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在電影《西虹市首富》中,有人提議要從北極搬運冰山到沙漠。現實中此事真的要發生了,面對水資源的缺乏,中東有「土豪」想出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解決辦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阿聯發明家和企業家阿卜杜拉·阿爾謝希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拖冰山化水計劃——斥巨資從南極拖個冰山給阿聯「解渴」。
阿聯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之一,未來25年將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
英國《每日郵報》詳細報導了該計劃:藉助衛星定位,計劃實施者將從距離南極洲海岸1000公裡的赫德島物色合適的冰山,然後用繩索和網將其套住,用船隻拖運大約8800公裡到阿聯的富查伊拉酋長國。工人們利用特殊器械將冰山逐步切碎,裝入巨型罐,再進行加工和過濾。
報導稱,計劃拖運的這座冰山含有超過200億加侖(約合757億升)的水,雖然冰山從赫德島到富查伊拉海岸的10個月旅程中,預計將損失約30%的質量,但仍可在5年內為100萬人提供足夠的水源。考慮到計劃的複雜性,計劃實施者準備先將冰山從南非開普敦拖至澳大利亞珀斯,然後被拖至阿聯。項目最終耗資將達1-1.5億美元(約6.9-10億元人民幣),另外還有6000萬至8000萬美元(約4-5.5億元人民幣)用於項目測試。
向冰山要淡水,並不是一個新想法。在19世紀中期,智利的啤酒廠拖著從拉古納聖拉斐爾到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的小型船隻(有時配備風帆)進行製冷。20世紀40年代後期,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約翰艾薩克斯開始探索更為奇妙的計劃,例如將80億噸的冰山運往聖地牙哥以緩解加州的乾旱。早些時候,南非海上救援大師尼古拉斯·斯隆計劃利用將一個巨大的南極冰山拖到南非,並將其轉化為市政用水。
這項計劃一出,引起廣泛關注,有人點讚有人質疑,更多人關注的是,從技術上可行性嗎?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惠鳳鳴博士告訴記者,從南極運冰山,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獲取冰山?
南極冰山都是冰架/冰舌崩解產生的,分為由內部冰川應力引起的開裂型崩解和由外部大氣和海洋因素引起的融水型崩解。
「人為地獲取冰架/冰川上的大冰山不太可能,我猜測他們只能獲取已經崩解的漂移到南極大陸外圍的冰山,否則人為地破壞赫德島冰川內部結構以獲取冰山,本身就是對自然平衡的一種破壞。」惠鳳鳴說。
雖然獲取崩解的冰山存在可能,但惠鳳鳴特別提到,所謂「冰山一角」,冰山海面以上部分與以下部分的體積比例大概是1:9,這意味著冰山的大部分藏在海面以下。加上冰山形狀不一定很規則,如何將冰山套上纜繩,面臨很大的技術問題。
第二個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冰山從南緯60度以南的南大洋海域,途徑赤道,到達北緯23度左右的阿聯。
在冰山途徑的赤道,表層海水溫度可達25攝氏度以上,與大家想像的冰山表面水分蒸發不一樣,冰山融化是表面與底部融化同時進行,尤其越靠近赤道,海水溫度、氣溫越來越高,融化會加劇,冰山經歷10個月旅程到達阿聯還剩多少,需要好好計算。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運輸。
約757億升水的冰山,估算重量約0.757億噸,這對船舶來說是個很大挑戰。近萬公裡裡程,船舶航速與海流、大氣環流和冰山重量(運輸中融化一直繼續進行)直接相關。
環保問題也廣受關注。
有人提出質疑,現有的與南極有關的協議都表明,人類既要保護南極的環境,也要保護南極的生物,包括動植物,以及無數人們肉眼所看不到的微生物,因此,任何拖走一塊冰川的做法都將是不被允許的。
他們同時替南極的主人——企鵝、海豹、各種魚類等動物以及上百種植物們擔心,因為它們的生存繁衍離不開冰川和寒冷的氣候。也有人提出,冰山一路往北,融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淡水,會對海洋表層溫鹽結構有影響,也會影響海洋生態系統。
還也有人給阿聯支招「解渴」——選擇海水淡化技術。
阿卜杜拉·阿爾謝希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但他曾在公開報導中否定了這一方案,原因是海水淡化過程中濃鹽水排放入海會引起海水鹽度一定程度的升高,從而影響海水水質及海洋生物的生存。
對此,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相關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大自然的水循環其實就是海水淡化的過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淡水,其總量約佔海水的97%。海水經過陽光照射後蒸發,通過雨雪露雲霜霧的形式變為淡水,在地球表面重新匯聚成江河湖海。海水淡化技術就是模擬自然界的水循環運動。淡化過程中濃鹽水排放入海會引起局部海水鹽度升高,但通過大自然的水循環,海水淡化對整個海水鹽度影響不大。
《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海水淡化產水成本主要集中在5—8元/噸。該人士表示,阿聯當地能源豐富,海水淡化成本應該在每噸人民幣5元左右。
還有人提出,將冰山運回阿聯可能改善當地微氣候環境,同時增加空氣溼度。但惠鳳鳴對此不認同。「這只是一個局部現象,一座冰山只有足球場大小,對區域氣候的影響較小。」
簡而言之,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正在為解決飲水問題而做的努力,但可能想得比較美,要實施還有很大技術難題。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嶽靚
審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