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商被中企接手後銷售創紀錄 信用評級提高

2020-12-03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張驁】 2013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和中國的雙匯國際公司達成戰略性合併,雙匯國際以總價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批評人士曾表示出對美國就業和糧食安全的擔心。這筆交易只是中國對美國巨額投資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複雜關係的一部分。在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這種關係再一次受到密切注視,有媒體把關注點又回到了標誌性美國品牌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的所在地——維吉尼亞州的偏遠小城史密斯菲爾德。據美國媒體9月21日報導,合併後的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僱員有所增加。

報導稱,作為世界上這個最大的豬肉生產廠商,其運營需要大量的機器和人工。在過去的兩年裡,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員工人數增加了將近1300人,員工總數超過了4.8萬人。這樣的勞動力規模幫助史密斯菲爾德在2014年打破了150億美元的銷售紀錄。

據了解,史密斯菲爾德目前正在增加人手,同時也削減債務。公司得到了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的肯定,信用評級被提高。

據報導,當地居民一直擔心中國的兼併可能會傷害當地經濟。約翰·愛德華茲是《史密斯菲爾德時報》的出版人。他表示,有些人認為該公司可能將其業務和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轉移到別處,為這個8000人的社區帶來毀滅性災難。

始建於1752年的史密斯菲爾德鎮非常古老。在史密斯菲爾德一個有百年歷史的法院內,陳列著很古老的司法物品。主街上站立著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和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雕像。當地長期居住的居民說,這座城鎮的改變非常緩慢。史密斯菲爾德居民芙羅琳·摩爾說:「我們喜歡之前的狀態。當喜歡一樣東西時,你並不希望它改變。」因此,很多同芙羅琳想法一樣的人們都「屏住了呼吸」,想看看與中國企業合併後史密斯菲爾德鎮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地市長史密斯菲爾德市長卡特·威廉士表示,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不錯。他談道:「一切都沒有變,完全是老樣子」,甚至表示「現在比以前好很多」。市長稱,史密斯菲爾德和中國公司合併後,城市的稅收有小幅上漲,並表示,該公司正在為更多的員工尋求更多的辦公空間。據一份史密斯菲爾德的官員聲明,公司兌現了履行工會合同的承諾,沒有解僱員工,並保留了原有的管理團隊,也將總部保留在公司藉以命名的這個小鎮。

據悉,此前雙匯國際、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表示,此次收購是中美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內最大豬肉企業的結合,集中了最先進的科技、資源、技術和人才,優勢互補,將形成世界最大的豬肉企業。雙匯國際承諾,收購完成後將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同時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並將與美國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因而獲得了美國勞工組織和地方政府支持。該收購計劃是美國利用外國投資促進本國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之一。對於中國來講,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豎起了繼2012年年萬達收購AMC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又一裡程碑。

相關焦點

  • 美首例甲型流感死亡病人家屬狀告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商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唐娜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15日報導,得州居民史蒂文-特倫尼爾已向法院起訴,狀告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和加工商之一的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該公司擁有墨西哥拉格洛尼亞的一家大型養豬場,墨西哥第一例豬流感病例是在拉格洛尼亞出現的。
  • 信用評級全新管理辦法出臺 機構違規罰款提高
    來源:第一財經信用評級全新管理辦法出臺 機構違規罰款提高作者: 杜川中國信用評級行業迎來裡程碑。我國信用評級業已經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規模不斷壯大,技術不斷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信用評級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存在監管規則不統一、發展水平不高、獨立性不足、商譽和公信力有待提升等問題。
  • 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商:把豬器官移植給人
    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和豬肉供應商。目前,該公司又開拓了新的業務範圍,將觸角伸向人類器官移植領域。今年4月中旬左右,史密斯菲爾德稱,公司未來將在醫療領域尋求更多可能,包括將豬的組織和器官移植到人體。
  • 貝氏評級:國內險企評級增多源自兩大裡程碑
    險企評級覆蓋率30%範曉文介紹,總體上,國內的保險評級發展很快,目前獲得國際評級的保險公司已達55家,位列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首位;有國際評級並且公開發布的保險公司佔比已達30%,主要增長出現在2016年以後,這一數字這兩年還在增長。這一比例在國際市場也算是不低的。國際成熟保險市場中,美國大約在70%-80%。
  • 全球第一大豬肉生產商:力壓美國、巴西等養殖企業,中國公司奪冠
    來源:九哥財經不久前一份「全球豬肉頂尖豬肉生產商排行榜」出爐。據悉,全球共有34家企業上榜,合計擁有母豬1150多萬頭。中美擁有頂級生產商的數量並列第一,各有11家公司上榜。下面就來看看全球排名前十的豬肉生產商。
  • 豬肉價格持續回落,7家豬企10月銷售收入環比下滑
    受近期豬肉價格下降影響,各家豬企業績波動明顯。新京報記者統計了12家已披露10月生豬銷售簡報的深交所上市豬企發現,其中有7家企業10月銷售收入出現環比下滑。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22日,共有12家於深交所上市的豬企披露了10月生豬銷售簡報。其中,生豬銷量三甲分別為牧原股份(151.6萬頭)、正邦科技(123.75萬頭)、新希望(91.15萬頭),生豬銷售收入三甲分別為牧原股份(49.11億元)、正邦科技(44.14億元)、溫氏股份(27.75億元)。
  • 信用評級業管理暫行辦法發布 明確監督檢查措施
    答:我國債券市場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運行中發揮著揭示信用風險、輔助市場定價、提高市場效率、改善融資環境等積極作用。規範信用評級業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重要講話內容的重大舉措。
  • 國際信用評級巨頭陷信任風暴:吃人家的嘴軟(圖)
    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如果沒有良好的信用評級就無法進入國際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越低,所發行債券的收益率就越高,發債方融資的難度就越大。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權威的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只有三家,即標普公司、穆迪和惠譽。「信用記錄」一向良好的評級機構如今卻遭遇信任危機。
  • 伊利集團首發美元債獲同業最高國際信用評級創同類企業同類債券...
    本次美元債券是伊利集團在國際債券市場上首次發債,創同類企業同類債券票面利率新低,並獲中國消費品類企業最高國際信用評級,成為行業融資的歷史性突破。  伊利集團在國際債券市場一經亮相即吸引了大量高質量投資者,涵蓋銀行、保險、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多類機構,5億美元的發行量收到了最高達36億美元的認購,獲得了超7倍的認購倍數。
  • 信用評級被穆迪下調至Ba1,紫金礦業:槓桿率上升是短期的
    信用評級被穆迪下調至Ba1,紫金礦業:槓桿率上升是短期的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8-15 07:41 來源
  • 螞蟻金服旗下信用評估公司完成信用評級機構備案
    原標題:《神州金融》螞蟻金服旗下信用評估公司完成信用評級機構備案   人民銀行
  • 債券違約 三胞集團信用評級再被下調
    陷入流動性危機的三胞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胞集團」)再次被評級機構下調評級。12月3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評級」)發布的最新公告顯示,三胞集團流動性十分緊張,下調三胞集團相關信用評級。
  • 資產證券化的信用評級到底是怎麼出來的?
    信用評級時由獨立的信用評級機構對影響評級對象的諸多信用風險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就其償還債務的能力及其償債意願進行綜合評價,並且以簡單明了的富豪加以表達,評級機構一般用簡單的字母評級符號(如AAA至C)來表達對信用風險相對水平的意見
  • 對穆迪的選擇性評級,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判斷
    近日,穆迪在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至A1之後,又相繼調整了13家中國金融機構和26家中國政府相關發行人的評級。這種不深度了解中國國情、基於「順周期」的不恰當評級方法,不僅中國的輿論對其提出質疑和批評,國外許多媒體也紛紛發表文章,對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表示難以理解。
  • 美國一大型豬企宣布關張,成美國養豬史上最大規模清算
    該公司是31年的養豬歷史,去年曾以10萬頭母豬存欄列入全球大生產商名單,母豬存欄量全美排名第11。 該公司在聲明中表示,關閉原因是由於低豬價及新冠大流行影響,造成公司的當前及預期財務虧損使得業務無法持續。 去年8月19日Maxwell Foods向另一家大型豬企出售了46000頭母豬及育肥合同。
  • 水發眾興集團獲AA主體信用評級
    公司(下稱「眾興集團」)獲AA主體信用評級   「AA主體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據了解,眾興集團的信用評級工作,由有證券從業資格和豐富經驗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信評級機構組成,各相關評級機構對其業務板塊前景、戰略規劃、經營管理、財務狀況進行了充分分析研判並予以肯定。
  • 再見2020:信用起伏
    整體來看,經修訂後的證券法「寬進嚴管」,大幅度提升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水平,幅度上相較原證券法提高了2倍到30倍不等,利好信用債市場長遠的良性發展。與此同時,康美藥業因「存貸雙高」問題而被質疑財務造假,康美藥業董事長馬興田曾捲入多起官員受賄案中,子公司財務問題的暴露使得股價大幅跳水,進而令康美實業債券兌付剛性化,2月3日「15康美債」的違約也埋下了康美實業違約的伏筆。實際上,本次違約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康美實業的償債能力以及債券投資人獲得轉股升值的潛力都過於依賴康美藥業,正是由於康美藥業自身難保,導致了康美實業違約。
  • 美媒稱中企收購歐洲尖端技術公司引擔憂:德國最緊張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美媒稱,近年來,隨著中國在海外掀起投資熱潮,越來越多擁有尖端技術的歐洲企業成了它的目標。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18日報導,德國高科技公司愛思強在其股價萎靡不振之際,一個中國投資者同意買下公司。
  • 美媒:中國或清零美債,美國不敢賴掉美債,事情又有新進展
    美媒稱,美國經濟的借貸和支出沒有盡頭,這就存在一個重要的疑問:誰將購買美債,來使得美國經濟得以融資呢?不久前,美國經濟可能會指望外國投資者購買大部分美國國債,但時代在變。換言之,全球大買家持有美債的時代變了。美媒進一步解釋稱,2008年,外國投資者持有未償還美國國債的一半以上。如今,這一數額已降至本世紀初以來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