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洲國際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斥資約10億元收購美國豬肉企業

2020-12-02 澎湃新聞

萬洲國際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斥資約10億元收購美國豬肉企業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6-11-22 12:08 來源:澎湃新聞

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總部。 東方IC 資料

全球最大豬肉食品公司——萬洲國際 (00288.HK) 11月22日早間發布公告稱,旗下美國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斥資1.4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0億元)收購美國同業公司Clougherty,預計將於今年底前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後,Clougherty將成為萬洲國際的間接全資子公司。

公告稱,賣方為Hormel Foods (HRL.N),本次收購將使史密斯菲爾德直接進入美國西岸市場的通道,將擴充並加強史密斯菲爾德的垂直整合供應鏈。萬洲國際表示,「與美國東岸工廠相比,西岸對亞洲的出口更具時間優勢,因而具有戰略意義。」

Clougherty為美國的綜合豬肉產品生產商及加工商,經營多個品牌如「Farmer John」、「Saag’s Specialty Meats」,每日屠宰約7400頭生豬,每年銷售額約5億美元。其產品主要在美國西南部出售,包括熱狗、培根、早餐肉腸、生鮮豬肉、火腿、午餐肉及煙燻香腸。

此外,Clougherty通過旗下的PFFJ公司及Champ公司在加州、懷俄明州及亞利桑那州經營生豬養殖場。

萬洲國際稱,最後收購價受制於成交後營運資金的若干調整,交易須遵從慣常的成交條件,包括獲取法定批准,並預計今年底之前會完成。

萬洲國際原名為雙匯國際,2013年9月,雙匯國際斥資71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並於2014年1月更名為萬洲國際。目前,萬洲國際是全球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擁有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發展、美國最大的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等,在豬肉產業鏈的肉製品、生鮮豬肉和生豬養殖等關鍵環節,均佔據全球首位。

截至發稿時,萬洲國際報6.22港元,下跌0.32%。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生豬,美國,萬洲國際,史密斯菲爾德,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美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暴發新冠疫情 為萬洲國際子公司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美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暴發新冠疫情,為萬洲國際子公司 「雙匯」品牌母公司、豬肉食品巨頭萬洲國際旗下工廠出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事件。4月16日,媒體報導稱,萬洲國際子公司、美國最大豬肉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以下簡稱「史密斯菲爾德」)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家豬肉加工廠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單一源頭疫情暴發點,有64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與其有關。目前,史密斯菲爾德已經暫時關閉該工廠,至於該事件對公司的影響,萬洲國際方面尚未回應。
  • 美國原料中國生產 史密斯菲爾德啟動「中國計劃」
    這也讓企業們明白,並不是所有外來的和尚都會念經,如何把脈消費需求、做好因地制宜是洋品牌們的最大挑戰。  自2013年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之一的史密斯菲爾德之後,萬洲國際對於該公司的部署也停留在向中國出口原料上,然而就在2015年末,萬洲國際宣布將投資建廠,在中國生產史密斯菲爾德品牌的豬肉製品。
  • 雙匯發展高管層急釋改革路線 史密斯菲爾德將成棋子
    第四季度或扭轉業績下滑  雙匯發展第三季度業績「雙降」不僅拖累其股價下跌,在香港上市並且持有雙匯發展約73.26%股權的萬洲國際也未能倖免,其股價於10月27日大幅下挫19.87%,並跌破公司每股6.20港元的發行價,至今仍在發行價之下。
  • 史密斯菲爾德一季淨利飆升近5倍 創歷史同期最佳
    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 Inc.)第一季度業績創歷史同期最佳,淨利潤飆升近5倍。新鮮豬肉需求強勁推動其業績大幅攀升。
  • 全球第一大豬肉生產商:力壓美國、巴西等養殖企業,中國公司奪冠
    排在第十名是美國的錫博德食品公司,母豬數量約34.5萬頭,公司業務主要覆蓋美國各州,有著5000多名員工;排在第九名的是美國派普斯通,母豬數量約為38.5萬頭。除美國外,在墨西哥和中國均有所布局。排在全球第八的是巴西食品公司,母豬數量達38.85萬頭,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之一,經營項目包括禽肉、豬肉和肉製品等。
  •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遭股東狙擊 美參院提食品安全
    雙匯在美國以71億美元收購豬肉巨頭史密斯菲爾德,但受大股東Starboard Value LLP對衝基金阻撓。Starboard企圖通過拆分史密斯菲爾德,使股價大幅上升,提高雙匯收購成本。因此,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仍存變數。此前,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打壓三一、華為在美國的投資和經營,甚至逼得三一狀告歐巴馬。
  •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獲美政府批准
    新華網華盛頓9月6日電(記者高攀 王宗凱)美國食品公司史密斯菲爾德6日宣布,中國雙匯國際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交易已獲得美國聯邦政府批准。
  • 史密斯菲爾德創始人曾孫辭職 雙匯稱系個人行為
    距離9月26日雙匯國際控股公司以71億美元成功完成對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商及生豬養殖商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不到一個月,有報導稱,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宣布,公司創始人曾孫約瑟夫·劉特四世(JosephW.LuterIV)辭去公司董事會執行副總裁職位,辭職於10月11日生效。
  • 美國貝爾蒙特大學學生團赴雙匯總部參觀遊學
    6月16日下午,美國貝爾蒙特大學學生團共25人不遠萬裡抵達漯河在Smithfield美式產品展櫃前,學生團瞬間沸騰了,團員們表示:在美國,他們吃早餐時經常吃Smithfield的培根、火腿、香腸等產品,在中國看到這個品牌和產品倍感欣喜和激動。
  • 美媒: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商被中企接手後銷售創紀錄 信用評級提高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張驁】 2013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和中國的雙匯國際公司達成戰略性合併,雙匯國際以總價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批評人士曾表示出對美國就業和糧食安全的擔心。這筆交易只是中國對美國巨額投資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複雜關係的一部分。
  • 史密斯菲爾德股東Starboard改變立場 支持雙匯收購
    持有史密斯菲爾德股權的對衝基金Starboard Value LP 此前曾表示,或投票反對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據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1日報導, Starboard Value LP改變了之前一直反對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態度。該基金稱,由於沒有替代性收購交易,現在將投票贊成雙匯這筆規模為47億美元的收購交易。
  • 英媒:亞洲企業全球化歷程的「苦與樂」
    中國企業海外擴展「捲土重來」亞洲企業進軍國際的重任很大程度上都不可避免地落到中國企業上來。不到10年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試圖購買美國老牌石油企業優尼科公司(Unocal Corporation)。當時此舉動在美國政界引起軒然大波,該筆交易也因此擱淺。
  • 郭廣昌斥資近40億元收購婚戀網站百合網約70%股份;泰谷生物獲得...
    國內非精準融資事件  (按業內無聊慣例,數百數千約等於「1」)  4. 郭廣昌斥資近40億元收購婚戀網站百合網約70%股份  百合網是一家婚戀交友服務網站,北京百合在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據悉,緣宏投資將以4.60元/股的價格、通過股轉系統場外協議轉讓的方式、現金收購轉讓方持有的百合網8.69億股流通股,佔百合網總股本的比例為69.18%,交易總價為39.97億元。  5.
  • 那些被中國企業收購的十大「洋品牌」
    新聯想將成為IBM首選的個人電腦供應商,而IBM也將繼續為中小型企業客戶提供各種端到端的集成IT解決方案。IBM亦將成為新聯想的首選維修與質保服務以及融資服務供應商。現狀:聯想至今尚未獲得當初期待的國際市場和PC市場排名,並提前棄用了Think品牌。
  • 日本新生銀行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來襲!斥資約5億美元收購紐西蘭UDC
    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 周二,日本新生銀行(T:8303)宣布將收購紐西蘭最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UDC Finance。如果交易成功,這將是新生銀行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
  • 伊利11億元收購紐西蘭乳企 中企成紐西蘭乳製品產業最大海外投資者
    今年以來,國內知名乳業企業海外併購動作頻頻。8月1日,中國伊利集團全資子公司正式完成對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乳業的收購,中國企業也成為紐西蘭乳品行業最大的海外投資者。本次收購,伊利集團斥資2.43億紐西蘭元(約合1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威士蘭乳業。威士蘭的原奶供應量佔紐西蘭原奶供應總量約4%。伊利集團執行總裁 張劍秋:紐西蘭有非常好的奶源,成本也比較低、穩定性也比較好。
  • 東芝收購上市子公司已成立兩家,接下來看NuFlare
    集微網消息(文/Yuna),據IT media網站報導,12月26日,東芝宣布針對其旗下掛牌上市的東芝工廠系統和西芝電機兩家子公司的全股權收購成立,下階段將著手從股東手裡買回剩餘股權,完成收編。東芝為進行運營重建,於11月中旬宣布將斥資2000億日元,收購旗下上市子公司4家中的3家全部股份,收購形式為TOB,除東芝工廠系統和西芝電機外,剩餘一家是NuFlare Technology。收購成立前,東芝在這三家公司的股權佔比均在50%-55%左右。收購東芝工廠系統花費了1346億日元,收購西芝電機花費約42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