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橡皮筋一樣的蛋白質!澳洲團隊研發新材質,可望替代人工皮膚

2020-07-14 小章說科技圈那些事

由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科學家所分拆(spin-off)出來的醫療應用團隊 Elastagen,專注於工業生產蛋白質技術,並開發出與橡皮筋一樣延展性極強的蛋白質,能夠成為人工皮膚的替代品。

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所謂的彈性蛋白(elastin),可以延展到原本長度的 8 倍之多,能成為肺臟或心血管系統等重要器官的理想組成材料。舉例來說,如果把彈性蛋白用在血管上,可以承受 20 一次心臟脈動所帶來的伸展與放鬆,基本上用一輩子沒問題。

跟橡皮筋一樣的蛋白質!澳洲團隊研發新材質,可望替代人工皮膚

Elastagen 執行長 Robert Daniels 指出,彈性蛋白就像是大自然所製造的鬆緊帶,雖然主要是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所產生,但也可以用來修復成人組織。只要能用正確方式應用彈性蛋白,就可以修復或再生皮膚、血管等組織。

其實,彈性蛋白很早就被認為能在醫療應用領域大展長才,但因為從動物組織中取出彈性蛋白會產生問題,因此在 1990 年代左右,雪梨大學教授 Anthony Weiss 領導團隊研發新型技術,利用微生物細胞來生產大量彈性蛋白的先驅物質(precursor),也就是原彈性蛋白(tropoelastin)。

當時的方法是:仿造細胞生產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的方法,透過 DNA 重組技術,把人類原彈性蛋白的基因密碼放入細菌裡。

跟橡皮筋一樣的蛋白質!澳洲團隊研發新材質,可望替代人工皮膚

該技術獲得專利並於 2005 年成立公司 Elastagen,之後也成功賣給總部位於愛爾蘭都柏林的跨國製藥大廠愛力根(Allergan)。而這也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政府(the NSW government)從 2013 年成立醫療設備基金(Medical Devices Fund;MDF)以來,透過資金協助開發技術並促進商業化的最知名成功案例之一。

最初,Elastagen 開發一種注射凝膠,可修復粉刺疤痕、妊娠紋治療皮膚傷口以及應用於整容手術中。但因為他們發現,原彈性蛋白可以在體內創造一個天然的誘使細胞生長環境,於是也投入開發新產品,希望讓患者在切除身體部位後(例如:罹癌後切除部位),能夠幫助修復皮膚。

跟橡皮筋一樣的蛋白質!澳洲團隊研發新材質,可望替代人工皮膚

Robert Daniels 認為,原彈性蛋白未來將在幹細胞、再生醫學領域發光發熱,因為隨著未來人工植體愈來愈發達,它可以在這些植入性機械外形成一個天然外膜,讓植體與人體的生物兼容性(biocompatible)更佳,避免植入物引起人體過度纖維化或產生激烈免疫反應。

不過,目前的應用仍屬於臨床階段,但他們認為出售給愛力根後,可望獲得更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讓產品能夠走出澳洲,在其他地方獲得廣泛應用。

相關焦點

  • 澳洲科學團隊研發新電子皮膚能夠如對疼痛產生反應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能像真的皮膚般對疼痛有所反應的電子人工皮膚,為更好的義肢、更聰明的機器人以及非侵入式皮膚移植開啟了大門。這個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 in Melbourne, Australia)所研發的原型設備可以電子化地複製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 重慶石墨烯「人工皮膚」將於年底進入臨床試驗
    而另一黑科技「人工皮膚」已經進入臨床試驗。而另一黑科技「人工皮膚」已經進入臨床試驗。據悉,昨天籤約的5個投資項目分別是石墨烯柔性手機、智能手錶、透明鍵盤、貨櫃水性防腐塗料、石墨烯高分子複合人工皮膚。「石墨烯高分子複合人工皮膚」是重慶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這個團隊也是率先在國際上開展石墨烯高分子複合人工皮膚的實驗研究的團隊,並取得新突破,開闢了石墨烯應用新領域。
  •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新的「人工皮膚」成品,頂層採用了一種傳感器,可以檢測與人類皮膚相同範圍的壓力,從輕敲手指到牢固的握手。5年前,Bao的團隊成員首先通過測量其分子結構的自然彈性來描述如何將塑料和橡膠用作壓力傳感器。然後,他們通過在薄塑料中壓入華夫餅圖案來增加這種自然壓力敏感性,從而進一步壓縮塑料的分子彈簧。
  • 精密迴路研發對痛覺有反應的電子皮膚
    作者:DIGITIMES謝明珊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研究團隊研發出電子人造皮膚,未來機器人和義肢使用者也能夠感到痛覺,進而保護自己和避開危險。首先是可延展電子裝置,結合了氧化物材質和生物兼容性矽膠,讓穿戴式電子裝置做得像貼紙一樣薄。其次是溫度反應塗層,比髮絲細了1,000倍,採用會因熱度而變形的材料。第三是模擬腦部的存儲器,以電子存儲單元重現腦部長期記憶。
  • 阿爾法狗團隊公布6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助力疫苗研發
    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AlphaFold預測的一種蛋白結構說到AlphaFold,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它由曾開發出阿爾法狗的研究團隊研發,是Alpha家族的新成員。在2018年12月一問世就引起科學界關注。它可以僅根據基因代碼預測蛋白質的3D結構。
  • 最新的電子皮膚,和真皮一樣能感知疼痛
    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所研發的電子皮膚,使用電路重現了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這個設備與真實的皮膚一樣可以立即做出反饋,並且可以利用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一樣快的速度對疼痛知覺作出反應。「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知覺器官,具有複雜的特徵,而當疼痛產生時,這些特徵會用來持續傳輸訊號。」我們隨時都能通過我們的皮膚來感受事物,但是疼痛反應只會在特殊情況下產生,例如碰到過熱或過於尖銳的物體時。 然而,之前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真實地模仿人類感受痛覺的方式。 全新的人造皮膚能夠在壓力、熱或冷達到某個令人痛苦的閾值時立即反應。
  • 最新的電子皮膚,和真皮一樣能感知疼痛
    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所研發的電子皮膚,使用電路重現了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這個設備與真實的皮膚一樣可以立即做出反饋,並且可以利用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一樣快的速度對疼痛知覺作出反應。主要研究人員瑪都·巴斯卡蘭教授表示,這個能感受到疼痛的電子皮膚是往下一代生醫科技與智慧機器人的重要一大步。「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知覺器官,具有複雜的特徵,而當疼痛產生時,這些特徵會用來持續傳輸訊號。」我們隨時都能通過我們的皮膚來感受事物,但是疼痛反應只會在特殊情況下產生,例如碰到過熱或過於尖銳的物體時。 然而,之前還沒有一種技術能夠真實地模仿人類感受痛覺的方式。
  • 美國新創研發3D列印眼角膜可望成為人造列印器官應用首例
    作者:DIGITIMES謝明珊就全球現況而言,器官移植的需求總是大於供給,這也難怪相關產業正在努力研發生物列印(bioprinting)技術,製造出更多的人工器官,如今眼角膜可望成為第一個實際應用的3D列印器官。
  • 北大葉新山團隊在多糖人工合成領域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葉新山教授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在多糖人工合成的難題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究結果「由92個單糖單元組成的分枝桿菌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全合成
  •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Evelyn Zhang • 2020-11-22 15:18:04 來源:前瞻網
  • 青島這個團隊研發的「魚皮」帶來新希望
    &nbsp&nbsp&nbsp&nbsp而就在人工角膜項目所在公司準備在今年年底上市時,讓人想不到的是,王寶泉又啟動了「人工皮膚」項目,「全球用魚皮做人工皮膚僅一家,該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是國內首家。」說到這些王寶泉頗為驕傲,但10年的創業過程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王寶泉當下所面對的,是再次重啟的人生歷練。
  • 振奮人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研發一款「全天候自愈電子皮膚」
    ,通常所說的人造皮膚是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在體外人工研製的皮膚代用品,用來修復、替代缺損的皮膚組織,按成分不同,可分單純人工真皮和具有表皮細胞層的活性複合皮。但是,「電子皮膚」你可見過或者聽說過?
  • 澳洲成功人工培育出首例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家生物醫療實驗室在今天上午成功人工培育出新冠病毒澳大利亞是除中國外,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人工培育出該致命病毒的國家。這意味著,澳洲科學家團隊可以在短期內研製出針對該病毒的測試套件,可以在患者尚未出現症狀前就確診,避免了潛伏期傳染的危險。
  • 牛津大學學生研發出的人工合成軟組織視網膜,為千萬視力障礙者帶來...
    迄今為止,所有人工合成視網膜均是由堅硬的剛性材料製成。而此項來自牛津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Vaness Restrepo-Schild的新研究,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發出了以生物合成材料為原料的人工視網膜。
  • 新型透明電導體可像橡皮筋一樣拉伸
    原標題:新型透明電導體可像橡皮筋一樣拉伸  新華網華盛頓9月21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休斯敦大學教授、著名華裔納米材料專家任志鋒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可像橡皮筋一樣循環拉伸而不改變性能的透明電導體。這項成果在柔性電子學和人體可植入設備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 不含塑化劑的玉米材質奶瓶在深圳研發成功
    12月11日,深圳粵港澳青年創新工場傳出了好消息:深圳前海蝸牛媽媽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團隊,歷時四年研發的全新一代「玉米材質」聚乳酸奶瓶通過了歐盟SGS、美國FDA、國檢三大頂級權威機構的兩次食品級檢測,檢測結果證明,「蝸牛媽媽」玉米材質聚乳酸奶瓶中的雙酚A、 塑化劑、鉛、鎘等重金屬元素的含量均為「ND」(未檢出),其他指標也領先於歐美國家的行業標準。
  • 燒傷治療,這種「人工皮膚」了解一下
    除了傳統的患者自體皮膚提取,一種可替代材料——「人工皮膚」已經進入了臨床。7月13日,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實驗室,記者了解到,8年前研究人員就是在這裡測試這種材料的實用性。實驗室不斷創新產業化研發流程,與深圳蘭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材料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入股,聯合投資等融資方式,大力推進自主研發產品的產業化,漸次開發了多個系列產品,其中「雙層人工皮膚」為國內首個適用於大面積真皮缺損修復、首個按「植入材料與人工器官」管理分類批准的人工真皮產品。面向燒創傷和戰傷救治的軍民科技合作創新產品部分產品已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並上市銷售。
  • 研發仿生眼球 可望供優於人眼視力
    作者:DIGITIMES陳明陽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仿生(Biomimetic)電子眼球模擬人眼結構,仿生視網膜密布納米尺寸的光傳感器,功能相當於人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部分視覺能力已跟人眼相當,若能解決光傳感器數據傳輸接線問題,視力表現更可望優於人眼。
  • 日本研發新技術可解析蛋白質二級結構
    ,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核磁共鳴法(NMR法),能夠在不使用同位素標記的情況下解析蛋白質的二級結構。理化學研究所CLST-JEOL合作中心固體NMR技術開發小組的西山裕介組長帶領團隊完成了本次研發工作。具體成果已於8月1日刊載在英國知名科學雜誌《PhysChemChemPhys》上。
  • 皮膚「逆齡」可望實現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正常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進行實驗,驗證了這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