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2020-12-05 zhoupeng198315

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們創造了一種塑料「皮膚」,可以檢測其被按壓的程度,並產生電信號,將這種感覺輸入直接傳遞到活的腦細胞。

據報導,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鮑振安(Zhenan Bao)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來嘗試開發一種材料,該材料模仿皮膚的彎曲和癒合能力,同時還可以用作向大腦發送觸摸、溫度和疼痛信號的傳感器網絡。最終,她希望創建一種嵌入傳感器的柔性電子織物,該傳感器可以覆蓋假肢並複製某些皮膚的感覺功能。

其工作成果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

「這是一種柔軟的,類似皮膚的材料,第一次能夠檢測壓力並將信號傳輸到神經系統的一部分。」Zhenan Bao表示。

數位化觸覺

該技術的核心是兩層塑料結構:頂層創建傳感機制,底層充當電路來傳輸電信號並將其轉換為與神經細胞相容的生化刺激。

新的「人工皮膚」成品,頂層採用了一種傳感器,可以檢測與人類皮膚相同範圍的壓力,從輕敲手指到牢固的握手。

5年前,Bao的團隊成員首先通過測量其分子結構的自然彈性來描述如何將塑料和橡膠用作壓力傳感器。然後,他們通過在薄塑料中壓入華夫餅圖案來增加這種自然壓力敏感性,從而進一步壓縮塑料的分子彈簧。

為了以電子方式利用這種壓力感應功能,研究小組將數十億個碳納米管散布在鬆散的塑料中。在塑料上施加壓力會使納米管彼此靠近,並使它們導電。

這使塑料傳感器能夠模仿人體皮膚,從而將人體的壓力信息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類似於摩爾斯電碼。

華夫納米管上越來越大的壓力將它們擠壓得更近,使更多的電流流過傳感器,這些變化的脈衝作為短脈衝發送到傳感組織。釋放壓力,脈衝流會放鬆,這表明有輕觸。除去所有壓力,脈衝則完全停止。

然後,研究小組將這種壓力感應機制連接到了他們的人造皮膚的第二層,這是一種柔性電子電路,可以將電脈衝傳送到神經細胞。

導入信號

Bao的團隊一直在開發可彎曲而不會斷裂的柔性電子產品。對於該項目,團隊成員與來自施樂公司PARC的研究人員合作,該公司擁有一項使用噴墨印表機將柔性電路沉積到塑料上的技術。覆蓋大的表面對於使人造皮膚實用非常重要,與PARC的合作使之成為了可能。

最後,研究小組必須證明電子信號可以被生物神經元識別。為此,研究人員採用了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卡爾·戴瑟羅羅斯(Karl Deisseroth)研發的技術,該技術開創了將遺傳學和光學相結合的領域,即光遺傳學。

研究人員通過生物工程細胞使它們對特定頻率的光敏感,然後使用光脈衝來打開或關閉細胞或細胞內部正在進行的過程。

對於該實驗,團隊成員設計了一系列神經元來模擬人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他們將來自人造皮膚的電子壓力信號轉換為光脈衝,從而激活神經元,證明人造皮膚可以產生與神經細胞相容的感覺輸出。

光遺傳學僅被用作概念的實驗證明,其他刺激神經的方法也有可能在真正的假體裝置中使用。Bao的研究小組已經與史丹福大學化學副教授Bianxiao Cui合作,表明用電脈衝直接刺激神經元是可能的。

Bao的團隊設想開發不同的傳感器來複製。例如,區分燈芯絨和絲綢的功能,或者從一杯熱咖啡中分辨出一杯冷水。這需要時間。人類手中有六種類型的生物傳感機制,《科學》雜誌中描述的實驗僅報告了其中一種成功結果。

相關焦點

  •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新希望!美國大學研發人工皮膚 按壓電信號以短脈衝形式傳輸到大腦  Evelyn Zhang • 2020-11-22 15:18:04 來源:前瞻網
  •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出人工皮膚:觸覺障礙者的福音
    皮膚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讓我們通過觸覺感知世間的物體。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且具有高級組織結構的器官,它的功能是防止細菌侵蝕和感染、保護人體、調節體溫以及排洩體液等。
  •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出人工皮膚 觸覺障礙者的福音
    【CNMO新聞】皮膚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讓我們通過觸覺感知世間的物體。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且具有高級組織結構的器官,它的功能是防止細菌侵蝕和感染、保護人體、調節體溫以及排洩體液等。據韓國YTN電視臺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組研發出了一種「人工皮膚」,這令喪失觸覺功能的人看到了希望。
  • 澳洲團隊研發新材質,可望替代人工皮膚
    由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科學家所分拆(spin-off)出來的醫療應用團隊 Elastagen,專注於工業生產蛋白質技術,並開發出與橡皮筋一樣延展性極強的蛋白質,能夠成為人工皮膚的替代品。這項技術的基礎是所謂的彈性蛋白(elastin),可以延展到原本長度的 8 倍之多,能成為肺臟或心血管系統等重要器官的理想組成材料。
  • 3 D人工眼球研發成功,科學家:將為視力障礙患者帶來新希望
    由香港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最近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顆3 D人工眼球,其功能要比現有的仿生眼球強得多,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人類的眼睛,這項發明將給人形機器人帶來視覺能力,同時給視力障礙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 青島這個團隊研發的「魚皮」帶來新希望
    &nbsp&nbsp&nbsp&nbsp2009年,當王寶泉坐在青島科技大學中德學院的辦公室裡,讀著海倫 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他不會想到十年後他和團隊會給眾多的角膜盲患者帶去光明的希望。
  • 蘇州大學成功研製絲蛋白人工皮膚
    蘇州大學成功研製絲蛋白人工皮膚 2005-07-18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蘇州大學材料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已成功地研製了絲蛋白人工皮膚,
  • 重慶石墨烯「人工皮膚」將於年底進入臨床試驗
    而另一黑科技「人工皮膚」已經進入臨床試驗。而另一黑科技「人工皮膚」已經進入臨床試驗。據悉,昨天籤約的5個投資項目分別是石墨烯柔性手機、智能手錶、透明鍵盤、貨櫃水性防腐塗料、石墨烯高分子複合人工皮膚。人工皮膚 能加速外傷創面癒合燒燙傷、車禍、外傷等引起皮膚缺損,形成皮膚創面,極易導致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休克、感染以及敗血症的發生,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急需應用皮膚替代品等重建皮膚屏障。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有知覺的人造皮膚
    新加坡的科技領先一直是受到全球的認可的,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研發「有知覺」的人造皮膚。可以說是一項重大貢獻。愛慕斯消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出能夠重現觸覺的電子皮膚,這一創新能讓擁有假肢的人感受物體,並能感覺到物體的紋理乃至溫度和疼痛。
  • 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實驗室:佩戴式「人工腎」後年有望量產
    血液透析器是連接在透析機上使用的一次性產品,「以前,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器,國外產品要1380元。國產化後,國外產品降價到200多元。」趙長生團隊的新目標是佩戴式「人工腎」。常規透析機有書櫃大小,透析每周3次,每次長達4小時。佩戴式人工腎採用新材料及微型化技術,尺寸和重量大減,能像腰帶一樣穿在身上,患者使用時可以正常工作和娛樂。此項目有望在2020年實現產業化。
  • ...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隨身做透析 佩戴式「人工腎...
    血液透析器是連接在透析機上使用的一次性產品,「以前,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的血液透析器,國外產品要1380元。國產化後,國外產品降價到200多元。」趙長生團隊的新目標是佩戴式「人工腎」。常規透析機有書櫃大小,透析每周3次,每次長達4小時。佩戴式人工腎採用新材料及微型化技術,尺寸和重量大減,能像腰帶一樣穿在身上,患者使用時可以正常工作和娛樂。此項目有望在2020年實現產業化。
  • 澳洲科學團隊研發新電子皮膚能夠如對疼痛產生反應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能像真的皮膚般對疼痛有所反應的電子人工皮膚,為更好的義肢、更聰明的機器人以及非侵入式皮膚移植開啟了大門。這個由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 in Melbourne, Australia)所研發的原型設備可以電子化地複製人類皮膚感受疼痛的方式。
  • 牛津大學學生研發出的人工合成軟組織視網膜,為千萬視力障礙者帶來...
    迄今為止,所有人工合成視網膜均是由堅硬的剛性材料製成。而此項來自牛津大學化學系博士研究生Vaness Restrepo-Schild的新研究,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發出了以生物合成材料為原料的人工視網膜。
  • 美國大學黑科技:利用微晶片在皮膚上「長出」腦細胞
    據CNET北京時間8月9日報導,在皮膚上長出什麼東西來通常不是好事,但新研發的一種技術,利用皮膚作為「園地」,根據身體治療外傷或疾病的需要,「生長」出身體需要的某些種類的細胞,例如四肢上的細胞,甚至是腦細胞。
  • 燒傷治療,這種「人工皮膚」了解一下
    除了傳統的患者自體皮膚提取,一種可替代材料——「人工皮膚」已經進入了臨床。7月13日,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生物醫用材料及植入器械實驗室,記者了解到,8年前研究人員就是在這裡測試這種材料的實用性。實驗室不斷創新產業化研發流程,與深圳蘭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材料研發中心,通過技術入股,聯合投資等融資方式,大力推進自主研發產品的產業化,漸次開發了多個系列產品,其中「雙層人工皮膚」為國內首個適用於大面積真皮缺損修復、首個按「植入材料與人工器官」管理分類批准的人工真皮產品。面向燒創傷和戰傷救治的軍民科技合作創新產品部分產品已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並上市銷售。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而趙慧嬋所研究的軟體機器人技術,正是面向這些問題試圖通過新方法,去突破現有機器人的研究範式,進而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而趙慧嬋所研究的軟體機器人技術,正是面向這些問題試圖通過新方法,去突破現有機器人的研究範式,進而拓展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她設計的高能量密度軟體驅動器,實現了全球第一款由柔軟 「人工肌肉」 提供動力以完成受控飛行的微型機器人。
  • 京都大學將研發新冠肺炎新療法 利用iPS細胞培養免疫細胞
    人民網東京10月16日電(李沐航)位於日本愛知縣豐明市的藤田醫科大學14日宣布,該醫院與京都大學設立的一家醫療機構將使用人工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研發一種針對新冠肺炎的新療法。
  • 科學家從《星球大戰》得到靈感,正研發有觸摸感的人造皮膚
    【極果播報】據外媒報導,新加坡科學家受到電影《星球大戰》的啟發,正在研發有觸摸感的人造皮膚。電影裡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與在達斯·維達(Darth Vader)的戰鬥中失去手臂,但很快就得到了與他的真實手臂幾乎完全相同的新假肢手
  • 18載研發人工真皮 35年堅守燒傷一線 | 專訪浙二燒傷科主任韓春茂
    這是由於人類皮膚無法再生,傳統治療方法大多是「拆東牆補西牆」,用病人自己的皮膚進行移植修復,如此一是存在大面積燒傷缺乏皮源的問題,二是存在深度燒傷難以較好癒合的困難。從那時起,韓春茂立志要通過自身努力,改進創面癒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