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活看點】
從沙漠到海洋,從雪山到高原,從事測量工作27年來,中鐵十二局三公司測量隊隊長劉軍華走過千山萬水,參與建設了青藏鐵路、京滬高鐵、大西高鐵等200多個重點工程,測量總長度達3000公裡以上,破解各類測量難題20多項,一直保持「零差錯」記錄。
太焦高鐵榆社西站施工現場,記者目睹劉軍華(上圖中,馮學亮攝)健步如飛,普通人要小跑才能跟得上……這是他在多年跋山涉水的測量工作中練就的好體力。
測量工作是工程建設的「排頭兵」。在勘測階段,通過測量,採集地形地貌和地表建築物形狀、大小、空間位置等信息,並繪製到圖紙上;在施工階段,把圖紙上的設計按照一定比例尺寸快速精確地落實到地面上。「測量工作,就是要提供施工放樣的依據。」劉軍華進一步解釋。
找好測量點,劉軍華用肩部支撐腳架前端,身體與三腳架呈15°夾角;雙手同時擰開腳架旋鈕,順勢把鬆開的腳架撐開與肩持平,腳架頂端中心點與地面標記點垂直;之後,劉軍華將全站儀器固定在腳架上,調整精平氣泡,在轉動儀器的同時對目標進行測量……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看似簡單的動作,做起來卻很不簡單:靠近觀測者的兩條腳架腿與地面標記點保持50釐米,精平氣泡就可以在水平範圍內。這個距離,劉軍華總是一眼看好,一放就準。
這套最基本的測量流程,劉軍華做過成千上萬次,但並不是所有數據的測量都能如此順利。2009年,劉軍華參與貴廣高鐵天平山隧道測量,隧道直線全長雖然只有14012米,但按照規範要求,必須採用二等水準測量對進出口進行往返聯測,以確保隧道高程測量,最後準確貫通。
天平山隧道位於雲貴高原的原始森林中,測量人員無法直接沿著隧道山頂測量高程,洞口附近幾公裡只能專門開闢測量道路。「在山裡,遇到瓢潑大雨,雨具要先給測量儀器打上。」在大山中,劉軍華和團隊人均負重20多斤、徒步往返近500公裡,架設5萬多次儀器,獲得的測量數據超過千萬組……這樣的經歷在貴廣高鐵建設過程中每半年就有一次。
「失之毫釐,差之千裡」,用這句話來形容測量工作再合適不過。鋪設一條高鐵線路需要幾十萬塊軌道板;這些軌道板必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列車行駛才能保證安全平穩。20公裡長的隧道,在測量過程中如果產生1毫米的誤差,貫通後產生的誤差就能達到50釐米,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重大安全隱患。「測量工作基本需要精確到0.1毫米,所有數據必須萬無一失,沒有『差不多』這種說法。」劉軍華說。
從事測量工作27年來,劉軍華參與建設了青藏鐵路、京滬高鐵、大西高鐵等200多個重點工程,測量總長度達3000公裡以上,破解各類測量難題20多項,一直保持「零差錯」記錄。
要把測量工作做好,不在於守成,更在於創新。「我總是想找『捷徑』,琢磨著怎樣能既減輕工作量,又能節約成本。」劉軍華帶領團隊經過反覆試驗、論證,從模具的安裝檢測到軟體編寫、工裝研發,半年時間裡攻破了一道道難關,一整套全新的、完全符合檢測要求的軌道板檢測系統最終成型,大大減少了測量誤差。工作以來,劉軍華共完成120多項工藝創新,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8500多萬元。
從事測量工作,四海為家,不分日夜,劉軍華常能苦中作樂。可可西裡、阿爾金山、毛烏素沙漠……劉軍華去過祖國大江南北,用腳步丈量萬路千山,「每次走在自己修的路上,那種自豪感能抵消所有的辛苦。」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7日 06 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