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科技話題:「定海神錘」、螢光玻璃、天象、雷射血管、電子皮膚...
今日科技話題:「定海神錘」、螢光玻璃、天象、雷射血管、電子皮膚、檢測癌症新方法 2020-12-02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創新顯像技術,讓你的血管暴露在皮膚外面
每個人都害怕打針,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在針插放之前總會有一絲絲恐懼,其實不是怕針插入皮膚的疼痛,而是怕護士沒有對準血管,將藥注入到別的地方。 而且有些人的血管出格難找,每次進病院就要擔憂護士遍尋不著下針之處,只能不停在手臂上測試來、測試去,造成醫病雙方很大的心理壓力。
-
俄開發超級機器人 外形與人類驚人一致(圖)
【標題】俄開發超級機器人 人能做的事它能做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汪育恆俄開發超級機器人 人能做的事它能做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據俄羅斯RT電視臺2月16日報導,俄羅斯近期開發了超級機器人,它可以通過遠程操控像人類一樣進行複雜工作
-
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本文就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進行綜述。為了提高5-ALA螢光顯像的靈敏度,Ishihara等對6例5-AlA誘導的PpⅨ螢光組織進行螢光發射光譜的定量測定,並根據光譜螢光強度與組織學特徵的相關性,能檢測BBB破壞程度低的腫瘤,從而提高5-ALA顯像的靈敏度。
-
抽血找不到血管怎麼辦?可穿戴LED靜脈顯像儀幫你鎖定
血管不明顯針頭無處「下嘴」 LED靜脈顯像儀幫定位 經過前期項目初選、「一對一」輔導,有20個項目入圍,分別來自人工智慧、汽車摩託車開發、3D列印、物聯網、健康醫療等領域,大部分為大學生創業項目。記者在路演現場看到,各項目可謂亮點紛呈。
-
抽血找不到血管怎麼辦?可穿戴LED靜脈顯像儀幫你鎖定(圖)
血管不明顯針頭無處「下嘴」 LED靜脈顯像儀幫定位經過前期項目初選、「一對一」輔導,有20個項目入圍,分別來自人工智慧、汽車摩託車開發、3D列印、物聯網、健康醫療等領域,大部分為大學生創業項目。記者在路演現場看到,各項目可謂亮點紛呈。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無標記血管成像雙光子顯微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北京大學教授施可彬團隊合作,研製出首臺短波長(520納米)激發的雙光子顯微系統。該系統可用於毛細血管的高解析度、無標記、無創活體成像,相關成果論文In vivo label-free two-photon excitation aut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of microvasculature using a 520 nm femtosecond fiber laser發表在Optics Letters上。
-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檢查哪些疾病?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檢查哪些疾病? 時間:2020-12-02 09:46 北京華爾醫院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是利用直視下可以觀察視網膜血管形態,採用可發螢光的造影劑螢光素鈉快速注入血管內,隨即用眼底照像機藉助於裂隙燈進行觀察並連續攝片,記錄螢光素在眼底血循環中的動態情況以便了解視網膜脈絡膜的血液微循環結構及生理病理改變。
-
「大夫,淋巴顯像與淋巴造影有啥不一樣?」
由於大家不了解淋巴顯像和淋巴造影的區別,以為聽起來好像差不多,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檢查,由不同的科室完成。核醫學科進行的檢查項目叫淋巴顯像。今天咱們以介紹淋巴顯像為主來普及一下兩種檢查項目操作方法、原理上的區別。 先講一下相同點:兩種檢查項目都是用來檢查淋巴系統相關疾病的,以下是兩者的臨床適應症和禁忌症。
-
再也不怕找不著血管啦 這些創新顯像設備讓血管無所遁形
隨著紅外技術和其他血管成像技術的出現,讓血管可視化成為了可能,護士不再需要給你的手臂綁一根橡皮管再狠狠拍幾下,就可以直接看到手臂和手背上的靜脈分布情況,也不用再擔心遇見身體偏胖的患者怎麼也找不到血管的位置了。
-
雷射誘導小鼠脈絡膜新生血管中的microRNA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特徵。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的形成主要涉及血管生成過程,該過程與炎症和蛋白水解相結合。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發病機制的主要原因是源自視網膜色素上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發生改變,其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主要負責臨床和實驗性脈絡膜新血管形成。短的非編碼內源性RNA分子MicroRNA(miRNA)在調節各種病理過程(包括炎症和血管生成)中起主要作用。
-
新3D手指血管掃描系統:一套無法欺騙的生物識別系統
據外媒報導,有時候,似乎一旦有一種新形式的生物識別身份驗證被開發出來就會有人想出一種欺騙它的方法。然而據一種新3D手指血管掃描系統的開發者稱,該系統是不可欺騙的。據了解,現有的身份驗證技術可以對一個人手指上獨特的靜脈圖案進行二維掃描。但新系統卻不同,據稱它更難被欺騙,因為它執行的是三維掃描。
-
蘋果開發脈衝雷射成像技術 可以達到靜脈或皮下血管顯影
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公開的蘋果新專利,這種脈衝雷射成像技術可以達到靜脈或皮下血管顯影,應用在生物識別功能。文件顯示,該專利在2015年11月12日申請,蘋果表示可以用紅外線檢測的原理來得到皮膚下方靜脈血管的圖像,然後將其用作生物識別,這樣一來識別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將會變得無與倫比。
-
人體的血管是一個大系統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幹診科主任宮麗鴻人體的血管遍布全身,從大血管、四通八達的中小血管,一直到逐級細化的微血管,是一個大系統。人體血管中,心臟主動脈最為粗大,直徑可達3釐米,像網絡一樣密布全身各組織器官的微血管最為細小,最小處直徑僅為10微米,約相當於一根頭髮的十分之一粗細。
-
全面介紹 雷射印表機結構和工作原理
雷射技術出現於60年代,真正投入實際應用始於70年代初期。最早的雷射發射器是充有氦-氖(He-Ne)氣體的電子雷射管,體積很大,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了很大限制。70年代末期,半導體技術趨向成熟。半導體雷射器隨之誕生,高靈敏度的感光材料也不斷發現,加上雷射控制技術的發展,雷射技術迅速成熟,並進入了實際應用領域。
-
給雷射器打造最強韌的「血管」
>高功率雷射薄膜薄如蟬翼,它附著在透明的玻璃基底上,肉眼幾乎看不出來,但是它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重要。隨著雷射裝置的功率不斷上升,科學家對薄膜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薄膜要足夠強韌,才能承受雷射的衝擊——就像人體的血管,如果不夠強韌,很容易因承受不住過高的血壓而破裂。但是,高性能雷射薄膜很容易「受傷」,因為雷射能量的高度集中會導致元件內部或表面局部變形甚至完全被損壞。元件在單位面積上所能承受的最大雷射功率被稱作「雷射損傷閾值」。
-
領先LED和雷射技術公司Soraa為其晶圓廠增加數套Plasma-Therm系統
弗羅裡達州聖彼德斯堡--Sorra公司是一家領先的LED和雷射技術公司,該公司最近購買了三套Plasma-Therm系統,用以在其晶圓製造工藝過程中進行等離子沉積和刻蝕步驟。Soraa由來自於聖巴巴拉市加州大學的開拓性氮化合物研究員Shuji Nakamura教授、Steve DenBaars教授和Jim Speck教授創建,公司正在開發新類LED和雷射,用於普通照明和投影顯示市場。在執行長Eric Kim的領導下,公司正迅速擴展其基於美國的批量生產製造能力。
-
科學家研究出一款微型雷射機器人,未來可用於人類血管修復
根據周三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團隊研究報告顯示,這款機器人是基於科恩教授此前受摺紙啟發發明的可變形的微型機器人基礎上努力而建立的,並設法克服了困擾該領域的重大障礙:缺乏「與半導體處理無縫集成並能對標準電子控制信號作出反應的微米級執行器系統」。
-
醫學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除去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理論,如成像原理、成像序列等,我們還需要了解MRI的功能成像,其中血管成像是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兩種形式,第一種不用對比劑即可顯像,第二種是利用毒性小的釓對比劑成像,因其獨特優勢在臨床獲得了廣泛應用。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MRI血管成像。
-
82Rb PET心臟灌註定量顯像可用較低劑量方案
降低注射劑量可以避免首過流圖像中的PET系統飽和顯像,也會減少輻射暴露,但關於其對靜態灌注顯像中心肌灌註定量的影響尚不清楚。該研究的目的為評價採用半劑量(HfD)或四分之一劑量(QD)方案[對全劑量(FD)掃描數據的重建]進行心肌灌注顯像的可行性。研究納入171例行FD方案靜息/負荷82Rb PET(3D 4環PET掃描儀)顯像和顯像6個月內行侵入性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