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零售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拼多多的崛起,很意外地給了所有人一個巨大的surprise。然後,各大電商平臺都將目光瞄準了下沉市場。2018年,天貓新增用戶70%來自於三線及以下城市。剛剛結束的618大促,電商用各種手段加速度收割下沉市場尤其成為一個集中表現。
而全國2000多個縣域,應該都在遭遇相差無幾的風暴。經濟相對發達的江浙地區,只是稍稍靠前站了站。
在今年年初,《商業觀察家》&《零售研學社》組織了「走進吉麥隆」的零售遊學。從白天的座談交流、門店考察、乾貨物流中心、進口商品中心到晚上夜訪生鮮物流配送中心,一整天的密集交流下來後,隨行有全國性大賣場效益做最好的零售品牌企業高管,褒讚「吉麥隆可能是鄉鎮市場中大賣場業態做得最好的一家」。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鄉鎮市場超市吉麥隆保持了年雙位數增長、零虧損門店的業績。總結來看,應該得益于吉麥隆的商品功底紮實,且在與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的競爭中差異競爭,從電商的銷售短板中找自身可以做強、做好的壁壘商品。所以,周新良稱,從過去來看,實質上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並未給鄉鎮市場的大賣場造成多大影響。
而到了2018年、2019年,電商競爭形態風變催生了美團、餓了麼和拼多多這類新的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美團、餓了麼的外賣生意,拼多多的拼購模式,看上去成了鄉鎮超市的新的危機。美團、餓了麼的外賣到家在間接衝擊超市的晚間消費市場,乃至整個超市的餐食、生鮮、調料等品類消費,拼多多的低價,則在擠佔低線市場消費。
與此同時,擅長做大賣場、量販超市的吉麥隆,也因鄉鎮市場人口外流、成本高企、消費能力下降,必須適應業態小型化、專業化的轉型趨勢。周新良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他在交流會上並不諱言:「量販店目前還有差不多四五年壽命,差不多要壽終正寢了。未來有生命力的應該是生鮮社區店,應該是做小業態店。」
吉麥隆的開放、分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鄉鎮零售市場的戰局。
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的集中座談分享、交流長達4個小時,信息量不少,《零售研學社》經過編輯、整理成萬字長文。
(以下根據周新良口述整理)
經營
一)80%門店接手「倒閉店」
吉麥隆目前85家門店。80%以上的店鋪,是接手別人開虧損或倒閉的鄉鎮店。因為那個時候機會太大了——有很多鄉鎮超市都開倒閉了。
在2015年以前,為了找一個好物業非常困難。因為大家都在競爭。吉麥隆就去「買物業」,買了七個多億的物業。到2015年以後,吉麥隆再也沒有買過物業。因為很多鄉鎮超市在倒閉,倒閉後去接手別人的門店比較容易。物業開始變得豐富起來。所以,2015、2016、2017年,是吉麥隆發展最快的三年。
吉麥隆2000年開始創建,從第一家門店開始,就屬於合資型企業。吉麥隆第一家店是由5個投資人開的,發展到現在,公司已經有14個老闆。
在江南,「合資」是一種主流。
吉麥隆的每家門店都是獨立核算。因為每一家門店股份結構都完全不同。門店股權結構複雜,屬於特殊時期特殊產物。
目前,吉麥隆的經營情況還可以。
量販店應該是越來越不受到消費者的待見。最近五年內,商超銷售和客流都有所下滑。
去年吉麥隆還是取得了16.9%的增長,但是,對2019年我們也沒有把握。公司2019年的目標是同比同店增長10%,但是這個目標提出來也有點虛,也怕有問題。
二)2019年預期形勢嚴峻
去年定的目標是15%,完成是16.9%,同比是提升了。
今年心裡不踏實,一是因為現在的經營形式確實不容樂觀,從今年第一第二個月的經營來說非常不樂觀。二是今年春節銷售提升了,但是春節銷售沒有達到預期。今年銷售提升同比同店只有5.5%。而且所有提升的金額是生鮮提升的累積,食品、非食是持平,並且今年年節禮品下滑非常嚴重,下滑了1/5。原來每一年我們年節禮品的訂貨都是按照往年的銷售數據訂100%的貨,去年應該是訂120%,最後只訂了100%,但還是沒完成。歷年以來,今年的春節銷售是最差的。
這意味著,現在的消費結構在改變,雖然銷售沒下降,提升了生鮮部分,但是食品、非食沒有任何的增長,所以這種信號一發出來,我們對2019年的銷售就不能樂觀了。
如果百貨食品稍有提升,做個百分之十幾沒問題,現在三個品分類——食品、非食、生鮮,就只有生鮮一個區在提升,還有「兩條腿斷了」,走不動道了。三輛馬車齊發力,才有可能銷售提升。生鮮區域提升,提升到最高位也是有天花板的。
不過,現在有個好的銷售現象是,超市正在成為酒類銷售的主渠道。今年春節,酒類、飲料類銷售提升蠻大。除了紅酒、盒裝白酒,現在還比較疲軟,單瓶的黃酒、單瓶白酒、罐裝啤酒,高端啤酒現在在超市倒是成為主渠道,春節銷售都有提升。
從2019年春節銷售來看,2019年的形勢恐怕更加嚴峻。
如果沒有量的提升,怎麼來消化成本?春節銷售預期不達後,我們努力把三八節加大傾銷力度,原來三八節折扣是大量的8折,今年三八節大量做5.7折。同時,今年,公司重大的節日有五六個——三八節、618、雙11等等。
但是,促銷再怎麼控制還是會犧牲毛利,也是飲鴆止渴法,雖然有搶佔市場份額的成分。我認為現在還是問題嚴重。從現在的情況來說,2019年實體門店還是要想著法要度難關。
難關
一)鄉鎮市場消費能力在下降
吉麥隆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是消費能力在下降。
吉麥隆超市門店所在的區域現在橫跨江蘇、浙江兩個省,目前是東到太倉瀏河、西到鎮江、南到嘉興湖州,北到如皋。
為什麼是這樣大的半徑範圍?主要是目前吉麥隆的配送能力、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及聯營商的配套能力,都只能輻射180公裡。
前段時間,有安徽銅陵、界首等很多區域的合作夥伴企業邀約,都在希望找我們合作去當地拓店,但因為超出180公裡輻射,我們去不了。
為什麼?吉麥隆的生鮮商品是在晚上配送,且是晚上11點才能對外發貨。如果超過180公裡,或遇到極端天氣,生鮮就無法直發門店。而且生鮮的車輛若晚到門店,既會影響門店的生鮮銷售,也會影響到整個車的「換手」周轉。
吉麥隆的生鮮商品都是在晚上配送。圖為吉麥隆生鮮物流中心。
吉麥隆的物流方式跟同業不一樣——商品到吉麥隆的物流倉是不加價配送到店,但需要門店上倉庫自提。每家門店標配2臺車、4個駕駛員。
兩臺車,一臺車白天到物流倉來拉常溫商品,晚上是生鮮商品;另外一臺車晚上運輸魚等活鮮水產,白天解決團購送貨等各方面需求。人要換車不換,車延續性工作,每天至少要走兩趟以上,如此提高用車的周轉率。
公司運輸車隊有200多輛車,全部自有。同行應該很少像我們一樣——自購自建運輸車隊。現在很流行的用法是第三方物流。
目前,吉麥隆光在一個江陰縣,就開了二三十家超市。如果在我們覆蓋的22個縣市,按照在江陰的同等密度開店,門店能開到好幾百家。完全沒有必要再向外拓展了。目前涉及的地盤已經足夠。
但是,吉麥隆所處地區屬於經濟相對比較發達地區,崑山、江陰、張家港,包括常州等,都屬於國內百強縣縣域經濟發達地區。比如光一個江陰縣,主板上市公司前年就超過48家了。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反而造成現在消費能力下降。
「消費能力下降」主要指,周邊鄉鎮工業發展從80年代就開始了,但目前由於貿易戰、產品過剩等,導致企業生產訂單不足,小微企業舉步維艱,倒閉或外遷較多。這對我們零售企業的衝擊是非常大。
因為,小微企業是我們超市的重點服務對象。比如,上市公司發一次福利都是需要招標的,可能是偏向找區域內的國際性賣場來供貨。而小企業主要的消費都是在吉麥隆超市。
企業不景氣,導致本地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大大降低。小微企業基本是家庭式,七大姑、八大姨等親戚朋友都在這家公司。原來效益好,工資就發得高。現在效益差了,收入同樣就會降低。可支配收入逐步走低,是消費能力的下降,對實體零售的打擊是比較致命的。
由於消費能力下降,企業訂單不足,造成了我們這塊消費人口的淨流出,也就是外籍人口不斷地在減少。與此對應,在與同行的交流中,現在反而是此前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例如江西、安徽等地,因為人口回流,現在超市的日子比較好過。
鄉鎮量販式管理比較粗獷,超市生意做得好,消費主力靠外籍人口。本地穩定居民如果一年掙十萬塊,最多只花3萬,還有7萬要用來給孩子教育、養老、醫療儲備、買房等。外籍人口掙了一萬塊錢,就要花8000,他會感覺比其他的同學工作累了,那就花錢找到平衡。來的時候提一個蛇皮包,回去的時候拉個拉杆箱。今年在這家企業,買個電風扇,買個電熱毯。明年換一家企業又需要買個新的。
但現在消費人口在淨流出。據不完全統計,前兩年最高峰時,江陰淨流出的外籍人口達20萬。這個數據來自電信移動,他的手機用戶減少了20萬。在江陰這麼小的城市,一下子減少20萬人口,消費動力當然提不起來。
經濟不景氣外,環保因素也有。現在對環保抓得非常之嚴。江陰縣很多企業都搬遷到江西、湖北等地。外遷之後環保成本就低了。
江陰經濟相對發達,面對的是法規也較健全。像吉麥隆是「全員社保」,加上員工工作意外險、僱主意外險、財產保險,一年交給保險公司的開支也非常巨大。
2014年左右,吉麥隆評定一家門店的好差,是客流如果達不到4000單,那這家門店肯定差。原來一家門店,每天的有效成交客流做到七八千單很正常。現在做到5000單已經很累。做的最差的只有4000單。
所以,人口淨流出、消費能力下降,對實體零售門店的影響,我感覺是非常之大。
二)非規模零售企業生存異常困難
我對零售行業的理解,在2019年,特別是像我們這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非規模零售企業生存會異常的困難。
為什麼?
像我們這裡的招工,現在的工資待遇支出非常之高。
目前吉麥隆公司有550號人,公司滿員,沒有缺編。門店接近11000人,門店滿員率也能達到97%以上,相對來說我們的人員還是比較穩定。
但是,現在為了穩定人員,成本提高了。今年從1月份開始,吉麥隆公司整體薪資提升了18%,或是減少員工工作時間,或是增加薪資,這意味著今年公司整體費用支出將增加5000多萬元。
人口淨流出增加,銷售在下滑,毛利在下降,作為鄉鎮民營企業,我們日子也不好過。但日子不好過,並不是不給員工提薪,不給員工增加福利的理由。如果不給員工增加薪資支出,可能下滑會更大。因為一旦沒有穩定的員工隊伍,零售行業將會陷入非常可怕的惡性循環。
現在有很多行業內的超市,由於銷售不好,減員、關燈、省電,通過「減人」來完成降本。我認為,企業「降本」要適度,增效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現在招工上,招一些裝卸工、賣蔬菜的臨時工沒太大問題,要求不高。
但收銀員、信息員等崗位招工,面臨很大的問題,這些崗位相對需要一些年輕的員工來做。面對年輕、有文化的一代,他需要的是企業對他的重視,應該要怎樣安排休息,怎樣去滿足他,讓他感覺到在你企業工作很快樂。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在提高我們的薪資待遇。我們這樣為員工漲薪——增加成本,其實也間接地加劇了競爭。
也就是說,人口淨流出,消費能力下降,客流在減少了,毛利在減少了,由於線上銷售的衝擊,還要增加成本,那不是使得競爭更加殘酷?
大部分的單店,或有幾家門店的規模不足的,在相對發達地區,能熬過今年算非常不容易了。
三)美團、拼多多的衝擊巨大
現在線上對實體店的衝擊是巨大的。很多人已經不在我們實體店購物了。網上一點,送貨上門,感覺到方便。
客流在下降,實體經營門店勢必就是不講規則的競爭。原來做10個點,現在給你做8個點。原來做8個點,現在給你做6個點。反正先有了人再說,掙不掙錢無所謂。實體門店由於線上分流以後,同樣也會競爭。
但我認為,目前,拼多多、餓了麼、美團這類電商,對我們超市的衝擊是巨大的。之前傳統意義上的電商,我的感覺其實他對我們鄉鎮市場的實體門店的衝擊並不算太大。
為什麼現在衝擊最大?因為美團、餓了麼直接衝擊的是超市的晚間消費和補充飲食。原本不在餐飲時間點的消費——比如夜宵時間,餐飲時間過了,飯店打烊了,廚師已經下班了,原來,年輕人在晚上下個麵條,需要用到原料和調料,實在不行吃碗方便麵,都會帶動超市有一波晚間消費高峰。
現在的美團、餓了麼的這種競爭,是把年輕人晚上吃的夜宵和在家做飯的飲食消費等,都通過外賣平臺直送餐飲來替代掉原本可能在超市產生的成交銷售。大家知道餐飲的原料大都不是通過超市採購,是通過市場專業供應商提供。消費者通過網上消費還可以什麼食物都得到滿足,間接地對超市的生鮮、對調料等整個經營影響就很大了。
另外,對超市真正造成影響的,還有拼多多。拼多多發起的團購價,有些比超市都便宜。
之前的阿里、京東,他們賣大家電產品,我們本來就不賣,他們能影響我們的只是一些保溫杯、小家電等日雜百貨,美團、餓了麼、拼多多等主要影響的是超市的食品、快消品。超市銷售有問題,都是在這方面。
吉麥隆二期生鮮物流倉邊上有一家申通物流,在去年「雙11」的時候,整個公司周邊閒置的場所,通通都是物流車。我估計每一天都有幾百臺十噸以上的物流車,堵了半個多月時間。在前兩三年,他根本沒有這種壯觀的局面。
由於美團、餓了麼、拼多多的加入,電商的競爭也不是原來的競爭。
今年有人告訴我說,美團的平臺收費是8個點,我嚇一跳。由于吉麥隆在江陰地區網點布置比較密集,去年美團跟我們談判的時候,當時大家都是5個點,最終確定與我們合作是返3.5個點,但是我不願意。
為什麼?我知道,我們要擁抱電商,但是超市沒有那麼多的毛利來支撐。搶佔市場份額的時候,平臺也會不斷的補貼,一旦市場成熟後,企業過於依賴他了,今後怎麼活?如果電商平臺的份額佔有過大後,他提出無理要求,你有討價還價、談判的餘地嗎?
超市前後臺的毛利加起來有接近20個點。先給你3個點,到後來5個點,今年開始8個點,明年給你12個點很正常,等到15個點的時候怎麼辦?去掉15個點的平臺費,還剩5個點,還能夠養活員工、支付房租電費嗎?
相比給電商平臺返3個點,算能做到10%的銷售,我寧願把現在的商品毛利下降5‰,也不願意跟電商平臺合作。在吉麥隆的所有門店,只有購買了我們的購物卡,當銷售額達到幾萬元以上時才能享受九五折的最高上限優惠。
上美團等平臺,超市賣的並不是百貨服裝,又要會員積分,又要後臺扣點,這樣扣那樣扣之後,做的銷售沒有毛利的話,都就是虛假銷售,這種做法是沒有市場的。
新零售提出要解決「最後一公裡」,我認為除非是便利店、社區生鮮店才能做得到。解決「最後一公裡」是需要成本的,超市做的是幾個點的毛利的商品,成本怎麼消化?找一臺電瓶車,找一個員工,每送一趟需要兩塊錢,但送的貨物總價30塊錢,按9個點來算,總共能掙2塊7,配送費給兩元,只能掙7毛。這樣要如何解決「最後一公裡」?
每單30塊錢,就算前後臺毛利累計按照20個點計算,你可以賺6塊錢,配送費支付2元錢,2塊錢能送到嗎?如果客戶給一個差評,要消掉這個差評,那你的成本就更高了。當這筆訂單是30元錢的蔬菜時,要怎麼配送?送了後消費者認為不新鮮要退貨的話,要怎麼辦?超市毛利點不支撐解決「最後一公裡」。
我認為,「最後一公裡」的解決必須要現取自提。
應變
既然這些問題存在,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人口淨流出」不可控,電商分流,包括經濟因素等很多內容我們都不可控。那怎麼辦?只有自我變化。
一)回歸經營本質,重視剛需民生快消品
吉麥隆現在正在做的應變,就是回歸經營本質,重視剛需民生快消品。
2015年以前開的吉麥隆超市,非食品佔比非常高。原來超市非常迷信於非食品的毛利高,且也有銷售。但是,人口的減少,電商的衝擊,現在非食日雜商品的動銷率、換手率持續地下降。
吉麥隆現在在商品上的變化是:重視剛需、民生快消品,貼近民生——
看消費者每天的餐桌需要什麼,消費者每天的日常剛需商品是什麼,這些就是吉麥隆現在非常重視的商品。而把非剛需、非民生快消品,即原來所謂的高毛利日雜商品都剔除出去。
量販大賣場業態,原來也是以收費,與供應商的扣點這些作為重要盈利手段,現在則在不斷轉變,把盈利重點轉化為依託自有商品。去年,吉麥隆自有商品銷售接近一個億。
吉麥隆的自有商品也有我們的特色——從來不打吉麥隆自有品牌。沒有叫吉麥隆牌的。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如果打自有商品牌,消費者一看就知道這是小廠家生產的,這是你們超市的高毛利商品。他懂這點。
吉麥隆通常選擇在銷售過程中,銷量比較好的品類、對品牌依賴度不是太高的商品,作為自有商品,並通過與廠方談判,包裝通過吉麥隆審核,大多採取定製、監製、專供等模式,打廠方品牌,吉麥隆現金現款,協議買斷條碼,買斷產品,籤署經銷協議,自有配送。比如新中為吉麥隆定製了腐乳,品牌打的是新中,產品不會帶有任何吉麥隆字樣或標識,只在外箱上打上了「吉麥隆專供」、或「吉麥隆專賣」。每箱12瓶,只要銷出去,賣一箱腐乳就能淨賺39塊。老恆河黃酒,醬菜、蜜餞等都是這樣做。
不打吉麥隆商標,一是消費者不認識,二是即使出現任何質量問題,不至於讓吉麥隆的品牌的損失率太大。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去做吉麥隆品牌商品。
吉麥隆今年會大力研究和發展民生快消品的自有商品。今年目標是在整體快消品中要佔到10%的自有商品。這些自有商品能夠產生60~70%的毛利。
日雜品原來最多做到三十幾個點的毛利,現在做食品、快消品,也能做到40個點的毛利率。日常促銷做下來,也能保證每年35個點的毛利率。這些商品既能保證快銷,毛利率又能控制,比日雜更高,為什麼還要做日雜品?
吉麥隆日化用品貨架大部分是與廠家深度合作或定製的自有商品
吉麥隆正在找剛需的民生快消品與廠方合作,目前像肉鬆、真空包裝的雞爪、散裝食品等,與很多廠家都在談,這些商品在五六月份全部上市。正常的生意,銷售不好,大家都在血拼。血拼沒毛利。只有做自有商品是捷徑。
廠方做吉麥隆自有商品代加工,每一個單品條碼至少要交50萬元保證金。以此保證,商品銷量上升後,商品不會亂套。
二)與線上抗衡,尋找線上銷售的短板
我們已經意識到電商對我們的衝擊了。那現在與線上抗衡,要做的是「尋找線上銷售的短板」——我們要做短保商品、低溫商品、生鮮商品、溫度限制商品。
1)增加冷藏商品
吉麥隆現在85家門店有18家在進行調改——增加一倍的冷藏冷凍低溫商品的經營面積和投入(增加門店冷藏、冷凍設備),把原有的所謂高毛利日雜商品減少面積,不斷增加低溫短保商品、冷藏食品以及溫度限制商品。因為這些產品在線上還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在5年前,我們只有兩條島櫃做冷藏點心。當時,在鄉鎮市場冷藏島櫃月銷售額不到2萬元。現在,相對較好的門店,冷凍點心可以做到20萬元的銷售額。原來冷凍商品價格較高,廠商和供應商利潤較高,零售端利潤也較高,所以銷售相對不好。
原來在農村都是自己做湯圓、包水餃,隨著城鎮化推進加快,農民也住套房了,沒地方可以做了,只能是購買。原來一個月只能做2萬左右,現在好的門店可以做二十幾萬元,一般門店都能做十幾萬。因為電商沒法衝擊冷藏冷凍商品。
2)極端重視短保商品
現在吉麥隆已經有超過10%以上的散裝點心已經是短保商品,蛋糕已經可以做到15天-20天的保質期,現在正在嘗試做7天-5天的。
像奧利奧、好吃點等傳統型食品的銷售已經逐漸下滑了,因為這些食品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而散裝食品、散裝糕點等,我們做成短保產品,線上沒法做。我們極端重視短保產品,要求不能斷貨。
3)做有溫度限制的商品
在吉麥隆,溫度如果超過華氏14℃,就會讓運營人員檢查所有門店的巧克力,只要少一個品項,營運考核就不合格,就扣分了。因為巧克力如果超過14℃,物流是沒法走的。
當超過14℃時,所有的如巧克力、麥麗素等有溫度限制的產品,吉麥隆都會確保消費者到門店能買上想買的品種。
原來生意好做的時候,沒多少人會重視巧克力,巧克力原來是邊緣商品。吉麥隆開始重視巧克力等溫度限制商品的頭一年,吉麥隆該年內的巧克力銷售增長了300%。並且在夏季時,巧克力的價格還能適時調整一下,做更高毛利。因為整個鄉鎮周邊市場沒有競爭,其他門店很難買到巧克力,只有吉麥隆有。
4)低溫鮮品全線引進
其他低溫類的商品,比如低溫肉製品、低溫牛奶,吉麥隆現在的銷售額也比四五年前要翻了好幾倍。現在我們的卡式酸奶、明治酸奶等,系統內每家門店必查,且是要查到位。今年我們還會再低溫櫃增加設備以後,會推出低溫醬菜,低溫的其他產品都會全線引進。
因為低溫冷藏商品相對是「淨土」。電商要完成一個冷鏈的配送體系,相對是有門檻的。
比如現在有很多地方特色的蘿蔔乾、地方特色的醬滷小菜,網上也都在做,那實體店怎麼辦?
我們現在在通過生產方做低溫小菜。因為有溫度限制的商品,網上沒法做。吉麥隆在低溫冷藏方面的投入越來越高。所有道具、設備的選用,吉麥隆堅持不用便宜貨。且所有設備是系統統配。從設備到服務人員都講求穩定。
整體來說,實體店與線上抗衡的總結是:網上做不了的商品,我極端重視,我來做強、做好。對生鮮商品、短保商品、冷藏冷凍商品,這些商品我們是想著法子來研究。
三)避開線上銷售強項
對於電商分流,吉麥隆針對性的措施是避開線上銷售強項,每個品類要做好重點——百貨做好季節,生鮮做好時令,食品引進新品。
1)日雜商品做應季
電商的強項是日用百貨類商品、家用電器類商品,所以現在這些商品在吉麥隆門店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少。只是作為季節性商品的一個銷售補充。
目前,吉麥隆日雜百貨類只能做到佔比9%的銷售,最高峰值時是佔13%。現在下降了4個百分點。
銷售下滑,給的位置就只能減少。所以,吉麥隆門店在做大範圍的調改,非食以外的快消商品,所有的貨架都讓出來,把原來不合理的全部清出去。家用電器,比如加溼器原來都賣,現在已經沒有市場了,全部清出去。電話機再放上去,一年能賣幾個?飲水機?微波爐餐盒能賣多少?超市床上用品也是雞肋,幾乎是賣不動。
現在,吉麥隆的門店,常規商品大量縮減,日雜只做季節性商品、應季商品,比如取暖器、電熱毯、電風扇、拖鞋、防曬衣、泳衣等,因為這些銷售的主力還在超市。
公司管理重點,採購部的重點,到門店的重點都是做季節,而不是日雜全品項。網絡的品項全、價格低,該捨棄的要捨棄。
2)生鮮商品做時令
生鮮部門是根據1年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24個節氣,根據節氣抓取最時令的蔬菜,有預判性的做。研究銷售走勢。抓住時令做採購和海報商品。
舉個例子,2月份的時令商品是青菜苔、毛筍、螺螄,清明節前的螺螄高峰值一天能銷50噸。8月是百合,5月是芋頭,3月是螺螄,2月是蒜苗、馬蘭頭,什麼季節賣什麼。應季時候無限放量。按照自然規律來做就是尊重了銷售規律。比如蔬菜大量上市的時候肯定是菜價下滑的時候,我們就抓住時令發出來海報,做大量上市的、顧客喜歡的。如果一天到晚做土豆、山芋、大白菜、洋蔥,是白白損失毛利。
生鮮做不好時令,是不可能盈利的。特別是蔬菜。做好時令的陳列、採購、時令商品的放量才能盈利。
3)食品是「引新品」
食品是最難建立差異化的東西。但必須在食品上建立差異化。因為老品增加不了銷售,要吸引消費者眼球,讓消費者進店覺得你的門店有新意,必須不斷嘗試引進新品,並且十分重視新品的陳列和銷售。
引進的新品,從引進的第一天開始,從採購到門店,都要眼睛盯著新品。陳列的位置對不對,銷量好不好,定價合理不合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新品賣不出去要分析原因,每天要刷庫存,每天要刷銷售,哪些門店銷售不好就要抓重點,要跟進,肯定找出問題改進。不找原因,數據一拉,新品淘汰,就不會有新品。
鄉鎮商圈500米就有一個便利店,散散步就把他要買的商品買完了,你要給一個他到你門店裡來的理由。有差異化商品一種,其他就帶動了,整個人氣就有了,整個賣場就活了。雖然顧客有可能買的還是老品,但是不斷的新品、新意給顧客到門店的視覺也不一樣。
就食品來說,在市面上流行的新品必須引入到超市來,只有不厭其煩地引進新品,保證新品的存活率,才有顧客持續進店的理由。我們市調發現缺乏的品項,我們要求是100%地引進。比如一些企業的定牌商品,廠方不發經銷商沒有,買!採購就是去買回來,做原價銷售,也要求必須新品到位。
四)取捨部分品類,讓位生鮮經營
生鮮電商今年又有了叮咚買菜等買菜APP,「買菜」電商又開始了,就是「賣賣菜」也不是淨土了,競爭太激烈了。
現在,吉麥隆公司有60%以上的精力就是放在"管生鮮"上,其他的食品、非食管理,我們認為現在管理也是雞肋。只能是做好生鮮。
我們目前的要求是,門店要與農貿市場競爭客流。現在跟超市同業競爭已經沒有空間了——超市同行業客流已經稀疏,也少的可憐了,都是忠誠用戶了,沒辦法把他拉過來。
現在唯一的一個還能夠讓我們去「爭客流」的點,就是在農貿市場。原來我們忽視的是農貿市場,其實農貿市場是重要的客流聚集點。
現在,我們的生鮮營運人員、生鮮採購人員對標的就是農貿市場。營運檢查人員也是先看菜市場,再看你的門店。巡店對標的也是農貿市場。看和農貿市場之間的差異。
到農貿市場去拉人,目前這個策略,執行一個階段下來,效果很明顯。每個鄉鎮都有我們的生鮮部在市調,看一個農貿市場有多少個攤位,市調原來是16個賣肉的攤位,現在變成12個,說明超市賣肉的是有競爭力了;賣蔬菜的攤位,原來有30個,現在數一數只有28了,說明這家超市蔬菜有競爭力。
只有擠佔農貿市場的份額,量販才有生存的空間。如果眼睛盯在同行,已經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了,只能做互相殘殺,做促銷、發海報,你賣1塊我賣8毛,你賣8毛我賣6毛,不管進價多少反正要比你便宜,同行之間只有惡性競爭,何談毛利?沒有毛利,企業如何生存。而沒有改造過的農貿市場,肯定是髒亂差的,相對而言超市的環境更勝一籌。
我們對門店提的目標是,在上午我們要跟農貿市場基本持平,即在生鮮蔬菜的新鮮度、質量、價格上,要跟農貿平分秋色;下午3點以後,我們要超過農貿市場,因為3點以後,超市的菜還都在低溫環境下,可以做好保管工作,農貿市場則達不到低溫環境。
要想跟農貿市場競爭客流,品類、品項要豐富,因為農貿市場有很多農戶,提供很多的選擇。吉麥隆現在對蔬菜是提倡「多品類多品項多價格帶」去競爭。
比如,一個韭菜賣三種品項:農貿韭菜(貴的韭菜)、大眾韭菜(一般人都要的)、特價韭菜(食堂,吃餛飩等用途的),分三個價格段去賣,把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客流的需求全部擊穿。
菠菜就有農貿菠菜、幹菠菜、水洗菠菜、綑紮菠菜,菠菜賣三四種的,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生鮮社區店
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小業態門店,但並不成熟。
去年吉麥隆開了一家生鮮社區店(滋鮮森),我感覺效果不好。現在一天做個2萬多。現在還在調整。因為做過量販店的人管理會粗獷一點。而做生鮮社區店的要管理精細,每一個點要管理到位才能盈利。
一)三大類要做強大
生鮮社區店,規模300-500-800平米,在銷售即食捲菸,水果麵包低溫商品、廚房日用品這三大類,要做不強大,是很難盈利的。這三大品類的經營,完全得要消化得了所有這家門店的費用,即房租、人員等成本。
也就是說做300-1000平米的生鮮社區門店,必須極端重視即食捲菸、水果麵包低溫商品、廚房日用品等三大類。三要素是根基。
為什麼這三大類是核心支撐?牛奶賣不了,你就永遠吸引不了高端客戶;水果麵包低溫商品是年輕人進店的必買品。賣不了水果麵包低溫商品,說明這家店做的還是老年人生意。老年人對價格是非常敏感的,生鮮社區店靠老年人消費是不可能盈利的。老年人為著價格便宜個一兩毛錢,他可能可以多走五十步到隔壁去買。
生鮮社區店的鮮肉、蔬菜,及其他的商品,就是投資收益。
吉麥隆正常的一個捲菸櫃,一個月平均銷售額不低於100萬元。如果開個三四百平米,香菸毛利低10個點的毛利也有10萬的利潤,怎麼可能不盈利?
二)圍繞廚房做文章
生鮮社區店如果不圍繞廚房來做,也講究高大上,也講究日雜百貨要多、季節性商品要多,都行不通。
廚房日用品可以適當的毛利低一點,圍繞廚房做文章,意味著等炒鍋炒熱了,發現沒有一滴醬油了,他的第一反應是要到吉麥隆生鮮社區店,如果達到這個效果了,生鮮社區店才有前途。
物流
我認為,一個匹配鄉鎮市場的物流配送,應該有六個關鍵要素:
1)不淪為廠商倉庫
2)滿足門店個性化需求
3)為定製商品服務
4)降低門店缺貨率
5)切實解決經營性問題
6)實驗基地
我看過很多行業同行的物流,我認為大多數是「廠商的倉庫」,最多的時候是由調料、洗護清潔類、食品、衛生巾這種大宗的堆成一跺一跺的,正正方方,非常漂亮,鏟車都是進口的,提升高度能到9米,都是非常好的倉儲,碼放得整整齊齊。
我看到的都是這樣的物流,都是屬於「別人家的物流」。
再來看我自己的物流都看不下去。吉麥隆的物流既髒又亂又差,沒有一輛鏟車,都是人工鏟車,所有配送和入庫的商品都跟人家是完全不同的。
日雜百貨配送100%,門店不可能存商品,食品、快消品是零庫存。
吉麥隆入庫的物流商品是自有商品、特價商品、廠家戰略合作商品(給到吉麥隆價格優勢的市場流通商品)、供應商新品、季節性商品和廠家定製商品。
進吉麥隆物流倉,如果24小時不配送門店的,要卸車費和物流費。還要收倉儲費。前後加起來要6到7個點。
我認為,物流絕對不能淪為廠商的倉庫,而是滿足門店個性化需求。門店不存任何商品、道具、設備,都是零庫存。門店設備通過物流系統快速流轉。滿足門店個性化需求。道具設備統配。
吉麥隆的物流主要是為定製商品服務。季節性商品、廠家新品等進倉庫,都是因為供應商直送無法滿足品類管理部要求。或是怕遠的門店供應商不能及時送達。
吉麥隆物流現在發揮的最大的功能是降低門店缺貨率。所有的食品類、快消品類都通過月庫訂單來降低庫存。就是說只要門店賣得了,可以天天要貨。因為門店的車輛是必須每天進物流的。通過物流,零星缺貨沒有,通過供應商來送則要走驗收——分發到倉位——存放——驗收——籤字離開等多步驟。
吉麥隆的快消品倉庫是沒有分業務員的。每個月物流的巨大吞吐量,主要是依靠供應商,放到指定地點。日雜供應商送貨完了之後要放到指定門店,貼好易碎品標記,所有工作做完才能離開。所以說,相對來說,自認為我們門店的缺貨率是低於同行的。因為我們有應急補貨機制。
每一年會對所有的品類做實驗,每年會更新日雜品,統一品項,每個品項多少個條碼,怎樣個陳列法,貨架怎麼陳列,每年公司都要做模版,做完模版後門店對照模版把公司已經不在陳列範圍內的商品剔除掉,把新品進回去。
原來快速開店的時候,1萬多平米的賣場從裝潢交付到開張只要5天。高標準化模版。
所以,現在對量販門店積累了一定經驗,但真正來做生鮮社區店,因為量販門店模版已經定了,思維已經定了,管理模式已經定了,其實我們的感覺是改變很困難,要做新的調整很困難。
當然,我們也想著要把社區生鮮店慢慢做輻射。
我認為,量販店目前還有差不多四五年壽命,差不多要壽終正寢了。未來有生命力的應該是生鮮社區店,應該是做小業態。小業態店是精準服務於定點的消費者。end
了解更多可點擊標題閱讀:
鄉鎮量販吉麥隆:同店增長16.9%,零虧損店,在「狗咬狗」的渠道下沉中活成一隻貓
遊走市場前沿 堅持價值傳播
零售業學習交流平臺
分享典型案例、零售管理經營實操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添加微信yanjuyang9999加入交流群
長按二維碼 關注零售研學社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零售研學社。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