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的「蟲兒大世界」主題探索活動開展前,我們首先結合孩子的發展情況,進行了主題規劃,以引導幼兒探索昆蟲世界的奧秘為核心,感知昆蟲的特徵和生活習性,了解昆蟲與其他物種的關係為目的,展開了模仿昆蟲等活動內容。
活動前的決策與調整
探索活動在填寫「我最喜歡的昆蟲」的調查表中拉開序幕。雖然每個孩子都帶來了精心製作的調查表,但在分享過程中,孩子們卻表現得興趣不濃、交流不暢,仔細一問,才發現很多孩子對調查表裡的昆蟲都不了解,因為調查表都是家長「代勞」完成的,這樣的活動怎麼能調動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呢。
於是,為了提起幼兒的探索興趣,教師在活動中快速地做出了調整,把分享活動改為「我認識的昆蟲」討論活動。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萌發了想要去野外捕捉昆蟲的想法,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願望,我們先讓孩子們在教室裡找到了各種他們認為可能會派上用場的工具,然後由教師帶領,向著幼兒園附近的公園出發了。
活動中的支持與鼓勵
在捕蟲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沒有捕捉到昆蟲。回到幼兒園後,教師馬上組織大家討論失敗的原因,孩子們一致認為「捕蟲就一定要用專門的捕蟲工具」。這樣一來,孩子們馬上進行了「製作捕蟲網」的活動,當捕蟲網做好後,我們再次向公園出發。
終於,孩子們利用自製的捕蟲網,捉到了很多昆蟲。可是當孩子們從捕蟲網裡把昆蟲取出來時,不是手上的速度太慢,讓蟲兒逃走了,就是用力過大把昆蟲捏死了,這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再次通過討論和實踐發現,要想從捕蟲網中順利地取出昆蟲,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和其他小朋友合作,並且在取蟲的時候一定要快拿、輕拿,這樣才能成功。
這次的捕蟲活動,大家都收穫頗多,孩子們把捕到的昆蟲帶回班級飼養的期間,我們先後組織了「昆蟲腳,真奇妙」「有趣的昆蟲觸角」「蟲兒開飯了」等活動,孩子通過各種活動,不僅對昆蟲有了更細微的觀察,還知道了昆蟲喜歡吃什麼食物。
我們還利用家長資源,組織幼兒參觀了昆蟲博物館,進一步走進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隨著孩子們對昆蟲的興致越來越濃,他們迫切地想把自己對昆蟲的理解和喜愛感受,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來。於是,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昆蟲化裝舞會」成了大家的焦點。準備舞會前,孩子們一起制定了「化裝舞會計劃書」,還設計了在舞會中的表演節目,併集體製作了舞會的海報和道具。
活動後的評價與反思
教師在活動中傾聽、觀察幼兒,用照片、文字、幼兒作品、家長反饋等多種形式記錄並分析幼兒的行為表現,對幼兒的興趣、發展水平以及發展需要進行了全面的、真實的評價。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教師作用的核心在於「創造發現的機會」。教師站在孩子的身後,敏銳地捕捉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展開討論、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勇敢地探索與嘗試,並給與適時的幫助與支持。
在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發現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平衡課程的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平衡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兒童主體地位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高等幼兒師範學校附屬花朵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6年09月11日第3版