病人的視頻,錢老都能一一想起 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 攝錢映臨 84歲這些醫生護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但他確認,住進肺科醫院意味著「重獲新生」。老人一句「腳蠻冷」,護士們每晚照顧他泡腳入院初,見老人沒有胃口,護士們一口口給他餵下稀飯,鼓勵他,「好好吃飯才能快點康復」。老人不清醒時還鬧過脾氣,二女兒聽說後,打電話到病區表示歉意,反倒被醫生安慰,「有情緒很正常,我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