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撰文 | Mirror
病毒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廣泛卻又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有機體。從海洋到高空,病毒無處不在,其顆粒總數遠超一切細胞生物個體數之和;從藍鯨到細菌,無一物種能夠倖免它們的侵染,狠起來就連「自己人」都不放過。
不僅數目驚人,病毒的種類也十分多樣,而且變異頻繁。自19世紀末人類首次發現病毒(菸草花葉病毒)以來,迄今約有5000種病毒被詳細記錄。然而據估計,光是感染哺乳動物的病毒就至少有32萬種。
即便如此,新的病毒仍在不斷出現,但只有那些對人類高危的病毒才會受到關注,比如最近舉世矚目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追溯毒源
蝙蝠是眾多病毒的宿主 | 圖源:pixabay
我們已經知道傳播到人類社會的很多病毒都來自於野生動物,比如蝙蝠家族是SARS、伊波拉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的「窩點」。但蝙蝠等動物也並非「製毒者」,追根溯源,病毒究竟從何而來?又於何時在進化樹上萌發?
要追溯一個物種的演化史,通常需要相應的化石證據,但病毒實在太過微小,幾乎不可能有化石保存下來。而且它們大都存在於宿主細胞內,混在其基因組中,難以區分。
雖然找不到病毒化石,科學家們還是可以基於現有病毒及其宿主的基因組等信息,得到病毒演化的線索。由此他們提出了3種病毒起源的主流理論:逃逸假說(The Progressive Hypothesis)、退化假說(The Regressive Hypothesis)和先於細胞起源假說(The Virus-First Hypothesis)。
病毒的「詭計」
在具體解釋這3種理論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些基本生物學概念。目前已知的所有細胞生物都是以DNA為主要遺傳物質的。細胞想要獲取DNA中的編碼信息需要藉助郵差,也就是信使RNA(mRNA)。它們專門負責把轉錄下來的信息送出細胞核,再傳達給轉運RNA(tRNA),最後在核糖體等細胞器內合成加工出蛋白質。
遺傳信息傳遞遵循的中心法則 | 圖源:維基百科
而病毒的組成極度簡化,沒有細胞結構,更別提複雜的蛋白質合成系統。它們基本上只有層蛋白質衣殼,包裹著遺傳物質(DNA或RNA),因此只能盜用宿主細胞的生產工具來複製自己。更有甚者,直接潛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當起了間諜。
最典型的當屬逆轉錄病毒(也叫反轉錄病毒),它們是一類RNA病毒。逆轉錄指的是轉錄的逆向過程,即通過RNA合成DNA,然後病毒就可以把帶有自身遺傳信息的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讓被蒙在鼓裡的宿主細胞替它們白幹。
這樣一來,即使我們想清除它們也很難不誤傷友軍。HIV就是這樣一類狡猾的病毒,這也是它們難以攻克的一大原因。
逃逸
假說:「叛逃」的基因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病毒最初可能就來自於細胞自身。在細胞生物包括我們人類的基因組裡大量存在著一類「不安分」的「跳躍基因」,也叫轉座子(transposon),它們能從原本的位置解離或者通過複製,轉移到另一個基因位點,比如另一條染色體上。
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發現玉米的彩色顆粒是受轉座子的影響
而轉座子複製的方式有的是從DNA直接拷貝為DNA,還有的則是從DNA轉錄為RNA,再逆轉錄為DNA,這種轉座子就叫做逆轉錄轉座子。
逆轉錄轉座子的「騷操作」是不是讓你聯想到了上面提到的逆轉錄病毒?經過對比,科學家的確發現,逆轉錄轉座子和逆轉錄病毒在基因結構和轉移方式上驚人地相似。這就意味著,它們在演化史上很可能存在著某種關係。
一種理論的解釋是,自我們的祖先誕生以來,就在不斷受病毒侵染,漸漸地,一些病毒的基因被固定在了我們的基因組中,甚至參與了某些演化的關鍵環節,比如胎盤的發育。
另一種理論,也就是逃逸假說認為,病毒或許是「叛逃」的基因片段,比如轉座子演化而來的,它們在某個契機下獲得了蛋白質裝備的加持,成功出逃,自此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事實上,已有科學家證明某些轉座子仍有被激活成病毒的潛能。但轉座子和病毒在演化史上的出現究竟孰先孰後,仍未有明確結論。
細菌質粒DNA獨立於擬核之外
也有觀點認為DNA病毒的起源可能與「逃逸」的質粒(plasmid)有關,這是一種存在於細菌內的環狀DNA,具有自主複製和在細胞間傳遞的能力。基因工程正是利用了質粒的這些特點,將其改造為目的基因的載體,以實現基因的水平遷移。
退化假說:「墮落」的細胞
類比線粒體和葉綠體這類半自主性細胞器的起源理論,退化假說提出,病毒的祖先原本有著相對完整的細胞結構,也是自立根生的「好細胞」,後來在和其他細胞共生的過程中,逐漸「迷失自我」,開始丟失基因,最後完全依賴其他細胞的勞動,甚至變本加厲,瘋狂掠奪。
這一假說最有力的例證來自核質巨DNA病毒(NCLDV)。這類病毒與一般病毒最大的不同就是大,以至於會被其他小病毒感染。病毒的大小通常不超過200納米,但NCLDV卻能比細菌還大,比如擬菌病毒(Mimivirus),直徑達750納米。
擬菌病毒的電鏡照片 | 圖源:microbewiki
它們的大也不是徒有其表,關鍵在於其基因組也大,並且還擁有細胞生物蛋白質合成系統的相關基因,但並不完整,仍無法自主合成蛋白質。這種病毒的發現,在病毒和細胞的演化道路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更有趣的是,擬菌病毒和一種細菌(普氏立克次體)十分相似,這更讓一些科學家相信它們的祖先原本也是一種細菌,後來「退化」成了病毒,只是裝備丟得沒有一般病毒乾脆。
不過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另一種大型病毒(Klosneuvirus)所攜帶的細胞基因只是它們從宿主那裡「盜取」,逐漸積累而成的。
先於細胞起源假說:
蛋先於雞
上述兩種理論都假設病毒是出現在細胞之後的,畢竟病毒都需要依賴細胞生存。但也有科學家打破了這一固定思維,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上,他們更傾向於後者。
該理論認為在第一個細胞出現之前,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RNA分子或許早已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演化出了各種功能,表達的蛋白質也越來越複雜。
在關鍵細胞結構被合成出來之前,一些RNA和蛋白質的組合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它們中的一部分進一步發展成了細胞,而另一部分則保留了簡單結構,成為最原始的病毒,而後隨著細胞的誕生而激活。
在某些生物比如四膜蟲的細胞裡就有這樣的RNA分子,叫做核酶(ribozyme)。我們知道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絕大多數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但核酶卻是種小分子RNA,參與催化蛋白質合成等重要反應。
某些核酶還能夠自我複製,在細胞間傳播,比如主要感染植物的類病毒(viroid)。類病毒與病毒不同,它們連蛋白質衣殼都沒有,僅有RNA,但同樣可以感染各種生物。
交織的演化史
上述理論都還僅僅是假說,仍未有充分證據證明,因此病毒起源和生命起源一樣,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不過,2018年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病毒很可能早在第一隻脊椎動物出現之時就已經存在。它們伴隨著整個脊椎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的演化,至今仍在相互影響。
除了病毒起源,它們在自然界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也十分耐人尋味。無處不在的病毒與其他物種之間似乎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平衡。然而無知的人類卻時不時將其打破,結果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要想關上魔盒,不僅需要科學家們對病毒更深入的研究,還需要我們每個人對自然法則的敬畏。
無標註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QXY9XJc8h3qh86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