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之前,病毒又從何而來?

2020-12-06 騰訊網

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撰文 | Mirror

病毒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廣泛卻又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有機體。從海洋到高空,病毒無處不在,其顆粒總數遠超一切細胞生物個體數之和;從藍鯨到細菌,無一物種能夠倖免它們的侵染,狠起來就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不僅數目驚人,病毒的種類也十分多樣,而且變異頻繁。自19世紀末人類首次發現病毒(菸草花葉病毒)以來,迄今約有5000種病毒被詳細記錄。然而據估計,光是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就至少有32萬種

即便如此,新的病毒仍在不斷出現,但只有那些對人類高危的病毒才會受到關注,比如最近舉世矚目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追溯毒源

蝙蝠是眾多病毒的宿主 | 圖源:pixabay

我們已經知道傳播到人類社會的很多病毒都來自於野生動物,比如蝙蝠家族是SARS、伊波拉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的「窩點」。但蝙蝠等動物也並非「製毒者」,追根溯源,病毒究竟從何而來?又於何時在進化樹上萌發?

要追溯一個物種的演化史,通常需要相應的化石證據,但病毒實在太過微小,幾乎不可能有化石保存下來。而且它們大都存在於宿主細胞內,混在其基因組中,難以區分。

雖然找不到病毒化石,科學家們還是可以基於現有病毒及其宿主的基因組等信息,得到病毒演化的線索。由此他們提出了3種病毒起源的主流理論:逃逸假說(The Progressive Hypothesis)、退化假說(The Regressive Hypothesis)和先於細胞起源假說(The Virus-First Hypothesis)。

病毒的「詭計」

在具體解釋這3種理論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些基本生物學概念。目前已知的所有細胞生物都是以DNA為主要遺傳物質的。細胞想要獲取DNA中的編碼信息需要藉助郵差,也就是信使RNA(mRNA)。它們專門負責把轉錄下來的信息送出細胞核,再傳達給轉運RNA(tRNA),最後在核糖體等細胞器內合成加工出蛋白質。

遺傳信息傳遞遵循的中心法則 | 圖源:維基百科

而病毒的組成極度簡化,沒有細胞結構,更別提複雜的蛋白質合成系統。它們基本上只有層白質衣殼,包裹著遺傳物質(DNA或RNA),因此只能盜用宿主細胞的生產工具來複製自己。更有甚者,直接潛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當起了間諜。

最典型的當屬逆轉錄病毒(也叫反轉錄病毒),它們是一類RNA病毒逆轉錄指的是轉錄的逆向過程,即通過RNA合成DNA,然後病毒就可以把帶有自身遺傳信息的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讓被蒙在鼓裡的宿主細胞替它們白幹。

這樣一來,即使我們想清除它們也很難不誤傷友軍。HIV就是這樣一類狡猾的病毒,這也是它們難以攻克的一大原因。

逃逸

假說:「叛逃」的基因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病毒最初可能就來自於細胞自身。在細胞生物包括我們人類的基因組裡大量存在著一類「不安分」的「跳躍基因」,也叫轉座子(transposon),它們能從原本的位置解離或者通過複製,轉移到另一個基因位點,比如另一條染色體上。

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發現玉米的彩色顆粒是受轉座子的影響

而轉座子複製的方式有的是從DNA直接拷貝為DNA,還有的則是從DNA轉錄為RNA,再逆轉錄為DNA,這種轉座子就叫做逆轉錄轉座子

逆轉錄轉座子的「騷操作」是不是讓你聯想到了上面提到的逆轉錄病毒?經過對比,科學家的確發現,逆轉錄轉座子和逆轉錄病毒在基因結構和轉移方式上驚人地相似。這就意味著,它們在演化史上很可能存在著某種關係。

一種理論的解釋是,自我們的祖先誕生以來,就在不斷受病毒侵染,漸漸地,一些病毒的基因被固定在了我們的基因組中,甚至參與了某些演化的關鍵環節,比如胎盤的發育。

另一種理論,也就是逃逸假說認為,病毒或許是「叛逃」的基因片段,比如轉座子演化而來的,它們在某個契機下獲得了蛋白質裝備的加持,成功出逃,自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事實上,已有科學家證明某些轉座子仍有被激活成病毒的潛能。但轉座子和病毒在演化史上的出現究竟孰先孰後,仍未有明確結論。

細菌質粒DNA獨立於擬核之外

也有觀點認為DNA病毒的起源可能與「逃逸」的質粒(plasmid)有關,這是一種存在於細菌內的環狀DNA,具有自主複製在細胞間傳遞的能力。基因工程正是利用了質粒的這些特點,將其改造為目的基因的載體,以實現基因的水平遷移。

退化假說:「墮落」的細胞

類比線粒體和葉綠體這類自主性細胞器的起源理論,退化假說提出,病毒的祖先原本有著相對完整的細胞結構,也是自立根生的「好細胞」,後來在和其他細胞共生的過程中,逐漸「迷失自我」,開始丟失基因,最後完全依賴其他細胞的勞動,甚至變本加厲,瘋狂掠奪。

這一假說最有力的例證來自核質巨DNA病毒(NCLDV)。這類病毒與一般病毒最大的不同就是,以至於會被其他小病毒感染。病毒的大小通常不超過200納米,但NCLDV卻能比細菌還大,比如擬菌病毒(Mimivirus),直徑達750納米。

擬菌病毒的電鏡照片 | 圖源:microbewiki

它們的大也不是徒有其表,關鍵在於其基因組也大,並且還擁有細胞生物蛋白質合成系統的相關基因,但並不完整,仍無法自主合成蛋白質。這種病毒的發現,在病毒和細胞的演化道路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更有趣的是,擬菌病毒和一種細菌(普氏立克次體)十分相似,這更讓一些科學家相信它們的祖先原本也是一種細菌,後來「退化」成了病毒,只是裝備丟得沒有一般病毒乾脆。

不過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另一種大型病毒(Klosneuvirus)所攜帶的細胞基因只是它們從宿主那裡「盜取」,逐漸積累而成的。

先於細胞起源假說:

蛋先於雞

上述兩種理論都假設病毒是出現在細胞之後的,畢竟病毒都需要依賴細胞生存。但也有科學家打破了這一固定思維,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上,他們更傾向於後者。

該理論認為在第一個細胞出現之前,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RNA分子或許早已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演化出了各種功能,表達的蛋白質也越來越複雜。

在關鍵細胞結構被合成出來之前,一些RNA和蛋白質的組合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它們中的一部分進一步發展成了細胞,而另一部分則保留了簡單結構,成為最原始的病毒,而後隨著細胞的誕生而激活。

在某些生物比如四膜蟲的細胞裡就有這樣的RNA分子,叫做核酶(ribozyme)。我們知道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絕大多數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但核酶卻是種小分子RNA,參與催化蛋白質合成等重要反應。

某些核酶還能夠自我複製,在細胞間傳播,比如主要感染植物的類病毒(viroid)。類病毒與病毒不同,它們連蛋白質衣殼都沒有,僅有RNA,但同樣可以感染各種生物。

交織的演化史

上述理論都還僅僅是假說,仍未有充分證據證明,因此病毒起源和生命起源一樣,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不過,2018年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病毒很可能早在第一隻脊椎動物出現之時就已經存。它們伴隨著整個脊椎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的演化,至今仍在相互影響。

除了病毒起源,它們在自然界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也十分耐人尋味。無處不在的病毒與其他物種之間似乎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平衡。然而無知的人類卻時不時將其打破,結果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要想關上魔盒,不僅需要科學家們對病毒更深入的研究,還需要我們每個人對自然法則的敬畏。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QXY9XJc8h3qh86Cx

相關焦點

  • 病毒從何而來?蝙蝠為何不受病毒侵擾?
    / 01 /病毒從何而來?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我們可以發現幾萬、幾億年前的化石或生物留下來的「足跡」,但我們不能發現在任何一個巖石中存在病毒「化石」。傳統意義來講,病毒沒有化石記錄,他們太小太脆弱了,無法被保存在巖石當中。但有些病毒保存在被感染的宿主DNA當中,包括所有人在內,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宿主之一。
  • 生命的「跗骨之蛆」——病毒,它們到底從何而來?
    對生物演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任何兩種動物向上追溯都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例如人類和黑猩猩的祖先是森林古猿,甚至是相差甚遠的犬科和貓科也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在長達數十億年的生物演化史中,進化的方向千差萬別,可是向上追溯我們總可以找到相似之處,可是病毒在地球上就像是一個意外。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從蝙蝠開始,病毒經過怎樣的傳播和演變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新冠病毒,需要我們去好好探尋一番。、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等,它們的自然宿主都是蝙蝠。  那麼,蝙蝠攜帶如此之多的病毒,為什麼沒有發病?  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一種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這種能力使它的代謝率非常高,蝙蝠的體溫正常情況下就能到達40度。為了抵抗這種高體溫,蝙蝠進化過程中就丟失了炎性反應中的一些環節,如PYHIN 家族的基因。
  •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淺談病毒歷史上的生存和進攻策略
    病毒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在一個美麗的早晨,城市道路上車來車往。在某一處公交站點,人們排隊上了公交車,車上有人坐,有人站,總的來說秩序井然。這個時候,其中某一個人打了個大噴嚏。其他人看似無動於衷,公交車內依然和諧如初。
  • 蝙蝠病毒
            「這就好像人類只知道蝙蝠和嚙齒類動物是高風險的病毒宿主。卻一直研究不出蝙蝠病毒是怎樣由蝙蝠攜帶傳染給人的。」        「關於目前這場恣睢全球的新冠病毒(蝙蝠病毒)究竟來自何處?就連科學界暫時也不能給出正確答覆。」
  •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新冠病毒絕非人造,建議去蝙蝠棲息地溯源
    3月9日晚,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做客騰訊「2020科學抗疫」線上公益課堂。她澄清,新型冠狀病毒絕非人為製造,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確實給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溯源帶來了困難。她還提醒,出現下一次蝙蝠冠狀病毒跨族群感染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蝙蝠身上攜帶上千種病毒,蝙蝠的3處特點
    蝙蝠的身上攜帶有大量的病毒,有研究資料指出,在蝙蝠的身上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其中就包括這次流行的冠狀病毒和之前的SRSA病毒等。而蝙蝠身上之所以會攜帶如此多的的病毒,大概也是野生動物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原因,可能是在惡劣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進化而來的。
  • 蝙蝠身上為何如此多病毒?是與生俱來的?科學家如此解釋
    此次武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便是一個例子。病毒的危害,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若想儘快控制病毒瘟疫情況,那麼就必須儘快尋找到病毒的原始宿主,從它身上下手,研發疫苗和解藥。縱觀諸多病毒的原始宿主,蝙蝠是首當其衝的。
  • 宇宙誕生之前是什麼?「奇點」從何而來?宇宙之外是什麼?
    這個奇點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哪?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誕生前是什麼?所有這些問題實際上都屬於無法證實的形而上的問題,宇宙穩恆膨脹理論只能通過邏輯推理回答。1、宇宙誕生之前是什麼?「之前」首先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問題,而時間是事物發展過程的標識,但事物只有在作為事物之母的宇宙誕生後才產生,故時間是宇宙誕生之際同時產生的,因此宇宙誕生前是不存在時間的。既然如此,也就不應該存在「宇宙之前」的概念,這種提問本身就有問題。宇宙穩恆膨脹理論對這個問題回答是:宇宙誕生之前不存在。
  • 關於蝙蝠的知識:為啥蝙蝠攜帶病毒卻沒事,雷達和蝙蝠有關?
    誰能知道,蝙蝠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疫情,現在,最直接的證據已經表明蝙蝠體內有「冠毒」,03年的非典病毒也在蝙蝠體內找到了。無論是蝙蝠傳遞給其他動物,還是吃蝙蝠引起,這不能怪蝙蝠,蝙蝠在自然界存在了這麼多年,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 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形成,感染性千倍於蝙蝠原生病毒
    據最新一期《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倫敦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院的科學家採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獲得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迄今最高清圖像,從而揭示新冠病毒由多種冠狀病毒自然結合而成,其感染性比蝙蝠原生冠狀病毒強1000倍。
  • 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
    文/濤聲依舊科學家在海洋內發現20多萬種病毒,從何而來?對人類有影響嗎?4月25日根據《自然》雜誌報導,前不久科學家對海洋微生物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海洋中大約有近20萬種病毒,這比以前調查的記錄多出了兩個數量級,如此之多的海洋病毒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發文: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自然-微生物學》在線發表了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認為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是由40至70年前的一個與之非常接近的病毒演化而來,實際上這類病毒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研究人員認為,病毒的溯源對於未來控制疫情至關重要。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SARS、MERS等冠狀病毒和伊波拉、馬爾堡病毒等絲狀病毒,蝙蝠身上還可能攜帶狂犬病毒、副黏病毒、呼腸弧病毒、逆轉錄病毒、肝炎病毒等[1]。如前文所說,這段時間害得人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新型冠狀病毒也很可能起源於蝙蝠[2]。
  • 蝙蝠身上有許多病毒,為什麼蝙蝠不會死亡?
    1、蝙蝠具有抑制炎症的能力 根據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由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確認了讓蝙蝠擁有致命病毒,卻不死的分子和遺傳機制。
  • 病毒創造了細胞核?我們究竟從何而來
    查頓將其他所有生物都認定為「prokaryotes」(原核生物),意即「細胞核出現之前」。從此,有核生命和無核生命的分別便成為生物學的基礎。沒有人確切知道細胞核是如何進化並產生這種分裂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一些研究人員相信,細胞核可能是通過一種共生關係而產生的,就像人們認為產生線粒體的那樣。
  •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卻不會生病?科學家:蝙蝠有「超級免疫力」
    毫無疑問,蝙蝠這種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移動的病毒庫」。科學家們已經在200多種蝙蝠身上發現了多達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多達500種,一隻蝙蝠攜帶的病毒就多達100種。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馬爾堡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
  • 蝙蝠究竟能傳播什麼病毒?
    作者 | 五次方 之前談到了錘頭果蝠能傳播伊波拉病毒,實際上不太準確。早期人們曾認為錘頭果蝠是傳播伊波拉病毒的元兇,但最近的研究未能在其體內檢出伊波拉病毒的RNA。科學就是這麼慫,有一分證據就只敢說一分話,此事只能暫時存疑。
  • 蝙蝠和老鼠有親緣關係嗎?老鼠吃了鹽會變成蝙蝠的傳說從何而來?
    翼手目很有意思,雖然只有蝙蝠這一種動物,但是其種類卻多達1200-1400種,除了南北極和大洋洲的個別島嶼外,蝙蝠幾乎分布在世界各個地方,依靠發達的回聲定位系統辨別方向,並在夜間行動。有的蝙蝠以肉為食,有的蝙蝠只吃果子,最大的蝙蝠體長可達25釐米,翼手張開有近1.8米,最小的蝙蝠體長僅3釐米,翼手張開也不過2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